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当过兵的能人
2013-04-29李焱李予辉
李焱 李予辉
前面几期文章中,我们连续盘点了名人明星那些当兵的故事,相对于这些街知巷闻的娱乐明星,看上去名不见经传的退伍老兵,在从普通战士蜕变为全国优秀退伍士兵的过程中,更有着鲜为人知的艰难创业故事,总结现在的成绩,他们的成功似乎是在遵循着相似的轨迹:是部队,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培养;是战友,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温暖;是军装,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们。
黄作兴,出生于温州市郊的农民家庭,18岁从军,在北京铁道兵部队干了4年,学会了车、刨、铣、焊等各种操作本领,并从此深深地爱上了机械这个应用广泛的专业,别看学历不高,他荣获的发明奖项和专利可不少,是个名副其实的“阀门王”。
黄作兴的创业精神可用埋头苦干来形容。1985年,他变卖私房,凑了3万元做启动资金,在简陋的民房正门挂出“温州市永中阀门三厂”的牌子,与其说是工厂,不如说是实验室,因为他利用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研制出了国内处于空白的中压调节型蝶阀。对于一个学历不高的退伍兵来讲,哪里会想到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填补空白做贡献,又怎知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阀门专家多年的难题,更别提因此获取国家四项专利的殊荣了……他唯一知道的是认准目标、反复实验、埋头苦干。通过实践调研制定的目标起初只是为了解决泄露严重、使用寿命短的实际问题,认准目标后,他自行探索、反复试验,经过整整一年的拼搏和50多次的失败,终于取得了成功。凭着这股军人特有的自强不息和知难而上的拼搏劲儿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走遍全国300多家大、中型企业,通过市场调研不断确定攻克新目标,在2001年到2008年期间,他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2项,其中有三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三项国家火炬计划、一项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10个新产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个获省级高技术产品,获得25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项,著作论文4篇,成为了一个在阀门王国驰骋的“骑士”。
黄作兴的创业路并没有因阀门专利的增多而止步,无论走出多远他都经常回首生命中那段交织着喜悦和汗水的当兵历史。心系军营的他渐渐创造出了军工精品,并在军工领域实现了4项突破、4项首创:2000年,成功研制超轻型蝶阀,应用于野战军前方输油管线,解决了我军工产品长期存在的安装缓慢、量重形笨、造价昂贵等问题;2006年,成功研制真空双向密封蝶阀应用于我军涡轮动力研究领域,解决了飞机发动机、导弹发动机、神舟系列飞船发动机等各种发动机大型管线真空双向密封蝶阀的难题,彻底改变该军工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2009年6月,中国首台风洞控制调压阀研制成功,通过总装备部现场验收和省级新产品鉴定,成功应用于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为亚洲最大,我国军用四代战机和大飞机、导弹、宇宙飞船等各种飞行器型体超音速三倍以上的空气流体试验和抗击风洞试验提供了风速误差调节小于1‰的高精确度调压阀门,此项目企业让利1000多万元,出厂价仅是进口阀门的28%;同是在2009年,黄作兴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承担起第四代潜水艇阀门的研制任务,第一批产品已试验通过。
“面包大王”张协旺
张协旺的创业故事似乎有那么一点戏剧的色彩,这源起于1984年到1987年服役期间的一次见义勇为。有一次,在回家探亲的路上,他和战友路过一家西式糕点店门前的时候,看到店内有四个人手拿凶器正在围攻店老板,出于军人的本能反应,他们立刻冲上去救人。事后,老板说用金钱作为感谢,却屡遭拒绝。“那钱不要,就教你们做面包吧!把我的手艺传授给你们。”老板对这几个小伙儿说。张协旺认真学习做面包的手艺,退伍后他就凭着这身手艺步上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资金不足成了阻碍他开店的第一道障碍,仅仅2万元的创业成本急坏了这个在训练场上流血流汗的铮铮汉子,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未过门的妻子借钱,艰难地在全国铁路大枢纽鹰潭站开办了他的第一家面包店。凭借娴熟的技术和不断的创新,小店在创业的第一年就赢利3万元。创业的成功,激起了他的热情,更激发了他的干劲,作为退伍军人的他想带领其他人共同致富,摆脱家乡江西资溪县人民多年以来贫穷的梦魇。可当家人听说他要传授致富技术时,死活不同意,甚至以分家产相逼,张协旺遇到了第二个难题。在他的软磨硬泡下,家人最终妥协了,他先后带出了300多名徒弟,并发展了4万多名在外从事面包行业的同乡。在他的带领下,不仅自己的食品行业越做越强,由一个家庭作坊发展成为现在近亿元资产的协旺总公司,分设四家分公司,进行面包制作和经营,生产食品包装,食品机械,食品添加剂以及果酱和豆沙等馅料,产品畅销华东、西南、东北等省市,还发展了资溪全县的面包产业,年产值约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24元,其中60%来自面包产业,全县人均存款高达12910元,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中,资溪人设立了7600多家面包店,有的甚至走出国门,在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国家开设面包店。
“水泥王”章树根
“零”的观念是“水泥王”章树根创业多年来时刻秉承的理念。无论这位现任中国立马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退伍老兵创造了多少成绩,他都依然以“零”的朴素观念警醒自己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如果已拥有数字,那就争取后面加个“零”。
1970年12月年满18周岁的章树根怀着“奉献国防、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走进了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经过6年摸爬滚打的军营生活,1976年退伍回乡。面对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痛下决心要自立自强,自主创业,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当一切都只为零的时候,他先后当过一线工人、供销负责人、财务会计、化验室主任、生产厂长等职,经历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他成为了一名水泥企业的行家里手。
1985年,他再次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带领198名农民每人集资1000元创办“立马”水泥厂,其间他们既经历了一场高债务、高风险、高代价的创业过程,又经历了一场与传统观念决裂的过程。当时,他们凭着脱贫致富的朴素感情,凭着改变农村面貌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引入资金,冒大风险把厂办起来,可是却受到来自传统农民小生产狭隘意识的巨大阻力。他们搞三通一平时,有的农民一手拿柴刀,一手拿农药瓶来阻挠,他们没有被吓倒,而是排除干扰,毫不动摇地举债建厂。20多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在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做强,目前,企业拥有3000余名员工,总资产近15亿元,具有8家控股公司,涉足水泥、纺织、房地产三大产业。2008年,集团公司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3亿余元。
1985年到1992年,水泥产量从5万吨扩大到15万吨,资产从10多万元增加到2000多万元,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立马的幼年期。到了1993年,立马形成3000万元资产规模,经浙江省体改委、计经委批准组建浙江立马集团公司,实现了企业体制的第二次变革。1994年,立马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乡镇企业集团,这是第三次变革。1998年,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设立浙江立马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家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完成了第四次变革。
章树根是从贫苦农民、普通战士的身份走上乡镇企业经营者岗位的,而今虽然有了一定的资产,但他从来不去夜总会等高消费娱乐场所,他们全家还住在90年代初建造的旧房子里,爱人还自己去种田,全家都吃自己种的粮食。由于企业工作繁忙,他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虽然他们过的是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但感到实在、满足。
“餐饮业大王”王志成
王志成,出生于1964年,成长在吉林省公主岭市,22岁那年应征入伍,1988年复员后自谋职业,决定下海经商,自此开始了他曲折的创业故事。创业初期,曾因没有足够资本而不得不放低身段干起废品回收的行当。即使是“收破烂”,他依旧怀揣着创业梦想,一边回收废品一边不忘创新加工,将废料制成垫圈,出口营销,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废品收购事业如日中天。到了1989年,凭借“收破烂”获取的4万元钱,他租借了公主岭市播种机厂院内8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并置了一台剪板机和六台冲床,聘用30余位工人,做起了他的第一个自办企业——公主岭市冲压件厂。
就在工厂生意日渐红火时,勇于创新的他“砸掉饭碗”转行做起了餐饮。利用工厂原客户抵押过来的一处400平方米的门市房作为起家之所,他创办了“远征第一家”饭店。13年的时间里,他拓展餐厅经营范围,将民族菜、农家菜、海鲜、饺子、婚庆包席一并囊括进营业项目,最终在全省相继办起了11家连锁店,成了不折不扣的“餐饮业大王”。每一步发展前,他都会深思熟虑,谨慎抉择;每一次决策前,他都会仔细认真地调研。
然而,王志成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非典”时期,他遭遇了最动荡的阶段。为此,他一方面控制食品质量,督促员工加强保洁卫生;一方面增加资金投入,消毒制剂、消毒器材每店配齐,一次性定型包装餐具也第一次摆上了公主嶺市民的餐桌。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笑他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大环境下,增加了那么多投入,未必会有高收益。但是他却不这么想,高投入会使店铺卫生质量提高一个档次,竭力化解大形势下的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会让每位迈进“远征”的消费者感到放心。就在餐饮业普遍萎靡的状态下,他依然为抗击“非典”捐款10万余元,一时间掌声四起,赞扬一片,也为他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在“餐饮业大王”红火起来,四周商铺效仿之时,他开始了又一次“收网”,再一次“转型”。他的远征公司从烤涮王、烧鹅仔、美食城、海鲜档、农家乐等特色餐饮,开始扩展到大酒店、冲浪浴、夜总会、宾馆等经营范围,成为独树一帜的餐饮服务业龙头。凭着深思熟虑、谨慎调研的踏实创业信念,而今,他的产业经营总面积已达2万多平方米,安置下岗就业人员1700余人,年创利税400余万元。
“鸭王”王志文
这个王志文,名气不小。1985年入伍,当兵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过班长、代理排长,在部队锻炼了4年,1989年脱下了军装,现任南京水晶鸭业食品厂总经理。
起初回到地方工作,在部队养成的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让这个年轻小伙子满怀激情地涉足了一个陌生而充满挑战的领域——推销,王志文到了南京湖熟镇板鸭厂当推销员。一个嘴上无毛的小青年与其他单位洽谈业务,困难可想而知。他凭着跑断腿、磨破嘴的苦功,硬是靠着苦行僧般的意志,在半年里用脚量过了南京80%以上的大街小巷,第一年就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他的订单居全厂15个业务员之首,年销售额200多万元,被厂里评为销售标兵。第二年,因业绩突出,市场行情把得准,他当上了销售经理。第四年,他得到了领导和员工的普遍认可,走上了副厂长的位置。1995年,湖熟镇成立板鸭集团公司,领导又把他推到了集团副总经理的职位,开始涉足与鸭有关的其他领域。1996年,他被调任湖熟镇贸易公司任经理。
如果您认为到此为止,他已经算是成功人士,那还远远不止,他在创业路上还在继续前行着。“板鸭香四方,湖熟是故乡”。湖熟板鸭名扬中外,但受季节影响以及地区风俗和口味的差异,使得板鸭难以普及和常年食用。如何让湖熟鸭得到社会更多认同,鸭业产品获得广泛普及和认可?这是王志文不断思考的问题,考虑成熟后,他决心进行尝试,乘风破浪,再创新绩。
2005年,他投资280万元的“水晶鸭业”正式成立,新建厂房2800平方米,厂区环境幽雅,卫生整洁,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各种功能间配套完备。也许是他对军营生活的留念,也许是军营生活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建成投产经营销售后,他始终按照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从自己做起,从严要求,对产品的每个生产加工工艺环节都采用格式化的企业标准,这也是产品的一大特色。水晶鸭产品采用真空包装,开袋即食。产品通过QS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既传承了湖熟鸭鲜嫩爽口、肥而不腻的特色,又方便运输和贮藏,现产品销往江苏南京、镇江以及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地,常年供应南京市多家部队和高校,多家超市、宾馆、酒店、旅游市场主动与“水晶鸭业”签订产销合同,目前年销售总额近千万元。《中国质量报》一位记者曾这样跟他开玩笑地说:“与电影明星有着同样名字的退伍军人王志文,现在可以大大方方地把客人带到他的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