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3-04-29黄明王好荣
黄明 王好荣
【摘 要】高校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政治化具有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建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先进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迫在眉睫。
【关键词】政治文化;校园;学生;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些变化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政治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实现方式,建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先进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文化和校园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阿尔蒙德于1956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相关政治互动模式和政治制度的信仰系统。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或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活动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状态和价值倾向。”政治文化反映社会政治的实际状况,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等,并由此影响政治过程。
高校政治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政治文化,依存于校园文化大系统之中,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主要内容,具有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功能。高校政治文化既存在于以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又存在于高校一般的管理制度、学生活动、精神文化之中,具体表现在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校园思潮、思想观念等。大学生置身于大学校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的校园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参与其中。
二、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管理角度的转移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第一,学校层面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高校不重视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教育内容和手段比较落后,忽视了对大学生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政治热情的培养;过多倚重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的灌输,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对政治规范、政治技能、政治行为能力等传授较少,政治实践活动偏少,疏于实际操作。部分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不强,教学水平有限,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角色开展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在其自身政治社会化过程和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作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单向灌输的方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力军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学生层面存在诸多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由于自身政治知识、政治阅历不足,对各种政治思潮的认识不准确,对重大政治问题和某些政治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政治观点还不成熟,政治理想还不坚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如“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惑,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同学政治认知能力不强,把政治等同于“搞运动”、“听广播,开大会”等等,蔑视、冷落政治,党员不愿谈宗旨,青年羞于论理想,写入党申请书找人代等现象十分常见,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政治责任感匮乏。政治认同感降低,归属感不强,政治敏感度不够,对国家和政府的认识有限,认同度较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注重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够。
(二)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十分巨大的正面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宣传政治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政治人的内在要求。校园政治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传播政治知识,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政治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由政治实践过程中政治知识的运用,积累政治经验,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技能,获取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政治能力。
其次,培养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态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影,反映着人们对现实政治环境的认识和评价。校园政治文化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加工,形成一定认知程度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一般被认为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校园政治文化通过与学生个体的不断互动,不断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传递着有关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政治信息,而大学生在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
再次,树立政治理想,塑造政治人格。政治理想,是国家和社会对政治主体未来发展的期望,这种发展期望与个体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望应该是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个体应该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政治人格一般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价值心理结构和政治行为特征。校园政治文化的良性运行能够有效地塑造个体健全的政治人格,使大学生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培养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运用自己政治行为能力广泛参与政治活动是现代社会公民政治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向度。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要求我们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政治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力军作用。学生通过亲自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行为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政治舞台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承担着传授政治知识的重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采取切实措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面,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兴趣点,重点讨论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中训练政治思维,提高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第二,重视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政治工作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教育者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会无形地影响着学生。高校在选择教师时,首先要把好“政治关”,选择一些年富力强、政治觉悟高、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来开展政治工作、建设校园政治文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也要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教师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教师的言行。要注重对教师政治理论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定期开展培训班、不定期开展考核评比等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和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
第三,注重政治实践,重视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社团组织工作,培养锻炼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实践是检验政治知识、发展政治知识和政治行为能力的唯一方式,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一环,是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基层党团组织和各类社团活动组织是大学生政治实践的最佳平台和最好实现载体,也是高校政治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力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的模式,拓宽深度和广度,为大学生政治实践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模拟民主选举,让学生体验民主选举的真实性;开办时政论坛,广泛讨论时政大事等。通过政治实践,可以真正使大学生提高政治认知能力,形成符合规范的政治态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校风、学风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促进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校风是校园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所积淀的、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学术氛围和精神追求;学风是指学校的学习氛围、科研氛围。学校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政治文化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具体细节上如悬挂国旗、国徽等政治符号吸引学生的注意;重视通过开学典礼、颁奖典礼等重大活动来进行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注重社团建设和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引导各类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等。通过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激起学生的政治意识,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惠言,韩冬雪.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1.
[2]郭芬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8(1).
[3]李洋.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
[4]刘红旗.论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5]杨智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 2011.
作者简介:黄明(1988—),男,汉族,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好荣(1985—),女,内蒙古包头人,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