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2013-04-29刘亚青
刘亚青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我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谈谈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起研究欲望
兴趣是人的欲望,需要,追求的征兆。杜威说兴趣使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而,学生的兴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如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鲁迅的童年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也适用于研究性学生。针对学生兴趣和七年级学生特点,研究百草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题目:写一写《百草园探秘》之类的短文;或者阅读课外资料,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编写《我与长妈妈的故事》或《我与闰土父亲的故事》等;或者研究鲁迅的童年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等;甚至可以撰写小论文《我眼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童年与成材》等。这种研究不但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研究后,他们兴趣仍然很,有个学生甚至想到了三味书屋为什么不挂圣人孔子像。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后,他们的想象力不容小觑,学生们经过探究t基本上认同:鹿伏在梅花上,有谐音“福,禄”之意。
二、贴近学生生活,确立研究主题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问题如何确定就成了首要的而且是关键的一环。针对初中学生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问题最好生活化。生活化指的是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们能在身边接触到的语文现象。要让学上通过自身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培养独立探究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主题是“风俗风情”,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后,我和学生讨论决定了研究的主题“走进宿迁民俗风情”,设立了几个具体的小问题分小组讨论研究:①大家最重视的民族风情是什么?②新时期本地的民族风俗有无变化?③民居春联的主要内容等。
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读写听说打通,学科间打通,实现综合教学。专题教学主题风易贴近学生生活,意在发散思维,扩展思路。
这些问题研究训练使学生们有意识观察身边的语文现象,以及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现象的习惯,则会令他们有随时发现问题的惊喜。
如在进行专题“荷”的研究时,我让学生走进自然去观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与荷相关的成语、谚语、诗词、故事等。在他们汇报成果时,不少学生说这几年已很少看到荷花了,我趁机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是环境污染造成的。
如何让学生的思考不流于表现,如何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就要从学生生活实际中调查归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谨性。我便组织学生对我们身边的马陵河的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调查:①马陵河受到哪些污染?②马陵河的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危害?③怎樣才能根治这些污染?④通过这次活动你受到哪些启发?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感受颇深:有的写倡议书,呼吁人们爱护环境;有的写了《让荷花花开宿迁》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学科嫁接.拓展研究范围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分工,只重视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严重忽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新课改重视不同课程对学生的发展,独特价值,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淡化了学科间的界限。语文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嫁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推动新课改,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三峡》一文教学中,师生共同欣赏了作者郦道元向我们介绍的一千多年的三峡美景,然后我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查阅资料,图片,结合文史社会等各学科知识,研究一下,今日三峡工程有何重要意义?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高175米,到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学生联系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思考后,发表的看法很有见地。有的学生说兴建三峡工程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为不是火力发电,所以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的学生说,兴建三峡工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的工程应该少之又少;有的学生说。到2009年,无数人梦想的“高峡出平湖”变成了现实,水面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岛屿们晓迎晨风,晚送夕阳。
这样的回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开动思维的表现,是学生实行学科“嫁接”的结果,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遵循科学性、民主性、综合性、趣味性、思想性、探究性、启发性等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嫁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和无尽风采。
学无定则,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只要尊重学生特点,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现代教育的创造性、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等时代特征.就一定能绽放在新课改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