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批评孩子的策略与技巧

2013-04-29缴顺义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错误家长心理

缴顺义

生活中,在如何处理孩子犯错这个问题上,很多父母和教师都十分头疼。失败的批评教育,使孩子饱受痛苦和伤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和教师也徒增了很多烦恼和忧虑。运用正确的批评方式既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能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显然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要讲究批评的策略和技巧。

一、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批评不同于表扬,表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批评却不能,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批评场合和时机,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尽量不要在清晨、吃饭时、睡觉前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有的孩子自尊心还很强。如果孩子被当众揭短,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产生以丑为美的心理。

注意批评的时间、地点,争取批评的最大效果。孩子做错了事,冷静下来再批评效果更好,个别批评比当众批评效果好。

二、严格要求与宽容对待相结合

严格要求表现在对孩子错误言行的分析上,语重心长地分析原因,指出危害,要求改正。即在“评”字上从严要求,在“改”字上从严要求。但严格不是严厉,不是吹胡子瞪眼睛,不是拍桌子打板子。严格要求是教育性、说服性、指导性、严肃性的和谐统一。

宽容对待表现在对孩子错误的谅解上,如偶尔失误或初犯,或有客观原因等情况,犯错误就应宽容,但宽容不等于放纵、溺爱,而是勉励并提出希望,引起他们的注意。宽容不是护短,特别是孩子在家庭以外犯错误,家长更应把握分寸,不能替孩子掩饰、包庇,否则会影响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和改正。

三、把握好表扬与批评的度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心灵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让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或教师常进行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结果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对家长或教师产生恐惧、反感、憎恨,以致酿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表扬多于批评,重评而不重批。古人云:“罚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表扬与批评的目的是长善救失,激励其进取,因此我们对孩子批评也好,表扬也罢,都应从提高孩子认识、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出发,充分肯定其成绩,表扬其优点。如果要指出其缺点与错误,则应以诚恳适当为准,同时还需要说明错误原因、危害及改正方法,这样的表扬或批评,才能使孩子的认识得以提高,从根本上铲除错误的根苗。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内容都要实事求是,对事实要有充分了解,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切忌一知半解,感情用事。另外,在方式和程度上也要适当。

四、用温和的建议替代严厉的斥责

温和的建议有助于减弱乃至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或教师严厉的斥责,可以说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不绝于耳的训斥。在这些孩子眼里,父母和教师是没有亲和力甚至是令人讨厌的。由于强烈的对立情绪,父母或教师批评他们,他们不会认真接受,甚至会故意调皮捣蛋,与父母和教师对着干。可见,严厉的斥责很容易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一些温和的建议,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就事论事,孩子就会受到良性的暗示,就愿意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教诲。长此以往,孩子的叛逆心理很容易被消除,孩子会自觉按照父母和教师所教的道理去学习、生活和做人。

五、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

人总是喜欢表扬而厌恶批评,作为家长或教师,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一样的,是为了教育好孩子,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批评方式不当,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一般来说,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孩子,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孩子,千万不能急躁。俗话说:“急躁是教育人的敌人。”可以先缓一缓,让他们的心情平静下来后再批评,或许还没等到批评他们,他们已经主动向教师承认错误了。这样不但省了很多力气,还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对于自觉性较差、犯了错误很难自我认识、且性情固执、不愿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孩子,要一针见血地把错误直截了当地指出来,使批评富有针对性,从而达到快速教育的目的。对于缺点错误不十分严重的孩子,应该采取启发、暗示、诱导的方式,用委婉的言语达到批评的目的。对于自尊心很强、自觉性和悟性较高的孩子,批评尽量不用激烈的言辞,应点到为止。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宜以鼓励代替批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猜你喜欢

错误家长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在错误中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
不犯同样错误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