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蓝鲸”
2013-04-29陈德潮高密耿绍晋
陈德潮 高密 耿绍晋
潜艇,以其独特的隐蔽性和强大的攻击能力,成为茫茫大海中的“神秘杀手”,战略导弹核潜艇更是以无限的续航力和核威慑力,被誉为“水下杀手锏”。在美丽的黄海之滨青岛坐落着一所军校——海军潜艇学院,其成立60年来,为我国潜艇战斗力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开这所学院的学子风采录可以看到:近10万名潜艇和防救指挥军官与专业技术人才从这里走向万里海疆,90多人成长为共和国将军,300多人走上师级领导岗位,海军潜艇指挥军官95%以上从该院毕业。
六十年栉风沐雨,海军潜艇学院从建校之初仅有几本手抄教材,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涵盖军、工、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具备潜艇和防救所有专业培训能力的中级任职教育院校,成为我军潜艇与防救专业领域的教育训练中心、科研学术中心和决策咨询中心。
六十年励精图治,潜院人以忠诚实干的精神品质,为国之重器每一次战斗力的提升默默支撑,为中国“蓝鲸”每一次在深海大洋的遨游倾情守望。
“拍着胸膛下大海”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致电斯大林:望提供作训练用之小型潜艇2艘……1951年5月14日,人民海军潜艇学习队在旅顺老虎尾秘密开学……新中国的潜艇梦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情境中点燃,中华民族的强军梦,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第一次向海面以下延伸。
“咱们干潜艇的就是要敢拍着胸膛下大海!”60年前,新中国潜艇事业创始人、潜水艇学校首任校长傅继泽将军的这句话,成为潜艇人非凡勇气的历史代言。一代代潜院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从“一无教材,二无教舍,三无教员”的境地白手起家。60年后的今天,新的院区正在总部和海军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以最高标准建设。
潜艇为海战而生;为潜艇而生的潜艇学院,从一开始就将办学的目光瞄准了海洋战场。学院首届领导班子确立的“教为战、学为战、研为战”理念,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得以不断发扬。六十载追梦岁月,潜艇学院始终在改革的号角里跋涉不止。如果说1953年周恩来总理“遵照毛主席指示,学会潜艇作战”的叮嘱让潜院人找到了梦想的动力,那么潜艇学院不断改革创新的发展足迹,就是中国潜艇梦驶向远方的深蓝航迹。
剑指深蓝砺精兵
在潜艇学院航海模拟中心,180°环形屏幕上波涛汹涌,巨浪拍打着岸礁,发出“哗哗”的声响。一艘潜艇驶离码头,潜艇第二课目训练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艇长目视前方,聚精会神,沉着下令:“左主电机准备。”室内只能听到潜艇的轰鸣声,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艇長和屏幕上。此时,舰桥右舷3链处突然有一艘货轮驶来,情况非常紧急。艇长下令“左满舵”,船艇交臂而过,显示器上瞬时亮起了绿灯,这表明避碰方法得当,措施有力,避碰成功。一位艇长在训练后兴奋地说:“有这样的模拟训练,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2011年7月,以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为标志,海军潜艇学院在原有7个专业系的基础上,新增动力系和潜艇训练模拟中心。至此,形成以培养海军潜艇和防救部队初中级军事指挥军官、工程技术军官、士官、潜艇和防救专业士兵为主要任务的多层次育人体系,同时承担着潜艇整套艇员岸港训练和损害管制、潜水训练、海军大学生军训、航空兵声呐员、新型潜艇艇员接艇、海军特种大队人员、外国军事留学生、非洲人力资源等培训任务。围绕部队作战训练和装备发展需要,该院先后组织完成900多项研究课题,为部队输送战法训法研究成果60多项、技术成果100多项,印发各种专著、手册和指导资料2000余册。先后有3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
争分夺秒为打赢
在潜艇学院学习,每堂课都“硝烟”弥漫,每堂课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打赢!
潜艇结构系统复杂,高科技装备多,只有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发挥出装备的最优性能,铸牢“打赢”根基。授课中,教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精心设置教学内容,将深奥的原理、复杂的系统,逐层抽丝剥茧,浅显易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象牙塔内演兵布阵,教室变成演兵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更让人全神贯注、酣畅淋漓。针对某一敌情,大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提出处置方案,探讨争论。思维的争锋,智慧的碰撞,我们知道,现在课堂上的每次交锋,都有可能决定未来海战场上的胜负。
“损管警报!”潜艇某舱的顶部和左右舷舱壁的三处破损处高压水喷涌而出,不断向舱内灌进。险情就是命令!我们立即兵分三路,取下艇内备用的堵漏器材,冲向破损舱壁进行堵漏。垫挡板,顶支架,在巨大水流的冲击下,大家忙而不乱,齐心协力,紧密配合。“顶部堵漏完毕!”“右舷破洞堵漏完毕!”“左舷破洞已堵漏,但高压水还在不断从没堵好的缝隙处往舱内注入!”堵漏完成时,舱内水位已达我们腰部,指挥员当即下达逃生部署指令。我们迅速取下脱险装具,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装具检查后,迅速穿戴好脱险装具,从闸套鱼贯脱险而出。一次紧张的脱险训练结束了,大伙深深出了口气。教为战,学为战,练为战,海军潜艇学院是培养驾驭“杀手锏”装备人才的基地和水下尖兵的摇篮,作为潜艇学院的学员,在追求打赢的道路上我们高歌猛进,永不停歇!
“铁血艇长”蔡一清
在海军潜艇学院60年的建院历史上,涌现出许多令人心生敬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在毕业的近10万名潜艇和防救指挥军官与专业技术人才中,蔡一清是杰出代表。
在院学习期间,蔡一清连续3年获得“中国航海奖学金”、4次被评为优秀学员,毕业分配时,学院领导希望他攻读研究生,但他怀着对一线部队战斗生活的渴望,坚决要求分配到潜艇部队工作。
2007年10月19日,蔡一清在率艇参加全训考核返航途中,与声呐班长陈晓刚一起到艇外察看艇体受损情况。突然,陈晓刚被涌浪打下艇去,蔡一清奋不顾身抢救战友,壮烈牺牲。蔡一清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骑鲸蹈海砺精兵、忠诚使命谋打赢的生命壮歌。他的英雄事迹,鼓舞着潜院人更加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强军实践中,为打赢未来海战而不懈奋斗!
水下战场开路人
胡均川,196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分配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十年动乱后,满目疮痍的国家百废待兴,1979年他响应祖国加强军队院校建设的号召,毅然离开科研工作条件优越的中科院,投笔从戎,来到海军潜艇学院。
胡均川认为,武器装备日新月异,只有精确地利用环境,才能准确地使用武器。因此,当美国“武器系统环境效应技术”被列为一项重要的国防关键技术时,胡均川心中也认定了“战术水声”这个重要的学科衍生点。经过几载寒暑春秋的艰辛探索,胡均川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战场环境研究平台,350张设计图纸、680万字的技术报告、几千万个海洋数据、数千万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为潜艇水下战场“透明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相对于科研成果的取得,他甘为人梯的精神显得更为可贵。每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他首先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年轻人。一旦他觉得年轻人可以独自承担了,就放手让他们干,自己再去开拓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