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概况及策略思考
2013-04-29田永祥段正赢郭锐等
田永祥 段正赢 郭锐等
摘要: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动物疫病管理模式。总结近年来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相关策略建议。
关键词: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69-03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国肉类出口量仅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其中,动物疫病是影响我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影响,欧盟仍未解除对我国主要动物源性食品及禽类产品的进口禁令,日、韩等国也没恢复我国冻鸡等禽肉产品的进口,俄罗斯不仅继续对我国肉类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而且又宣布禁止我国肉类产品输入。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参考国际通行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疫区)建设标准,结合我国的地理特点、养殖业状况、贸易口岸等具体情况,我国于2011年在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四川盆地、松辽平原和海南岛等5个区域投资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等部门编制了《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04-2008)》,把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和养殖业主产县做为重点。经过10余年的建设,我国无疫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本文总结近年来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相关策略建议。
1 无规定动物疫病概念及建设要求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是指在某一确定的区域内,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几种动物疫病,且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经国家评估合格的特定区域。无疫区的建设适用于整个国家建立和维持无疫状态比较困难的动物疫病,通过建立和维持一个具有特定动物卫生状况的“亚群体”,整个“亚群体”被自然的或认为的地理屏障所分隔,也可在特定的动物产业中,通过适当的管理体系运用实现。
从上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概念可看出,无疫区的建设基本条件包括区域的限定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机构的建立健全以及防疫队伍建设等。
1.1 区域要求
根据区域内规定动物疫病的免疫情况,可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分为免疫无疫区和非免疫无疫区,免疫无疫区外必须建立缓冲区,非免疫无疫区外须设监控区。无疫区的区域规模应集中连片,有足够的缓冲区或监测区,具备一定的自然或人工屏障区域。因此,要求无疫区内动物饲养应相对集中,得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社会经济水平和政府财政具有承担无疫区建设的能力,能承受短期和局部的不利影响,并在维持方面提供经费等保障。
1.2 法规制定
政府制定并颁布实施与无疫区建设相关的法规规章,实施有关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并下达无疫区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依据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实施兽医从业许可、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动物免疫、检疫、监督、监督检查站、疫情报告、畜禽饲养档案、机构队伍和动物防疫工作档案等具体的管理规定,必须严格实施动物用药、动物疫病监控、防治等技术规范。
1.3 设施建设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内应有稳定健全,且与动物防疫工作相适应的冷链体系;实验室应具备相应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免疫质量监控和分析能力,以及与所承担工作任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具备与检疫、消毒工作相适应的检疫、检测、消毒等设施设备以及监督车辆,保证有效开展检疫、执法、办案和技术检测等工作,具备对动物或动物产品在饲养、生产、加工、储藏、销售、运输等环节中实施动物防疫有效监控的能力;养殖场及屠宰加工厂应有相应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具备及时有效地处理病害动物和动物产品以及其他污染物的能力;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应有完备的疫情信息传递和档案资料管理设备,具有对动物疫情准确、迅速报告的能力。在无疫区与非无疫区之间建立防疫屏障,在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的主要交通路口设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并配备检疫、消毒、交通和及时报告有关情况的设施设备,具有对进入本区域的动物及其产品、相关人员和车辆等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疫病传入传出的能力。
1.4 机构及人员队伍建设
组织机构方面,区域内应有职能明确的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专门的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队伍方面,应有与动物防疫工作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人员;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设置的动物防疫监督员必须具备兽医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动物检疫员必须具备兽医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内从事动物防疫监督、动物检疫及实验室检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比率不得低于80%;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制定并实施提高人员素质的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和考核,并具有相应的培训条件和考核机制;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及动物防疫组织从事的动物防疫活动按照国家和省财政、物价部门制定的规费收取标准收费。
2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概况
为了把当前国际通行的动物卫生管理模式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纳入国家范畴,1998年,农业部借鉴国际通行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经验,启动了动物保护工程,提出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的理念。先后分两批在23个省、市、自治区的651个县对19种动物疫病实施区域化控制,投资建设六大体系,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中央投入和地方配套总投资近9亿元人民币。
按照OIE规定,只有通过评估、认证,无疫区才能得到国际的普遍认可。针对中国无疫区建设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差距的实际状况,2001年,农业部参考国际通行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标准,在总结动物保护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出口量大,自然条件好、相对封闭、易于管理的原则,选择5片区、6省(市)即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四川盆地、松辽平原和海南岛5个区域的山东省、吉林省、辽宁省、四川省、重庆市和海南省,投资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2003年9月,全国5片无规定示范区建设项目全部通过农业部验收。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以来,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的建立健全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重点加强了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快速应急反应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和诊断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动物疫病普查、诊断和日常监测工作全面开展,重大突发动物疫病应急能力逐步增强,区域间动物流通控制和外来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明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动物死亡率与项目建设前相比平均下降了5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四川省、山东省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0亿元和15亿元。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目前已无口蹄疫、猪瘟、禽流感和新城疫等疾病发生。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内畜牧业产值和肉、蛋、奶产量逐年增长,动物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地克服了国际动物产品市场技术壁垒,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和畜牧业收入在农民增收中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四川省动物产品出口大幅增加,2007年猪肉出口与项目建设前的1998年相比,出口数量从2万t增加到10万t,居全国第一。吉林省动物产品出口到2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四川、重庆、吉林等省(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44%以上,农民增收的50%以上来自畜牧业。三是提高了公共卫生水平。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内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明显加快,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示范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兽药残留监控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减少了病害动物产品、有害物质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有效提高了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水平,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无疫区发展的策略思考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是动物疫病控制到消灭的过程,从控制动物疫病出发,逐步实现动物疫病的净化、扑灭,进而实现无疫。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通过近十年的建设,从法律法规到硬件设施到乃至人员队伍均得到了较大水平的提高,示范区内畜牧业得到了迅速健康的发展,但无疫区距国际标准尚存在距离,针对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需继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无疫区国际认可的推动
加強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畜产品的国际贸易,减小重大动物疫病对本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保障畜牧业安全。近几年,我国在无疫区硬件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成绩也十分显著,但对照国际认可的标准差距还十分大,特别是在监测水平、风险评估等软件建设方面。各地政府和农户还没有从无疫区建设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使无疫区的建设动力和积极性受到不利影响,不利于下一步无疫区扩建工作。中央政府要把无疫区国际认可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国际认可,大力促进这几个地区的畜产品贸易,也对下一步区域化管理提供示范和借鉴。
3.2 法制标准体系的完善
法律是无疫区建设管理系统的根本支撑,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管理系统发挥作用的根本。各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任务艰巨。应进一步涵盖无疫区建设的重大工作和细化条款,主要包括: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人工屏障和流通监管以及动物疫病处置规定等等,对于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级市,应加快建设地方配套法规,促进管理系统效能的提高。
3.3 长期动物疫病防疫规划的制定
目前,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主要采取以疫苗注射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这种方式对于防止疫病大面积流行和暴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疫苗质量的不稳定性,疫苗的保护率低,病原体的变异和残留抗体的干扰等因素的存在,往往出现免疫失败现象。所以很难全面控制和消灭根除动物疫病。从长远考虑,加强检疫、提高检疫技术,使检疫方法逐步达到简便、快速、准确、敏感、廉价和自动化的要求,采取以检疫、诊断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通过先进的检疫手段,可以预测疫情,及早发现疫情,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传染源进人市场流通渠道,可以严防畜禽疫病从境外传人我国。通过先进的检疫手段,可以了解畜禽群体的免疫水平及母源抗体水平,准确及时地注射疫苗,提高免疫预防的效果,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3.4 重大动物疫病的消灭
目前影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主要是禽流感、口蹄疫、猪瘟、新城疫等。这些疫病有些是全国性流行,有些只是局部地区散发。国际经验表明,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消灭重大动物疫病有效措施。所以我国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中要把消灭重大疫病放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从全国层面制定消灭计划、消灭步骤和消灭措施。通过无疫区建设,防止重大疫病在全国蔓延,通过有力措施逐步缩小重大疫病的流行区域,为最终消灭重大疫病打好基础。
3.5 人力资源的解决途径
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局限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来源,此点不足,不仅体现在现有兽医工作队伍的建设上,同时还体现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作完成率、工作质量以及建设水平上。由于基层兽医机构不隶属一级组织直管,机构编制被非专业人员占用,严重影响基层兽医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和积极性,从而造成影响基层防疫工作的展开和工作水平。应提高基层防疫工作人员的待遇,从基层兽医专业人员中创造条件培养高级组织层次人才,使得基层队伍在无疫区建设过程中一同成长发展。此外,可以考虑将具体工作市场化,采取如承包、雇用等方式由社会技术队伍完成强制免疫,聘用高级专业人员,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来完成大规模检测及数据分析,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专业技术力量资源,推动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滋睿,覃志豪.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18-22.
[2] 赵维宁,郑增忍.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国际规则与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12):1-3.
[3] 张 慧,王元元,王 威.浅析无规定动物疫病区[J].中国动物检疫,2009,6(3):14-16.
[4] 王长彬,文晓君.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J].四川畜牧兽医,2007,34(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