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资
2013-04-29
外语专业还有用吗?
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里,对于寻求实际职业技能的学生来说,一张外语文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可能与你的预期相反,2012年,英国全日制大学的毕业生中仍然有7%的学生拿的是外语语言学位,而在美国这个比率只有2%。
原因在于大学课程的设计不仅把流利的会话作为目标,也包括阅读、写作和对该外语使用国文化背景的了解,而这非常有利于从事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行业的工作。在这些领域,员工需要与国外合作伙伴保持稳固的关系,而文化的了解能帮助员工预见到外国客户的期望。教育、翻译、讲解、旅游、贸易、公关、通讯和管理等工作也很欢迎语言类毕业生,有许多政府职位需要语言技能,尤其是在移民和外交等部门。学习国际关系或欧洲政治的学生常需要学习一门外语,有时甚至被鼓励去学多门外语。
虽然大环境下,人们掌握一门外语越来越容易,但在大学学习语言,还是能为你提供更系统的训练和更丰富的机会。在一段时间来看,仍不失为好选择。
来源:英国《每日电讯报》
白领书单
如果你关注新浪微博,前不久编剧史航与电影《小时代》的年轻拥趸们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好似精彩相声。史航同时也是一位读书推荐的达人,在微博上为各年龄区段的读者开出的书目有千本之多。他给办公室白领也开出了一份所谓“务实与狂野兼备”的书单,这份书单门类相当庞杂有趣,囊括了从高贵OL的进取精神到小清新的淡雅口味,有兴趣不妨找来一阅。
麦特·波蒙的《骗子、午餐与电子邮件》,一部通篇由电子邮件构成的小说,禅修总监、创意天才、圆滑的秘书,一间大公司可能出现的各色人物几乎都有出现。斯科特·亚当斯的《迪尔伯特原则》,积极怠工、恶语不伤人、如何羞辱,是不是一听了就想看?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如果《权力的游戏》这么热门的电视剧你不知道,百度一下就好了。吉田兼好的《徒然草》,风格非常清远淡雅,适合郁闷时阅读。格雷厄姆·格林的《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毛姆的《刀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王朔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以上分别可以代表严肃的痛苦、反思的痛苦、沉重的痛苦、温情的痛苦。大概史航先生觉得白领们对痛苦格外具有耐受力吧。水木茂的《图解日本妖怪大全》,很厚很华丽的书,即使不读,摆在书架上已经相当有腔调。
来源:新浪微博
战胜手机,人多力量大
智能手机出现后,许多职业都走进了24小时待命的状态。品牌顾问马丁·林德斯龙研究过,在人们最容易关注到的声音里,手机震动排名第三。有了传播的便捷,方便了老板们随时改变主意,工作和随时抛来的琐事也不再泾渭分明。20岁以下的人群,有60%承认自己对电子设备成瘾。
如何战胜垃圾信息对我们的勾引?哈佛商学院的莱斯利·柏洛在新书《与智能手机共眠》中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群居”生活,坚信一群人要比一群手机聪明。波士顿咨询公司为了敦促员工加强联系,要求员工必须按点“下线”,在某个时间之前全力完成工作。事实证明,如果可能是世界上最忙碌的咨询行业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
来源:《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