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哭,可以悲伤,可以不坚强
2013-04-29张佳玮
张佳玮
你被人欺负时,咬着嘴唇,没哭;熬过难关后,见到自己人,听到句软语安慰,却会忍不住,哇一声嚎出来,哭个痛快。
类似经历,大概非只我一个人有。
以我所见,心情大概如此:你被人欺负时,知道对方怀有恶意,知道哭出来,自己也软了,对方也知道你软弱可欺,更大的欺负会来,于是跟自己说,不能示弱,否则所受伤害,势必加倍,所以熬着,不哭。等事完了,似乎安全了,面对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也来得及审视自己的情状,觉得自己真惨,于是哭了。
即,人很少会在机器或刀刃的迫害之前,凭空号啕大哭。人哭,大多数时候,是看对象的。许多时候,对面站个有血有肉,能听自己倾诉、能反馈的对象,人就容易哭出来。
马里兰大学有位先生说,哭能抵消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影响,缓解压力。生物化学的事儿不提,但哭,是能表达情绪。委屈了,“为什么偏偏是我”,要表达出来。郁积于心,容易得病。
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总是“不哭噢乖,哎哟跌跤啦,不哭不哭;都怪这台阶,台阶坏……”这招数,哄小孩很有用。如果仔细想,会发现家长的逻辑是这样的:小孩哭,代表有事;只要小孩不哭,就代表平安无事;所以,只要小孩不哭了,就没事了……当然,小孩本身很单纯,饿了,委屈,哭,给点东西吃就不哭了;但如果小孩年纪大一点,有心事了,你翻来覆去念“不哭”,恐怕就是另一回事。因为不哭,并不代表问题解决了。
如果你安慰过人,也被人安慰过,一定有这体验:安慰者说的那些道理,什么要看开点,什么要节哀,你都懂,但你自己说不服自己;得听别人说了,才句句入心,说得你哭一场,就会好些。本来嘛,道理谁都明白,大家都会讲。人需要的,只是一个肯听自己倾诉的对象。你可以安全地袒露自己的软弱,听别人安慰。
实际上,在我看来,当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遭遇不幸、压力极大的时候,安慰他“不哭”,叫他“别伤心”,都不顶用。如果对方遭逢大变,不哭、不伤心、很坚强,那是他的本分,但这并不等于问题获得了解决。就像相声里的段子:富人发愿,方圆二十里,不能见一个穷人;有一天,真见着穷人了,一捂眼睛“快把这人给拽走,我心都碎了!”——同理,当一个人难过时,你不能单纯要求他“不哭”,然后让他脸色铁青,把不安和委屈憋在心里。
一个人经受灾难之后,心情普遍如下:害怕(害怕自己或亲人受伤,害怕自己崩溃,害怕灾难重来);无助感(觉得孤单,前途渺茫,软弱无力,委屈);愤怒(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你们不帮我);失望和希望交替出现。而贯穿其中的,总是委屈:为什么偏偏是我倒霉?!
你知道哭泣是有传染性的,一个人的哭泣,可以带动许多人一起哭泣;但如果你想安慰这个人,就得让他倾诉,让他说。你如果要求他“一定要坚强”、“不哭”之类,是堵,而不是疏。如果有人一边难过,一边强忍着不哭,你可以赞美感佩于他们的坚强,但说到底,那并非他们的责任。要表达支持有许多法子,给他们再施加任何一点压力,都是最不好的法子。
所以,如果你真心要安慰或支持一个遭遇了厄运的人,说“不哭”、“要坚强”之类,很像是在下意识地摆家长款儿。你不能要求一个人经受了不幸,还得独自在心里承担一切。如果你诚心想安慰一个人,可以考虑这么告诉他:
你可以哭,你可以悲伤,你可以不坚强,你可以说你有多难过多害怕多委屈,在我面前,做这些是安全的,这些我都听着,而且愿意帮你想辙;而且,你哭过、悲伤过、软弱过,我依然会守在你身旁。
摘自作者豆瓣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