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锦图形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013-04-29凌婕
凌婕
摘 要: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图形元素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视觉语言和广西地域特色。本文从壮锦在现代设计中的定位,壮锦的艺术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对壮锦图形元素在现代包装上的运用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为发扬广西本土民族美术资源提供一个新思路,新设想。
关 键 词:壮锦元素 包装 设计
壮锦作为有着审美意义的实用工艺品,不仅是物质生产的产物,也是精神生产的产物。壮锦图形元素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同一切精神生产一样,如马克思指出的,都是在对物质生产的双重依赖关系中进行的,即精神生产的性质由“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这两者决定。壮锦图形元素作为人所创造美的形式,它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因为它沉淀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情感。其图形造型丰富,色彩斑斓,有着地域特色浓郁的视觉语言和文化语义,作为广西特有的民族美术资源,具有很高的运用价值。随着广西经济的迅速发展,本土文化与产品逐渐被外界熟悉和接受,将壮锦图形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融合,为本土产品树立一个个性鲜明、地域特色浓郁的包装形象和品牌形象的同时,又体现出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有意识地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为地方经济发展而服务。
一、壮锦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定位
壮锦图形元素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寓意内涵,其图形具有抽象造型、艳丽色彩等特点,在视觉语言上有着自己独特魅力。在包装设计中很容易体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韵,从而以情感煽动人们对产品的认可。在现代设计中,壮锦图形文化启迪着设计师们的创作灵感,已成为现代设计中重要的设计资源。但是,如何把壮锦图形元素中独特的“神韵”、“造型”、“色彩”、“寓意”合理的体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巧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避免形而上学,拿来主义的设计思维。广西壮锦图形元素的运用,不是简单、毫无情感的复制粘贴。这种设计只能说是一种没有创新思维的机械产物,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只有在了解其语义内涵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这样的图形元素是否适用于产品本身,和产品所要传递的信息是否匹配或相悖。这就需要我们对壮锦与产品做出一个明确的定位。
定位,是营销学里的专业术语,是企业或产品在推广其品牌明确其形象的策略。同样,在设计伊始,也同样存在着“定位”的问题。首先,考虑设计对象是否适合采用壮锦的图形元素?我们为什么要运用这个元素?做怎么样的设计?壮锦图形元素如何表现才能更好地去体现和突出设计理念和意图等。
在早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选集》的封面设计就采用壮锦的图形元素,与主题形成呼应,人们通过书籍的封面设计就可以想象得到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既载负着信息传达,又是情感表达的媒介,是壮锦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再应用的优秀范例。我们可以以此为借鉴,为壮锦图形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探寻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壮锦图形元素的艺术特征
(一)斑斓绚丽的色彩
壮锦色彩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由最早的素色演变到明、清时期的多彩与瑰丽。壮锦用色大胆浓烈,其中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壮锦用色与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1.对比色的运用
“红配绿,看不俗”,这是壮族织锦艺人对壮锦配色的总结。壮锦对互补色的运用恰到好处,黄紫相配等,既艳丽夺目,又经久耐看。这种补色运用注重了色彩面积的大小对比,画面协调,体现了我们现代色彩运用的规律,对壮锦色彩斑斓的特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以少见多
壮锦色彩丰富而统一。部分壮锦色彩有着以少色见多色的效果,总结其规律是色彩与图案分配间隔得当,形成变化统一的韵律,既增加了视觉的丰富性,又避免了多重用色带来的不稳定性,是现代设计用色值得借鉴学习的闪光点。
(二)个性化的造型特点
1.抽象表现,高度概括
壮锦中的图形元素将自然界中的一些形象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夸张变形,写意重于写形,大胆取舍,以形传神,意蕴丰富。反映出广西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深层次的审美趣味,并通过这些具有独特创造力的图形进行表达、传递他们某种精神祈盼,形成了表现传统文化的图形符号。
2.重复有变、生动有序
壮锦的构成形式大概分为两种,一是以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层次变化丰富多样,具有浮雕感。其次,以几何图案为主要构图,多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编织方法,图案清晰,有条理,节奏感统一,是一种朴素而明快的组合图案。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1.壮锦图案中的审美意蕴
壮锦图形元素大多反映的是壮族先民对自然事物、图腾崇拜的热爱之意,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感受到大自然对他们生产的重要性。自然界的力量给予他们恩惠及灾害,他们觉得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便产生了自然图腾崇拜,于是将一切对自然的崇拜的情感倾注于方寸织物之中。
2.壮锦图形元素的时代性体现
壮锦图形元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美好的外形和欣赏价值上,还在存在于其丰富的吉祥寓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民族美术资源不断地被挖掘与运用,将壮锦质朴而极具特色的视觉符号作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主要元素,有利于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播,体现出设计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赋予其新时代下的吉祥寓意,让设计的形和魂之间达到完美和谐。
三、壮锦图形元素在现代包装上的应用
包装的视觉传达是依靠视觉信息符号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所以信息的可视性是视觉传达的基本条件。而图案则是视觉传达的最主要元素之一。壮锦图形元素在包装设计的运用上有着它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这是由壮锦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能量转换和凝结的认识和评估,是形成客体的一种对能量凝结数量的认识。壮锦图形元素的价值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碰撞所产生的视觉影响和经济效益。就目前来看,壮锦图形元素十分具有现代设计语感,蕴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许多特征。现代设计讲究造型简约而寓意丰富,图形单纯有力,易于传播。壮锦图形元素的特点恰好满足了现代设计对简约生活的追求及产品包装个性化的迎合。在这样一个寻找中国本土特色的设计时代,壮锦图形元素的成功应用不仅能成为地区本土的视觉语言,乃至中国自身的设计语言。
(一)图形语言的应用
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谈到形式,没有一个视觉式样是只为它自身而存在的,它总是要再现某种超出自身的存在之外的某种东西。这就是说,所有的形状都应该是某种内容的形式。
在视觉图形艺术中十分讲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视觉艺术中的形式不是为了构筑一种纯粹形态而进行消极组合,而是为了合理表现艺术家精神指向,或者是为了满足某种实用功能所必要的造型结构关系。一件作品的形式,如果能够表达出设计师对客观的独特发现、判断和再造,并且与之协调,这就是美。这意味着,广西壮锦图形元素在现代包装上的应用,不能只是以“形”造“型”,我们必须了解其文化语义的同时,分析它作为一个设计元素对产品的所要传递的信息是否相称,它的优势与不足。在这样一个追求包装个性化,品牌国际化的时代,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能否迎合市场的需求。如在推广广西本土的一种特产时,这种产品的特征与广西壮锦文化都属于民间物质精神产物,立足本土,两者的共性就可以作为壮锦图形元素在本土产品包装中的运用的切入点,以精神文化产物包装本土特色产品,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推广,又能把当地的特色商品让外界熟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二)装饰手法的应用
在壮锦图案中,多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四合纹样的装饰形式构成,其特点富有次序感和韵律感。我们在对产品包装再设计图案设计上,提炼壮锦中的几何元素,运用装饰性的表现手法,进行有规律的编排组织,将单个或多个单独纹样按重复、渐变、发射等方式进行编排组合,使最终整个纹样具有强烈的次序感。它将高度概括后的图形通过线条或色块将视线向四周延伸,使人们将对包装中心点中插图的集中视线,通过这种视觉推移感,将视线延续到包装中的其他位置。从而凸显出产品传递的主要信息,同时简洁、有序的设计样式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便利,不会造成似是而非或含糊不清,所以,装饰手法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不仅能够强化产品包装的视觉效果,提升产品的本质属性,同时还能够实现信息的寓意释意。
(三)色彩特征的应用
壮锦图案的颜色搭配与壮族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个独特的颜色审美在包装的形式表达上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俗话说:“红配绿,图吉利”。壮锦图案的重彩搭配,形成了鲜艳、明快、热烈的视觉效果,很容易在包装设计中反映出产品的神韵与独特品味。再者,壮锦图案的色彩搭配在为包装设计进行色调着色时,它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视线的高度集中,刚劲简洁、产生最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原味的壮锦图形毕竟是一种民间艺术文化,它的用色体现出浓厚质朴的乡土。现代设计讲究色彩的简约和朴实,壮锦的传统色彩特征相比之下过于花哨,在对纹样色彩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利用形式美法则,适当的降低色彩的强烈对比,增加中性色的面积,甚至可以单一化颜色,在设计中突出壮锦的造型元素,使其达到经久耐看、雅俗共赏的效果。
结语
壮锦作为广西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资源,在形式和内涵上都有其丰富的特点。只有正确合理的运用壮锦图形元素,使其处理恰当,将精神实质融入其中,同时体现时代感,市场性,个性化。壮锦图形元素才能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同时对继承、发展和传播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 包日全.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选集 [M].广西:漓江出版社
[3] 喻湘龙.试论广西壮锦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再应用 [J].南方文坛,2009,(4):125-126
[4] 林芝.图形语言 [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