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学生注意就会有影响
2013-04-29吴非
吴非
办公室重新装修,条件没有什么改善,特别是个人空间小,找学生谈话很不方便。然而一直让大家困惑的,是屋顶上的那几百盏灯,40多位教师,平均每人8盏。
为什么会装这么多的灯?估计是被建筑承包商糊弄的。他们可不管什么原则与理念,也不管美学,装得越多他赚得越多。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政治经济学》,写一位教授因过于专注于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却被一商人“忽悠”,任他在屋顶上装了三百多根避雷针,当晚雷暴雨,全城上空的雷电都打进了教授的房子,惊天动地,非常可笑。
异曲同工,没想到这样滑稽的事也发生在身边。真佩服吐温先生,一百多年前的幽默小说,竟频频在中国演成活剧。
虽然如今的学校家大业大,铺张一些不以为意,然而,这是学校,学校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示范”。学生到教师办公室来,看到毫无必要的灯火通明,他们在使用自然资源方面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如果他们在自家小屋里也装上七八盏灯,后果还不算严重;如果他们日后担负决策工作,则完全有可能头脑发热,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为改善教师的生活,学校补贴中午在食堂用餐的老师:如,教师花4元钱,可以提供6元的饭菜,一时皆大欢喜。不少学校对教师的伙食也有各种方式的补贴。这种动机无疑是好的,可是不能忽略:这是学校,如果方法不当,会影响学生的判断。
在政治课或公民课中,有关价值规律、劳动报酬形式及社会福利形式中,有没有教师可以花4元钱买6元钱饭菜的理论依据?学生也许不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福利形式,但他们会简单地记住,在同一个地点,持等额货币未必能买到等值的东西;如果没有机会详尽地了解情况,他们会认为学校克扣学生伙食费去补贴教师。事实上,我的确见到学生气愤地端着自己的盘子和老师的饭菜作比较。
更麻烦的,是学生有可能因此对“平等”、“公平交易”这类概念、常识产生困惑,有可能从此习惯于社会的不合理状态,也有可能逐渐地淡化法纪意识。如此,学校教育就不再是可笑滑稽,而是可怕了。
学校请一副教授来校开讲座,校门口张起红色充气门,上贴“热烈欢迎哈佛博士×××先生”的标语。让人不明白的是,“哈佛博士”随处能找到,何以如此大惊小怪,如此毕恭毕敬?
因为接待规格过于隆重,引起学生的关注。结果实际来自内地某省的这位先生以一场平庸的报告弄得全体学生昏昏欲睡,末了图穷匕首见:他开始宣传自己的书,动员学生购买。
事先宣传过度,没有全面了解演讲人的实际能力,仅仅凭别人的吹嘘就轻易上当,让全校学生浪费宝贵时间去听一场没有什么价值的讲座,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学生会认为 “哈佛”不值得去“哈”,“博士”不一定“博”,香港的教授未必有真学问,也很好混……更糟糕的是,他们有可能认为“学术讲座”就是这么回事!
有学校印“成长记录”,让学生每天填写。学生才拿到就疑惑了:“每天填了给谁看呢?”“我有填写这页纸的时间,能做不少事呢。”一年中,学生每天都要认真填写自己做的事,有些学生为应付检查,不得不编造“成长记录”。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习惯,固然不错,但是不能引导学生习惯甚至热衷于这样的形式。因为他有可能通过这件事发现“认真不一定好,作假不一定坏”。
道理很简单:任何事,只要学生注意,就会有影响。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