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景物描写
2013-04-29陈水明
陈水明
【写作目标】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人物、为文章主题服务,并力争精练而优美。
景物描写即记叙文中对自然风景、社会环境所作的形象描绘,以表现出人物(或作者)对现实的态度或环境与人物、自然与人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技法指津】
1.“定”“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是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上来进行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老舍的作品《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描写方法就是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描绘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显出来了。
2.“虚”“实”结合。
“实”景即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显出已逝之景及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的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绘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从而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先要适当的进行“虚”写。如:朱自清的作品《春》一文中,作者由果园中满树的花朵,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由实到虚,再创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意境更为深刻
3.“浓”“淡”结合。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浓墨重彩,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
在这里,我们依然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作者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形象具体,美妙动人。
【牛刀小试】
她,并不普通
□张 红
人生旅途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使你受益,让你在茫茫的大海中发现灯塔,使你在迷失的路途中找回自己。
“你好,很高兴与你同桌。”我猛然抬头一看,一个个头并不高,脸上挂满天真笑容的女孩正站在我的身旁,我随即应了一声。她刚坐下,就拿出数学题认真地做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她身子坐得笔直,一动也不动。我看得出神,身子也不由得酸了起来。“唉!咋这么认真呀,不能玩玩吗?”我在一旁自言自语。很显然,她已进入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根本就不会听到。“铃-铃-铃”,下课铃刚一响,她像变戏法似的变了一个人,屁股挣脱了板凳的束缚,身子像一条水蛇一样弯曲,浑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在兴奋地跳跃,完全和刚才判若两人。“哇!”我喊了出来。她似乎听到了,俏皮的脸蛋上挂着一个浅浅的微笑。
因为性格有些相似,所以,我们很快就打成了一片,整天像黏玉米一样粘在一起。可是,兴奋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
期中考试后,拿到手中的试卷,那红红的“×”正冲我龇牙咧嘴地笑,我不禁像丢了魂一样。“你怎么了?”她关心地问,眼神里流露出担忧,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失魂落魄地走出了教室。
独自一人走在操场上,夕阳正红,像挂在柿子树上的红彤彤的果子,映衬得傍晚的天幕格外的高远,操场上光秃秃的一片,枯草在无情地蔓延。起风了,远处法桐的叶子飘落一地。我坐在一块光秃秃的石头上,望着天空发呆,天,渐渐黑了,一弯新月斜挂在西南方向的天空,冰冷的月光洒在我的身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于是起身回到了教室。大家都在学习,我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课本底下一张俏皮的纸条正注视着我,上面画着一个小女孩正在哭泣,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旁边还有一句话“小屁孩,你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赶紧找呗。”顿时,我觉得身上暖暖的。我偷偷地看了她一眼,巧合的是,她也正捂着嘴,两个黑溜溜的眼睛正看着我,我呵呵地笑了。
或许吧,是她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只因她那一个小小的提醒。看似平凡的她,却透露出一种不平凡的气息。她,实在不普通。
点评:文章写了自己考试失利后,朋友对“我”的安慰,让“我”重拾信心。应该说,这篇文章从立意到选材都不算出彩。但这篇文章却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穿插了操场这一段的景物描写,从夕阳写到新月,将考试失利后失落沮丧的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物中。
【误区警示】
1.不同事物的印象张冠李戴。
错例:积雪初融的山坡,远远望去还是一片枯黄,走近却发现已是草色青青,春意满目了。
简析:一般观察事物,多是远看模糊、近看清楚,早春草色却正相反。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说,远看已草色青青,走到近处却无绿感。早春草色这一特点,不实地留心观察,就发现不了。
2.把不同场合的观察印象凑到一起。
错例:盛夏的烈日好像故意跟我们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同学作对似的,把大地烤得发烫。我趴在靶场上练射击,感到浑身火辣辣的,只有我把身子靠到旁边的石头上时,才感到些凉意。
简析:在阴凉的地方,石头确实比大地凉,但是在烈日暴晒下,石头却比大地还热。这是把体察烈日下的大地的印象跟体察阴凉地方的石头的印象凑在一起所造成的差错。
3.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相互混杂。
错例:挂钟已敲了十下,弟弟还在桌上做那道数学题。他一手拿着铅笔,一手托着腮,在苦苦地思考。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想劝他休息,又不知怎样开口。窗外,天空湛蓝,月亮从云朵里露出了圆圆的笑脸。
简析:这段文字中关于“天空”“月亮”的描写,不是“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时的观察印象,而应是弟弟顺利地做完作业,我从忧虑转为高兴时的观察印象。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是不同的。写景状物,既要符合客观真实,又要符合主观真实。
【延伸训练】
题目:以“可爱的校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可采用“移步换景法”法按照同学们进入学校所观察到景物顺序进行描写。写景时,要注意详略安排,要突出特点,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写景的句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