APP下载

定夺样制 大明官器

2013-04-29黄卫文

中国收藏 2013年8期
关键词:旧藏龙泉窑青釉

黄卫文

历史文献记载、传世品及龙泉窑窑址的考古发掘成果都表明,明代早期的龙泉窑不仅是产量巨大的民间窑场,而且其中心窑场还曾受命为宫廷生产过官用青瓷。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传承自明清宫廷旧藏的明代龙泉窑青瓷,即是明初龙泉窑为宫廷所产青瓷官器的珍贵遗存。

龙泉所在地区自宋代以来一直属处州管辖,所以古代文献中对龙泉窑及其青瓷产品又称“处州窑”、“处瓷”或“处器”等。

明洪武二年,朝廷规定“凡祭器皆用瓷”,因此不仅宫廷和官府主持的各种祭祀活动中需要大量的瓷器,内宫日常生活、朝廷内外赏赐和官办贸易活动对瓷器的需求量也很巨大。据《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此外,明成化皇帝的继位诏书中也明令:“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造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委差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可见至少到天顺时期,宫廷派出的太监还一直在景德镇和龙泉两地监烧督陶。

依上述文献记载,如果处州龙泉窑在明初一段时间内确实为宫廷和官府生产过一定数量的青瓷官器,那么这些官器应在明代宫廷文物遗存或其他使用官府用瓷的遗迹中有所体现。从传世品来看,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藏传承于明代宫廷的清宫旧藏明龙泉窑器中,确实有一批生产时间大体上为明初洪武至宣德年间的高质量青瓷,其中许多器物的造型和纹饰与清宫旧藏明初景德镇官窑所制青花或釉里红瓷器相同或近似。

清宫旧藏文物是指故宫博物院建院之际点查接收的紫禁城皇宫内和清代其他皇家宫苑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等处的清宫原藏文物。经笔者统计,故宫现藏属清宫旧藏的明代龙泉窑青瓷有200多件,通过详查清宫历朝《陈设档》和《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的原始记录,这部分旧藏明龙泉窑青瓷大多能找到他们在宫中的原藏地点。以下以原藏位置为纲,选取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绍如下。

坤宁宫

紫禁城后三宫之一,位于中轴线上,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为皇后所居之正宫,清代为宫中祭神和皇帝大婚的洞房。原藏明龙泉窑青釉三足炉和折沿大盘各1件。

明龙泉窑青釉刻八卦纹三足炉

高29厘米,口径20.5厘米,足距32.6厘米。器里外施青绿色釉。外壁釉下划刻花装饰,腹中间剔地凸刻八卦纹。此炉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时陈设于坤宁宫东暖阁,此后至清末各朝陈设档中均有记载。

寿康宫

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的西侧,清代各朝皇太后多居此宫。原藏明龙泉窑青釉梅瓶1件,大盘7件。

明龙泉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盘

高6.9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23厘米。盘通体施青绿色釉,里饰划花折枝牡丹纹,裹足支烧。

明龙泉窑青釉暗花绳耳三足炉

高18.6厘米,口径24.4厘米,足距13厘米。炉底承三柱形足,口上饰对称的绳耳,附清代配紫檀木盖。通体施青绿釉,外壁刻花装饰。清末改陈至重华宫后院之“翠云馆”。

明龙泉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碗

高12.8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12.8厘米。碗附清代配紫檀木座,通体施青绿色釉,里外釉下划花装饰。此碗原陈设于重华宫西配之浴德殿。

重华宫

位于内廷西六宫之北,为乾西五所的第二所,是乾隆皇帝做皇子和结婚后的居所,乾隆登基后升级为宫。原藏明龙泉窑青釉绳耳三足炉、暗花碗、凤尾尊等各1件,青釉大盘4件。

明龙泉窑青釉印折枝花卉纹菱花口折沿盘

高7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14厘米。盘菱花口折沿,里外施青绿色釉,盘心划折枝花一株,底裹足支烧。此类口径30厘米以上至60多厘米的大盘是古董房藏明龙泉窑器中数量最多的,计有28件,器式可分敞口、折沿口、菱花式折沿、菊瓣式等几种。

古董房

位于内廷东六宫以北的乾东五所之第五所,明初建,清代为专司收贮古玩器皿、图书典籍的处所之一。原藏明龙泉窑青瓷46件,为宫中收贮明龙泉窑器数量最多的库房。

原古物陈列所

古物陈列所成立于1914年2月,其保存的文物为清代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奉天故宫的原藏文物。故宫旧藏明龙泉窑青瓷中属原古物陈列所保存的计有50件,器型以各式瓶、尊、三足炉等陈设、祭礼用器为多,如青釉长颈瓶、石榴尊、出戟花觚、弦纹环耳瓶、执壶、盖罐、暗花几何纹双耳三足炉、里划花外刻莲瓣纹碗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器物。

慈宁宫东跨院

内廷外西路慈宁宫东侧的院落,明代慈宁宫是前朝皇贵妃的居所,清代为皇太后所居之正宫。原藏明龙泉窑青釉大盘和镂空器座各1件。

此外,斋宫(清代皇帝大祀前的斋戒之所)前殿原藏明龙泉窑青釉绶带耳葫芦瓶1件,后殿诚肃殿藏青釉印花壮罐1件;茶库(宫中收储内用物品的库房之一)原藏明龙泉窑青釉玉壶春瓶一对;咸福宫原藏明龙泉窑青瓷22件,其中各式大盘19件,梅瓶1件,凤尾尊2件。

总之,通过清宫旧藏明龙泉窑青瓷在宫中原藏位置及器型、数量的统计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这批传世器在宫中收藏的地点不仅多,而且分布广泛,除紫禁城内的28处宫殿处所外,清太庙、避暑山庄和奉天故宫等处也有收藏。这些旧藏器在清代既有仍作宫殿厅堂中陈设或祭礼器使用的,也有集中存储而未使用过的,如存贮于古董房、咸福宫、寿康宫等处的各式大盘等,从品相看基本没有用过的痕迹,显然它们是自明代进宫后就一直存储而未使用的,是明代宫廷的原藏之物。

这批清宫旧藏明代龙泉窑青瓷的总体特征是造型、胎、釉、纹饰和底足工艺等方面均比较精细,多数器物的制作工艺带有元代遗风,反映了明初龙泉窑制瓷工艺处于从元到明过渡时期的特征。

它们的造型以祭礼器或厅堂陈设的各式瓶、觚、尊、炉、大盘为多,也有少部分实用器,如碗、碟、小口径的盘、香薰、洗、器座、坐墩等。器型无论大小,制作均规整严谨,胎体普遍厚重,胎质细腻坚致,器足露胎处可见浅灰或灰白色胎体。器物普遍施厚釉,釉质莹润,玉质感强,釉色一般都为青绿釉,但是也有稍微泛黄、泛灰或者色泽较淡的色差。

装饰方法上,有素面、剔地浅浮雕、刻划、印花和镂空五种。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多见各种折枝或缠枝植物纹样,如牡丹纹、葡萄纹、莲纹、西番莲纹、香草纹、桃竹纹、三果纹等,纹样工艺精美细腻。底足处理规矩,盘、碗均采用元代龙泉窑已流行的裹足支烧法,即底足先施满釉,再刮掉一圈釉以便于垫饼支烧,烧成后圈足内有环形涩胎支烧痕,支烧处一般涂抹一层铁褐色的护胎釉,支烧痕宽窄不一,有的器物支烧痕十分规整。

综上所述,处州龙泉窑不仅是我国古代烧制青瓷历史最悠久的民间窑场,而且其历代瓷业生产与宫廷官府间一直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明代初期,处州龙泉窑与景德镇窑一样,也烧制了一定数量的青瓷官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属清宫旧藏的明代龙泉窑青瓷中,许多工艺严谨、纹饰精美的器物就是明初龙泉窑所产供宫廷使用的青瓷官器遗存。

以往,学术界认为明代龙泉窑生产已经衰落,但窑址考古发现和清宫旧藏传世品都证明,明代早期的龙泉窑依然具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和相当高的烧造水平。由此可以确定,明代早期是龙泉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猜你喜欢

旧藏龙泉窑青釉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知足(竹)常乐
一方盆池解莲语 清宫旧藏荷花盆景
皇帝的「照相簿」 清宫旧藏历代帝王肖像画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