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世纪早期西欧的艺术教育

2013-04-29洪缨罗萍嘉

设计 2013年8期
关键词:僧侣中世纪基督教

洪缨 罗萍嘉

摘 要: 中世纪基督教从单纯的宗教信仰异变为强大的封建和社会势力,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基督教教义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被定义成为宗教服务。为了普及并加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和扩大教会的影响,推动宗教教义的梳理研究工作,教会与教育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借助音乐与美术等手段,在宗教信仰的支配下进行艺术教育,培养音乐和工艺美术人才,而艺术教育同样也借助基督教的力量获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并为今天的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中世纪早期 艺术教育 宗教 世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艺术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教育是达到城邦政治和人类生活和谐的手段,对于音乐,他不仅承认音乐的娱乐作用,还认可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但丁也曾说过“艺术是上帝的后代”。

尽管中世纪统治阶级轻视文学艺术与美学,但是为了宣传基督教教义却不得不借助音乐与美术以及文学等手段,在宗教信仰的支配下,利用特定的职业如僧侣、手工艺人等进行艺术教育,而最终这些教育又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为人们摆脱教会势力带来的黑暗提供了力量和资源。

一、宗教与教育

中世纪初期“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1]。而基督教也从单纯的宗教信仰异变为强大的封建和社会势力,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基督教教义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的目的被定义为为宗教服务,教师的职责也多由僧侣担当。在浓厚的宗教色彩包围中,为了普及并加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和扩大教会的影响,推动宗教教义的梳理和研究工作,教会与教育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僧侣成为主要的教育力量,修道院一直是拥有教堂、学校、作坊、救济院等机构的大型宗教团体,承担着建立社会文化的责任,并与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共同成为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播地。直到12世纪西欧的封建化逐步完善之后,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积聚地开始兴起,手工业者或商业行会学校顺应了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真正意义的各类大学或者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诞生,打破了宗教教育的垄断地位,教育取得了更加蓬勃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

1、宗教音乐教育

(1)教堂典礼仪式的需要

当基督教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权利即高于一切,社会各方面都要为教会、为宗教服务。基督教之所以允许音乐的存在,与基督教堂举办的各种仪式有很大关系。自从有了修道院制度,教会礼拜仪式成为教民必须遵从和执行的一种法规,教堂作为基督信徒的精神支撑点,从心理上抚慰灵魂,从生理上麻痹病痛,信徒们聆听基督的教诲,激发对上帝的向往,寻求自我安慰。在这种前提下,教皇非常重视礼仪音乐,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有针对性的教民教育,是一个理性学科,而不是感性或有创造力的学科,无论是宣叙调性的旋律还是花腔歌调,“它不以刻意的笔触去描绘音乐而更注重于对人的一种精神上的传达,完全借助人声的力量引导人们自身的情感走向。这种纯朴、清澈的宗教情感与罗马风格的教堂理念十分相近。格利高利圣咏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和震撼感;罗马教堂以其深而远的姿态接受人们的忏悔,引导人们对于天国的想象。两者的结合已近完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这个时期,音乐教育是一种单一的教育,是一种对心灵的教化,仅为教堂典礼仪式而生,教会合唱团和圣乐学校只为这一原因培养学生,音乐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既受制于宗教又借助宗教的保护获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并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人们的音乐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课程的设置

中世纪沿袭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七门传统课程——文法、修辞、辩论术、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公元6世纪,卡希欧多尔在其著作《神学与世俗学导论》中首次提出“七艺”这个名词以代称这七门被公认的权威性课程。七艺作为基督教教育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为宗教神学服务的,音乐自然也不例外。早期中世纪音乐的世俗娱乐性是被压制的,音乐是理性与信仰的成果,而不是感性的表达与抒发。当时的天主教神学家圣托玛·达坎甚至把音乐称为“七大文艺之冠”以及“最高尚的现代科学”。音乐规则是严格的,结构是理性的,技巧却是退居其次的。

中世纪的音乐课程以唱赞美诗为主,兼修音乐历史与音乐理论,目的是为了基督教教会的日常活动和节日庆典服务。在这些活动中,由唱诗班吟唱赞美诗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程序,这就需要歌手们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与吟唱技巧。教师最初由大教堂的文法老师兼任,后来才有了专业的音乐老师和学校。以中世纪早期对文化教育起过重要作用的英格兰为例,“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英格兰的坎特伯雷和约克已经有了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这两者都是大教堂所附设的学校。歌咏学校创办之初,其任务是培养唱诗班歌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般的初等学校”[3]。为了宗教目的而雇佣的杰出的音乐家们在教会的支持下为音乐教育和音乐技巧的创作以及音乐理论的梳理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有代表性的圣·加尔寺院中的很多僧侣都是作曲家和歌唱家。

(3)教育方式

音乐教育的方式在中世纪早期一直是“以模仿为主,老师选出弹奏风格或音型法,然后用特定曲调弹奏让学生模仿,直到学生记住曲调并能熟练地即席演奏为止”[4]。这种口传心授的模仿式教学方法一直持续到有了乐谱之后才得以改变。10世纪在意大利的阿雷佐地方圣乐学校教学的法国僧侣规多·冯·阿雷佐在音乐教学中引用注重实际的识谱方法和视唱法,并最终成为一种科学体系,在很多国家一直沿用下来,他发明的四线谱也成为今天五线谱的雏形。而规多的教学方法的推广也为后来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进行抗衡奠定了基础。

2、世俗音乐教育

十字军的东征带来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促成了古城镇的复兴与新城市的兴起。商业和贸易交往日渐频繁,社会情况日益复杂,系统地梳理宗教神学,进行更为开放的宗教教育,使民众对基督教有更加正确的认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对知识的渴求,对现实的认知,加快了基督教宗教教育的世俗化进程,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新兴阶级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使得音乐教育逐渐走向民众,音乐风格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无论是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宫廷艺人或者民间艺人——流浪歌手演唱的贵族王侯等游吟诗人,还是自编自唱的贵族、骑士等爱情歌手,他们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使音乐的传播逐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贵族走向中产阶级,直至平民百姓。(如图1)在传唱的间歇流浪歌手等也会在冬季的封斋日期间去圣乐学校学习艺术规则、演奏技巧以及新的歌曲[5]。至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的传播不再是分散无序的,逐渐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即音乐戏剧表演行会,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它不仅是训练歌唱的机构,而且有自己的艺术评定等级规定。他们关于等级的规定是这样的:“识谱不太熟悉的人,叫学徒;识谱熟练的人叫学友;会唱五六首歌曲的人叫歌人;为曲调制作词句的人叫诗人;创造曲调的人叫师傅。”其中能创造曲调的人——师傅(后来发展成名歌手)算是造诣最高的[6]。

三、美术教育

尽管原来有很多研究者称中世纪为黑暗的世纪,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欧洲重要的文化艺术形成时期。中世纪欧洲的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教会的无上地位决定了教堂是表现宗教热诚的地点,与教堂相关的建筑、镶嵌画、手工艺品、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教堂内部装饰、手抄本圣经插画数不胜数,成为中世纪美术的突出代表。这种辉煌的创造当然离不开美术教育以及基督教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卡希欧多尔提出的“七艺”课程中没有提到美术教育课程,但事实上,“七艺”在中世纪是作为基础课程存在的,当学生掌握了其中的知识之后,可以像更高阶段发展,学习更为深入的知识,艺术(可特指美术)即位列其中。

1、僧侣的培养教育

中世纪早期,各类知识的掌握者基本都是僧侣,僧侣们栖身的庇护所修道院就成为了最初的教育机构。

公元529年西欧修道院制度的奠基人本尼狄克为僧侣们制定了《本尼狄克规程》,以此制约修道院的日常事务处理,后经过不断的修编补充,最终作为修道院约束僧侣的严格手段,并成为西欧各国修道院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这个规程的第48条对给予僧侣们的教育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僧侣们必须把在图书馆阅读和抄摹经典作为日常必须的工作。由于当时书籍匮乏,《圣经》及其他宗教文件、书籍的制作在中世纪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抄本也常常是修道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此类工作因而受到修道院的极大重视。(如图2)

僧侣们在书写、抄摹的工作过程中,“特别是查理曼的时代以来,他们把文字的书写提升为书法与设计的艺术,创造出优美典雅、光彩夺目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以美丽的图案成为中世纪的第一批书籍”[7]。手抄本中往往都绘有精美的彩饰插画,尤其复杂的细密画是手抄本装饰画家最常用的,“假如一座修道院在院内找不到胜任彩饰工作的艺术家,他们就会雇佣世俗的艺术家。参与制作抄本的院外人士,还包括制作皮革封面及书夹的装订师。手抄本的封面往往制作的非常典雅精美”[8]。绘画受到如此重视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体制限制,中世纪早期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文化与艺术教育,对文字的认识能力很薄弱,基督教义的宣传很大程度上必须借助图画和雕塑描述进行,对各类美术尤其是宗教用品如雕塑、壁画、手抄本、手工艺品等的需求在这种温润的土壤下滋生非常快,仅仅依靠修道院中少数工艺美术师完成如此庞大的工作是极其不现实的,迫切需要以教育的手段培养更多的艺匠和抄写员。美术教育就此以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在技艺和技术的需要之下开始进行。之后,在修道院规模不断扩充的过程中,受社会发展和世俗影响,也逐渐从只允许僧侣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独断政策中演变为兼招走读和住读的普通民众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教堂为了宗教目的创办的僧侣艺术学校及作坊,传授工艺,训练工匠,为宫廷或教堂提供工艺美术师,生产奢侈的宗教用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真正的美术学院诞生为止。

2、世俗民众的技艺传授

自古希腊以来,美术与手工艺的分界线一直不明显,绘画与雕刻虽被视作艺术,画家和雕刻家却被列入工匠的行列,地位低下,美术没有理论基础做支撑,也没有被列入到七艺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育,而成为了一种重视纯技艺的工匠教育,即作为一种职业的培训。工匠们为了谋生而掌握各种技巧,同时还必须经过行会认可才可以开业授徒,而相关宗教用品的巨大需求量又使得工艺美术技艺被极度重视。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在宗教目的的支配下相得益彰,兴旺发达。

手工业者们在作坊中按照不太严格的男女分工进行诸如金器制作、物品雕刻、编制纺纱之类的工作。(如图3)无论是早期的私人作坊还是后来的行会作坊,纪律和等级制度都是非常森严的,严格遵照师徒契约执行。师傅、帮工和学徒构成了作坊的三个阶层,师傅拥有所有权利,同时也必须尽到师傅的职责,契约中规定了“师傅应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法传授其技艺给徒弟,不得保留其技术”[10]。帮工是已经期满学成的徒弟,是师傅的助手,可以熟练胜任各项工作,还可以领到工资。学徒只能学习知识和做杂役。技能全面的师傅向徒弟直接示范并传授所有技艺,经常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等多项技艺,徒弟将学到的技艺立刻用于手工制作的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渐进步。(如图4)由于师傅多才多艺,徒弟掌握的知识内容也是综合而广泛的。经过长达七年的艰苦学习,合格的徒弟能够获得师傅颁发的结业证书,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有少数人也有可能会晋升为师傅并开业授徒[11]。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都是师徒传承教学模式的受益者,如乔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他们不仅是某个专业的大师,更在艺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3、行会制度的确立

中世纪行会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手工业,促进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如图5)“行会的艺徒教育实开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这种教育不仅传授技艺,同时又着重道德的培养。但是,行会的艺徒制度教育先天地有其片面狭隘性,它把保守技术的秘密当作不可动摇的信条来遵守”[12],中世纪的师徒契约中规定了“学徒不得泄露师傅要保密的一切事情,包括技术上的秘密”[13],“这就给技术的传播和促进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这种教育又把师傅的权威绝对化,压抑了徒工身心的健全发展。这些缺点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闭塞、凝固以及森严的等级性”[14]。“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艺徒制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9]。

宗教用品的大量需求也刺激了作坊的形成,并推动作坊内部进行生产制作之外的教育培养。随着基督教及宫廷王室对劳动的不断重视,手工业者的地位不断提升,手工艺的制作和加工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如此良性的教育氛围中孕育出很多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大师。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美术教育无疑对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直到今天仍旧在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四、结语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艺术教育始终与宗教活动如影随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会自身需求的限制,对技艺传授的重视远远高于理论与对学生或学徒的心智培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会为了更好的传播基督教义而进行的音乐和美术教育为后来的西方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借助基督教的强势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从中孕育出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为现代大学的诞生和现代美术教育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观念与创新:艺术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SJG275)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8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7:400

[2] 郭宇菁.中世纪宗教音乐与建筑的精神特征[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90

[3][9][10][12][13][14]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4,225,225,226,225,226

[4] 周振亚. 欧洲古代音乐教育探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64

[5] 保·朗多尔米 ,朱少坤译.《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20

[6] 何丽丽. 谈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发展[J].艺术教育,2002(2)

[7][8] Georges Jean,曹锦清,马振聘译.《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74-80,85

[11] 赵婧. 再识“作坊”美术教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教育机构[J],艺术教育,2001,12:51-52

猜你喜欢

僧侣中世纪基督教
中世纪城堡
中世纪欧洲艺术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僧侣的祈祷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西夏僧侣社会活动管窥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