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识形态、组织和制度建设三个角度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实践

2013-04-29韦泽秦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韦泽秦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执政多年的苏联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些大党老党纷纷垮台或是丧失政权,而中国共产党却依旧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力图以政党适应性为分析框架,着重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组织和制度三方面的建设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调整和变革,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探讨执政党兴衰的原因。

【关键词】政党适应性;中国共产党;比较政治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集体,执政的共产党纷纷垮台或易帜,20世纪90年代,执政多年的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些大党老党纷纷在选举中大权旁落,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历经九十多年的沧桑,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比较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疑惑和反思。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到底,最根本的还是政党自身的建设和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性出了问题。

一、政党适应性:定义与构成要素

政党是现代化中的重要力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主要组织方式。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政党,也必须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加以完善更新,对变化着的环境做出主动适应,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这就不得不涉及政党的适应性问题。亨廷顿将政党适应性看做政党制度化的一个衡量指标,把它定义为政党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和存活能力,也就是后天获得的组织性。布卢斯·迪克森将适应性的分析应指向执政党,关注的是对社会不同领域和需求做出更快回应的政治体系的创建。本文认为,所谓政党的适应性,是指政党系统(尤指执政党)在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主要是指执政党在经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社会生态发生急剧变革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在思想、组织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和革新来提升应变能力从而积极主动适应环境,进而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政党适应性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1)政党感知性。政党必须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变化有所了解和认知,这是政党做出适当反应的前提。(2)政党创新性。政党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性,通过对自身意识形态、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治理机制的有效创新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3)政党回应性。政党必须对外部世界的巨大挑战适时作出有效回应,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从能增强自身的合法性。适应性的这三个层次体现了政党应对外部环境的刺激而积极做出适应的完整过程。

二、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而中国社会加速进入转型期,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党自身的情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不断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情、国情、党情,不断推进党自身的建设,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创新意识形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意识形态一直是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支柱力量,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共产党有两大支柱,一是组织,二是意识形态……这两方面相辅相成,不仅支撑着党,也支撑着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i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多元文化的盛行,对我国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极大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柔性化,社会政治功能逐渐弱化,民众也开始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冷漠态度ii。意识形态的弱化对党、国家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作为“软力量”的意识形态的弱化会使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的论证功能弱化,使一些党政干部失去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会造成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崛起。这些都对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理论创新,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时代内容,不断更新其功能,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全新的意识形态创新话语,这些既是对原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党在意识形态上适应性革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员的代表上不再过度强调党员的阶级属性,并吸纳了一些新生的社会阶层入党,例如新生的企业家阶层,强调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先锋队, 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体现了党对新生的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的开放。这就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和保障。我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飞速增长,但是也暴露出了诸如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较为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党的领导集体通过对中国优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以及对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某些元素的借鉴和发展,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融汇性,不断注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历史文化等元素来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iii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新的话语体系。通过重构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达到了三个效果:第一,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解释现实、服务现实的功能,特别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功能;第二,论证党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和国家各项发展大计的合理性,从而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三,通过意识形态的重构,使意识形态成为引导人们思想、规约党员行为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创新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

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社会转型,许多新兴行业得以产生,如何吸收整合因社会变革而产生的新兴阶层,这不仅关系到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扩大,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吸收新生社会阶层上,最意义深远的重大举措在于允许私人企业主的先进分子入党,据统计,1.93万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1.89万个建立了党组织,占98%。律师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在十七大召开时,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人数达到286.3万人,占当年党员总数的3.95%。iv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新生阶层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力量,党通过吸收其先进分子入党,建立起与这些新生阶层的联系,从而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提高对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整合能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通过制度整合的方式将新生阶层引入国家主流政治,还能不断增强国家的调控能力,从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除了吸收整合新生的社会阶层之外,党的组织建设的另一大重大举措就是不断加强党的内部整合,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于2005 年开展了一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在这场历时18个月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共有7千万党员和350万个基层党组织参与其中,不合格的党员和党组织被淘汰或改进,同时又吸纳了一批新的成员和成立了一批新的党组织。之后通过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提升了广大党员的精神境界,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维护了党的团结统一。

通过上述两大举措,党的年龄结构得以优化,党的整体知识水平有很大提高,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增强了整合新生社会阶层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教育活动,提升了党员自身素质,提升了党的形象,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合法性,最终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党内民主,提升制度创新

亨廷顿认为,制度化是一个政党现代化水平的极其重要的衡量标准。组织良好的制度化可以增强组织行为的理性,减少不确定性。在政党现代化的过程中,制度化是执政党建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民主和法治为突破口,构建起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党制度,以不断推进党的适应性。

党十六大报告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可以对人民民主起示范和带动作用, 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强调: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巩固党的团结的重要保证。党逐渐形成了一套以保障党员权利,发挥党员积极性为核心的党内民主建设机制和路径:完善党员以选举权为代表的权利保障机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完善党内生活会制度,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进党务公开……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既维护了党的团结也增强了党的创新力和活力,同时以发展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也推动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发展。

党提升制度化水平的另一举措就是不断建立健全党内的权力监督和运行机制。废除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在党的民主生活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加强党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加强党的反腐败建设,陆续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自身制度化的努力。无论是意识形态创新抑或组织机构调整最终都要落实到一系列制度上来,制度的动态调整巩固了意识形态创新和组织建设的成果,随着中国共产党制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面对复杂局面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随之提升,这对维护我国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是任何组织的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中国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在急剧变革的国内外环境中,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外界变迁和风险挑战的能力,永葆青春和活力。

注释:

i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70.

ii 唐皇凤.增强执政党调适性: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战略取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3(2):7.

iii 唐皇凤.增强执政党调适性: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战略取向[J].浙江社会科学,2013(2):7.

iv 陈志刚.党员数量结构的新变化及其新挑战[J].探索,2010(6).

【参考文献】

[1]董少鹏,倪济明.刘洪刚从亨廷顿政党适应性理论看新时期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 (2).

[2]弓联兵.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萎缩和适应》评述[J].理论与改革,2011(5).

[3]唐皇凤.变革型政党:对中国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愿景的一种理论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4]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9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