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2013-04-29曾永超

理论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现代性内涵特征

曾永超

[摘 要]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从经济学入手,通过对商品、资本、劳动等要素的特性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全面异化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现代性”病症,提出通过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改造来根本解决这种现代性问题。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性批判;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07 — 02

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

现代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马克思生逢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他以商品、资本、异化、共产主义为研究视角,直接批判现代性社会诟病,形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不仅是现代性的批判者,还是现代性的维护者和重建者。

(一)商品的本质: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切入点

现代社会中商品笼罩着一种“神化”的光环,以至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商品的神化或人们对商品拜物教运动的盛行,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是以交换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根本目的的,同时商品、货币、资本及其拜物教性质又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本质现象。“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1〕P139因此,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并不是独立于商品拜物教的另一种社会意识,而是内含于商品拜物教之中,即是商品拜物教的完成形式。因为它用物的形式把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劳动的社会属性及个体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给严密地遮蔽起来了。马克思的旨趣并不满足于探讨“世界统一于物质”这类命题,更多的是研究分析物质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样态——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包括货币拜物教)等现象,进而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真实关系。传统社会的人对人的单纯的依赖性关系已被彻底的瓦解,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却变成了冰冷的、赤裸裸的纯粹金钱关系所取代。马克思指出:“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都被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P274-275,“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1〕P275。这样一来,人的个性、人的尊严都成为一种具备交换价值的“商品”,相比之下,那些不能变为交换价值的人性的东西,则就成为错误或者罪恶的根源,其结果是以往人们彼此之间的纯洁的相互依赖关系被完全的破除,却变得彼此变得如此的冷漠无情,以至于让每个人都倍感孤独和压抑,甚至迷失了做人的方向,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肆意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人们也只有在与金钱打交道时,才能发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所在。

(二)资本的扩张:马克思揭示现代性的内在逻辑

资本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不仅表现为资本在深度上的渗透,而且表现为空间上的拓展。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现代性危机。马克思曾经多次谈到世界历史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也就是資本法则在现代性的全球范围内的贯穿和实现。在资本家们的眼里,哪里存在资本增值和产生率润的地方,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也积极发展新兴工业、改进生产工具、发展航海和交通运输业,加速地区间的交往活动,造就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P276-277资本自身内在逻辑的扩张,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上高度发达,还推动了整个社会朝着现代性文明的方向发展。由于资本主要分散于不同的国家、地区的少数资本家手中,即使在资本法则占统治地位下,也凸显现代性的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体现了现代社会内部的不同“经验”现象。资本的本性是自私的,并且为了获得剩余价值是不择手段的,它的疯狂、它的残忍,都与剩余价值有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架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1〕P266资本已成为 “现代社会”的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家对工人绝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周期性发生的经济危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等的根源,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资本贪婪本性的一面。资本以空间来征服时间,使人们感受到现代性带来的恩惠的同时,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危机。近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也是在追求巨大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基础上进行的,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异化的扬弃:马克思现代性诊疗途径

尽管马克思对蕴含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作了充分的论述,但他在《手稿》中仍然坚持“异化和异化的克服走的是同一条路”。在他看来,一方面,在分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又是异化劳动得以延续和强化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2〕P121反思现代性必须回到马克思,因为马克思从现实生活过程中发现了理性形而上学的现实根源——异化劳动,并指出了解决现代性困境的出路——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3〕P78。因此,通过扬弃私有财产寻找到扬弃异化与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生成的。” 〔3〕P81。共产主义不是私有财产的抽象否定,不是返回到“非自然、不发达的简单的状态”,而是作为否定的否定,把自我异化的发展理解为自身的一个必要条件,理解为一个应被扬弃的中介。这样才能领会保存以往丰富成果的“复归”和积极扬弃的意义。

(四)共产主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归宿

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扬弃,这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资本主义的终结,私有制的终结。伴随着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消亡,人来社会的史前阶段也就结束了,历史的车轮滚入真正的人类史,自由个性的确立真正成为可能。〔4〕P268共产主义作为真正的人类史发端,作为一场现实的运动,是扬弃私有财产的必要环节。在扬弃了私有制之后,共产主义将失去了它的意义,人类的“史前史”阶段就结束了,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创造的时代就到来了。因此,与其说共产主义是终端,不如说是开端。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它所建立的是一个“真实的集体”而不是“虚幻的集体”。个人在“真实的集体”中获得自由。“在这個集体中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理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5〕P83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偶然的个人被有个性的个人所代替。个人和社会的抽象对立将消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个人的自由发展破除了旧式分工的局限,人不再被限定在特定的活动范围内,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即人称为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拥有”关系,而是多方面的具有内在丰富性的关系,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的全方位发展。这并不是说共产主义不存在问题和矛盾,而只是说人类从此将自觉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命运,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受异己力量的支配。真正的人类史意味着人的活动真成为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和目的的本质性活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

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方法论的总体性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总体性特征与他将现代社会历史看成一个不断总体化的过程相关,而且,正是马克思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总体性概念同现实历史的辩证过程联系起来,总体性的哲学方法才同现代性的存在论批判有了本质性的接触,使得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自觉地贯彻一种哲学的总体性原则。〔5〕P197 首先,“现代性”概念阐释体现总体性的范畴。马克思以生产力、生产方式概念为基础,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现代发展轨迹,并将它看成是一个具有总体性和世界性的历史时代。其次,现代性批判的形式表现为一种总体性批判。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不只是简单涉及现代性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的某一方面,而是贯穿于各个学科领域。最后,现代性批判的方法体现出辩证统一的总体性方法。在对现代性批判过程中,无论是“商品”还是“资本”的批判,他都是非常注重抽象范畴与具体范畴的有机结合。马克思既是现代性的维护者,又是现代性的批判者。他对现代性的理解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是唯物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二)价值观的阶级性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中,就明确宣布自己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人类的总体性解放。同形形色色的现代性理论相比较,以无产阶级作为其价值立场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鲜明特征之一。马克思一方面想通过现代性价值取向同现实制度之间相结合起来揭示它的自否性,另一方面又致力于寻求解释这些价值存在的客观因素,把人(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希望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释放出真正的现代价值和人文主义的真谛。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并不是一种抽象的集体主义取代现代抽象的个人主义,马克思的未来社会更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以无产阶级为基础取代现代个人主义的乌托邦。阶级革命的主体性同资本运动的客观逻辑是统一的。这种阶级性同样存在于当今社会,即便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完成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过度阶段,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的缓和政策,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改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备,但是,只要私有制还存在,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不可能彻底被消灭,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没有那么激烈罢了。

(三)批判武器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根本特征。这不是说这些现代性批判理论不注重实践,不注重实际,而是它们在对待实践和现实问题上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没有更深层次去挖掘和揭示现象的本质规律。马克思则不同,在他那里,对现代性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之间是统一的,理论的批判是改造现实革命实践活动内在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指向作为感性活动的革命运动本身。他一直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就说明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在他逝世之后,尤其是马克思的理论逐步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后,这种现代性的实践性、革命性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场合展现出来。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有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罗 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现代性内涵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浅空间的现代性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挖掘习题的内涵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抓住特征巧观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