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探析
2013-04-29刘慎田
刘慎田
摘 要: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是:创设情境、合理导入,即在课堂之初就以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开始,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节,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提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课后延伸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在课后依然不断完善自身物理方面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性实验教学; 实践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52-001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调查研究,最终通过表达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各个阶段的教学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这一要求,探究性教学模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乐于应用的教学策略,本文将具体论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情境,进行探究性课堂导入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都以平铺直叙的形式进行当堂课堂教学内容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的效果并不明显。初中生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采取生动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堂铺垫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情境是指在探究性实验开始之初,根据当堂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堂相关知识点,进行相关实例的展示或者是语言的渲染,使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探究性教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是基础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设置趣味性的合理导入。例如在进行《压强》这一教学内容的课堂之初,教师可以分别交给男同学和女同学两个不同口径的钉子(男生的钉子口径大,女生的钉子又细又尖),要求这两名学生在木板上进行钉钉子比赛,并请学生进行结果的预测。相信大部分甚至是全部学生都会预测男同学会获胜,于是在出人意料的结果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开展了。接下来在学生的好奇中,教师可以进行压强计算公式的明确:p=F/s。同时基于课堂之初的教学导入,教师也可以很轻松的明确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关系。
这就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创设情境、合理导入,在课堂之初就以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开始,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氛围。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提问多是教师问一个问题,全体学生进行整体回答,这样的提问模式会使很多学生不认真听讲,并且会有一部分同学在回答的过程中随声附和。而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分层提问,科学教学。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所教授的相关内容进行趣味性有效性的问题设立,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分层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的提问不但避免了传统满堂问的弊端,还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全神贯注思考问题。当然探究性实验教学关于课堂提问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求问题的有效性,要求教师设立的问题既能够与课堂相关,又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浮力相关教学内容时,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在明确与浮力有关的相关条件时再进行浮力相关公式与知识点的讲解,但是这样的讲解方式太单一枯燥,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在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空瓶压入水中的方式感受浮力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随着瓶身浸入水中深浅浮力大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总结影响浮力大小的条件与因素。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还要继续追问依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答案揭晓。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在思考中得到了进步与提升,这就是有效课堂提问的作用。
在课堂中穿插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环节,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与提升。课堂提问要求教师的问题要合理并且有效,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人素质进行分层提问,避免满堂问,避免无效问题。
三、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验,并且课后积极延伸
探究性试验教学的另外两个要求一为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实验并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堂内容结束后积极进行课堂内容课外延伸。
自主实验方面是探究型教学实验的最重要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依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合理给学生自由实验的空间,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不断互动与交流。另外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结束之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堂内容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使课堂内容得到合理延伸。
这两个方面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在课后依然不断完善自身物理方面的学习。
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以合理导入为开端,并在课堂进行中设置合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同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合理延伸。这一连续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致力于明确整个探究性实验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整体应用过程。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更多的物理教学工作者能够了解探究性实验教学,并且在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加以应用和不断将该教学内容的方法加以合理完善并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萍.浅析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0(10)
[2]李明.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探讨[J]新课程(上),2011(6)
[3]黄富玲.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浅探[J]广西教育,2008(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