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感课程教学中的重组效应

2013-04-29金慧建

设计 2013年8期
关键词:基础目标改革

金慧建

摘 要: 伴随改革的浪潮,教育界也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历程,在众多的改革方式中重组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为取得更好的效应并具有持续性,在运用重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正确的目标,还需要注重方法和具备必要的条件。另外建立有序和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关 键 词:教学改革 重组课程 提高效应

在各行业广泛开展改革的浪潮中,教育为其发展,同样经历了多年不断的改革历程。无论是办学方针、专业方向,还是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等。而其中,重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所采用的众多方式中较常见的一种。即立于原有的基础和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以新结构的状态呈现,从而获得不同与以往的教学成效。然而,在亲历各种层面的教学改革过程后,笔者认为重组需要注重方法和必要的条件,尤其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否则重组后的效应可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

一、确定正确目标的重要性

在从事任何工作之前,往往会建立一定的目标,如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近期目标等等。目标的建立相对不是难事,但要做到准确却不是一件易事。这一方面必须做大量的考察与调研,即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需要具有推理和判断能力,也就是通过主观的努力及经验的借鉴。在笔者所见与亲临的不同层面的教学工作中,还往往会制定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近期或短期目标的制定,除完成阶段任务外,同时也是为确保长期目标的准确与实现,如学院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而对于一线的教学工作,无论专业建设还是课程设置,在确定目标之前,也常常会开展不同程度的教学考察、课程研究等。可以说,这些工作与过程较相同于设计专业创作前的调研与定位。如开发设计新产品之前,要了解市场的需求、用户的生活方式、实现设计的材料与工艺技术、以及产品生命结束时的回收条件等等。之所以在确定目标之前要求做大量的工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因为目标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重组后的结果状态,或有效结果的持续性等。

本院工业设计专业从生源、培养计划等方面,根据学院的发展目标已确立工科和艺术两个方向,对其课程设置也根据既定方向不断在调整。总体认为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对于有些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由于对于确定的目标认识不够,或具体目标本身不够准确,出现以简单增减内容等方法进行改进教学的现象,由此有的课程未能完全达到教学的要求;有些在结课时似乎见到了课程成果,但在后续的专业设计和学生走向社会时,其能力的反馈还是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探其原因,主要在于具体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而不准确则源于对学生的基础与特点,以及对达到目标的环境条件还不够深入的了解与认识等。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有序调整课程不是短期之事,更不是进行一两次的教学考察就能一步到位。需要全面的研究和系统的设计;需要亲临各年级的教学实践,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另外,目标的准确性,不仅需要个体相对长时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而且应该集思广益,汇聚各位老师的建议,尤其对于不同的意见也应该有所思考和斟酌。常言:忠言逆耳。对于在此确定和提高目标的准确度应该也有点道理。所以,确定正确的目标将是采用重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

二、以重组进行教学改革应注意方法

如上所述,重组是教学改革中较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既不是摒弃所有,以全新的面貌替代过去;也不是简单的组合,做些形式性的变化。重组应该是基于原有的基础和内容,根据目标要求,拆解元素、并以新结构进行重新编排和组构。为取得有效的成效,重组进行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确定的目标要能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如前所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那么在每一层面或每一方面进行改革时,都会确立它自身的目标。而确定的目标有些是执行者参与的,有些往往是领导层根据需要已决定的。参与的容易理解和把握,而接受的目标就需要认真的去了解和认识。如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目标的确定,他既是参与者也是执行者;而对于培养目标等,他便成为了接受者与间接执行者。那么作为执行者只有在准确把握改革目标及上层各级的目标后,后续开展的工作才能够紧扣主题,才能够不偏不倚的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其次,对实现目标的受课对象(学生)必须进行深入的了解。这尤其对于没有参与确定上层目标的执行者而言,如一线教师或制定课程的基层领导。因为对实现上层所定目标的对象,如果没有对其做前期与目标相关方面的充分调研,不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即使对既定的目标明确了,教改中也很难把握好它的度。如当前称为《设计素描基础》的课程,其授课对象是工科学生。在专业初建阶段,这课程有造型系的美术老师进行教学,他们很努力,不仅认真备课,还特别准备了与专业相关的静物等,但由于授课老师不了解学生在高年级的专业设计中对此课程的具体需求;以及在短短的几周内,对于工科学生在几乎没有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此课程真正能掌握多少、能达到何种程度等,在结课后因没有机会参与后期的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也就无法得到结课后的相关反馈而对课程在下次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老师用心很大结果却不够理想。另外,在本专业对于这类艺术课程,目前还有教师认为,教工科学生只需截取针对艺术生课程内容中的前段简单部分而已。如此理解,好比服装只想大小胖瘦,不考虑职业、个性、场合等要求;儿童和成人的饮食,只给予量的多少,不讲究营养的具体配比和不同体质的需求等。

其三,对重组元素应该进行合理的选配。这在每一层面的教改中同样需要做好做细,如在整体课程设置工作中,应考虑重组哪些课程,哪些课程组合在一起教学效果能发挥得更好,又有哪些根据目标要求应该减弱等。这首先需要建立在对各重组课程的充分了解基础上。在前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中,根据培养目标和对工科学生特点的分析和认识,将原教学计划中的《摄影》、《平面构成》和《计算机平面辅助设计》重构为《平面设计基础》新课程。对于这几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设计其具体思路是:1、不独立开设《摄影》与《计算机平面辅助设计》是因为专业总体课时要求缩减,那么作为专业的辅助类课程就成为缩减的主要对象,这是将这两门课程重组其中的主要背景。其次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摄影和计算机类课程要求是要达到辅助和应用的作用,而不要求独立学习更多特别专业的摄影等技能(如成像原理和设备技术等),因此与设计基础类课程结合,不仅可以节省课时,而且还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2、以原《平面构成》作为新课程的主要内容贯穿始终,一方面根据工科学生的特点,这方面的知识是他们以后进行专业设计时必须具备的基础,另一方面与上述两门课进行重组,既可利用数码设备与计算机技术更快更有效的学习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反过来通过平面设计基础的练习恰好可以练习和巩固摄影与计算机平面辅助设计的技能。因此选择这三门课进行重组,我认为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完善。

其四,对重组结构进行创造性设计。创造性不仅仅在于新,而更多的在于是否有价值,是否比原有的更有成效。因此重组结构需要构思需要设计,需要在对目标的认识理解、实现目标的受课对象(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重组元素的合理选配基础上,以全新的结构进行系统的整合与重组。比如在设计《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时,考虑的是如何组配原有的三门课程,如何依据目标要求和目标对象进行合理重构,从而以新结构发挥课程更大的作用。此课程具体构成如下:首先以《平面构成》的内容为课程主轴,在课程开始之时便介入《摄影》课内容;而对于《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其基础内容,在开课之前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和网络教程预习掌握,而在课内除进行反复应用已预习的内容,另外将通过表达平面基础设计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更为深入的计算机辅助技能。除此之外,对于新课程其内容的选择与配比、教学方法、作业形式等,都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实施。可以说这样的重组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才具有其重组改革的意义,而不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没有依据实际需求,没有创建新结构,只是采用简单的合并与加减方法便去充当应该具有实际价值与意义的教学改革。

三、以重组进行改革需要相应的条件

众所周知,为进行和完成一项工作,除主观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努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就好比种子发芽、树苗生长都需要阳光、土壤和水分等外界条件一样。在此所述的重组改革也同样如此,如果具备相应的条件,不仅可以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取得很大的成效;反之,即便自身付出再大的努力,外界条件不足或缺失某一项,那么改革也会受到阻碍或中途被截。这在笔者自身亲临的教改中深有体会,如:往年完成的当前称为《设计素描基础》课程的重组改革,在领导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以及各方条件的具备情况下,不仅如期完成教改项目,其中成果中的论文及项目相继获得学院一等奖和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主要成果还有正式出版了适合课程目标的教材;尤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改进后的课程教学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进行《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重组改革时,在刚经历一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还没来得及与同事交流、总结和展示课程的教学成果的情况下,尽管学生反映和作业反馈情况不错,但因赶上近年专业内频繁的重新设置课程和重做计划的时段,在不知原因的情况下,努力一年的课程在计划中又被取消了。感慨之余,也似乎找到了专业为何难以出精品课程的其中一点原因了。

结语

发展教育改进教学,需要各部门各层面以及基层每位教师的努力,在此所述的重组改革只是众多为促进教学发展所采用的方式之一。为今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获得更大的教学成效,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改革,关键是要目标准确、方法到位,以及主观与客观的各方条件都要具备和完善。在课程的改革方面,应该建立有序的和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猜你喜欢

基础目标改革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改革之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我们的目标
瞧,那些改革推手
“五抓五促”夯基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