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消亡和重置
2013-04-29邹霞
邹霞
【摘 要】公共领域作为人们讨论和参与国家政治的平台,在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共同的冲击下逐渐的瓦解,而随着新媒介比如微博等新平台的兴起,大众的目光逐渐的转向了以新媒介为主导的公共领域。本文通过解读公共领域的瓦解,来重新构建的公共领域,并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提出一些解决方法等。
【关键词】公共领域;二次公共领域;大众媒介;新媒介
一、公共领域的消亡
(一)消费文化对公共领域的消解
文化作为文学艺术和高雅艺术的代名词,在消费社会中,文化已经的成为了一种产业。它将文化以各种可消费的形式无限的放大,批量化生产,艺术已经不再是独一无二的高雅艺术,而成为私人装饰生活的方式。大众文化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解公共领域的一个杀手锏。它将各种各样的商品以极其诱人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激发了消费者的本能和占有欲。这种占有欲越来越多的加上了文化的包装,将消费以越来越光鲜和优雅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显示身份必不可少的工具。早在法兰克福学派成立之初便逐渐的宣告公用领域充斥着资本主义的消费理论,公民不再关心政治而成为消费主义思潮中的追随者。公共领域被渐渐的遗忘,直至被彻底的消解,消费开始主导一切。
当然这一切媒介功不可没。媒介工具本身不惧有主观倾向,但是它一对多的特性,使得媒介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中充当了中转站和发射器。它将消费信息以一对多传递给消费者,拥有了绝对的主动权。大众传媒传递信息量大,面广,使得大众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消费信息。从“守门人理论”到“沉默的螺旋”理论,媒介研究专家从大众信息的来源到文字的符号化解码等研究显示了大众媒介对消费者的巨大影响。另外大众媒介也成为了消磨时间的杀手。动画和肥皂剧在青少年和主妇中受到热烈欢迎,谁还会想到去讨论与自己无关的政治呢?个人主义和私利主义在人群之间盛行,人们只关心自己是否得到了更好的消费品,是否通过消费得到了别致的体验和崇高感,而渐渐忽略了公共领域中公共事务的讨论。
(二)民主权利的丧失
晚期资本主义实现了代议制民主和普选制,但是广大人民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哈贝马斯认为,这种政治权利的消失是交往的异化,即金钱和权利支配了公共领域。【1】公共领域已经渐渐丧失了平等性和民主性,它成为了摆设,这直接导致民主的消亡。公共领域本应该是人们在理性自律的前提下进行的理性公共事务讨论,监督公共权力和产生舆论制度的地方,可是当商业社会的兴起和社会权力逐渐受到认可时,公共领域逐渐消失了。商业社会的兴起和社会权利的的增强,让私人领域和国家领域的利益逐渐的吻合。而国家和社会的分离曾是公共领域产生的基础,失去它,公共领域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公共领域本身也受到金钱和权利的支配,公共领域的民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各个政党和利益政治性也渐渐被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私利性所淹没。政治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远,政治参与成了一种高等消费,公民与党派之间越来越疏离。
(三)媒介的批判性的丧失
新闻检查制度使得媒介内容要接受审查。媒介传播的意识是经过了各种审核之后的结果,产生的是一种国家之于大众的带有倾向性的意志,另外报纸本身也渐渐失去了自主性,现代消费文化的崛起,媒介独自经营和自负盈亏等都要求大众媒介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于是各种夺人眼球的新闻充斥媒介之中,人类的本能被无限的放大,贪婪,自私和性等在报纸上屡见不鲜,道德逐渐的见底。
如何才能将公民的民主权利诉说于众?大众的自由言论如何得到保障?越来越多的学者无奈的宣告,公共领域已然消亡殆尽。
二、“二次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构建
(一)“二次公共领域”的兴起
“二次公共领域”指的以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科技为基础,新媒介中的微博,微信等,参与人数众多的、可以自由的对当前国家事务进行监督和产生舆论的虚拟场所。人类社会迎来了新的媒介时代,大众媒介一方面成为旧公共领域的刽子手,但随着媒介不断的发展,微博等逐渐为大众的言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即“二次公共领域”。老舍的茶馆虽然消失了,但是渐渐的被现代社会的新媒介重置的“二次公共领域”所取代。在微博里,各阶层都可以对当前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和监督。据有关的研究发现,微博等新媒介下参与的反腐倡廉已经成为了讨论的重点,新媒介重新把被大众文化消解成立原子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形成舆论压力,进而影响国家公共。新媒介成为“二次公共领域”有其必然性:
1、平等性。它不分等级,只要有上网的必要工具和简单的电脑操作,任何人都可以上微博对当前事务进行披露和参与公用事务的讨论,这为二次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群体力量。使得二次公共领域的成立成为了可能,是公共领域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2、即时性。新媒介产生的微博与传统的大众媒介最大的不一样在于它具有即时性。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就传播出去,所以对于政府而言,控制是有一定难度的。网络监管相对宽松。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比较自由的对当前公共事务进行讨论。
3、双向互动性。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理性争辩,真正的舆论是在争论和激辩中,少数服从多数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讨论的结果性具有理性。新媒介的反馈及时,为成为自由之声的“二次公共领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4、微博的参与人数众多,潜藏着巨大力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同济报告》,截至2011年6月,微博的人数已经达到1.95亿,参与的网民的人数众多导致了这个群体力量的急剧变大。这种力量有时候往往可以对个人难以撼动的一些力量组织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在社会领域中,个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却是极有影响力的。而政府由于惧于这样的一个群体,因此对于参与人数众多的讨论结果会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二次公共领域”的建构凸显的问题
二次公共领域的构建为越来越多的人肯定,大众积极的参与新媒介构成的二次公共领域中。但是二次公共领域是否能承载起公共领域的职能?“二次公共领域”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对于现在的“二次公共领域”,还有一系列的问题:
1、二次公共领域背后的权利意识。首先新媒介虽具有实时性,但公共领域内的讨论是在媒介技术工具下进行的。技术具有中立性,但是也可被人为控制,网络语言“和谐”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产生的。屏蔽的功能使某些涉及敏感政治的言论很难被成功传播出去。其次,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具有一定的风险,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查询发布者信息,具有潜在风险,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很多人由于畏惧会被追究责任而不敢在新媒介中发表涉及敏感问题的字眼。
2、“二次公共领域”的技术支持。首先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富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国情。科学技术较为普及的地方聚集在中东部,西部困乏。二次公共领域的构建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即技术操作和电脑设备。对于不会电脑的人来说,想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显然困难。对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让很多想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人被拒之门外,在公平性方面不尽如人意。其次人类的知识有限和精力有限,只能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做出评价。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在当今世界已成为现实,互联网的发展把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但是存在一定局限性。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由亲身经历变成依赖媒介去认识世界。这使得媒介资源丰富的地方更有话语权,力量相对弱小的国家的公共领域的构建,易受被发达国家文化侵略。
3、议程设置。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指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言,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大众传播,大众传播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2】人们讨论的话题并非是没有选择的,当今网络媒介的话语权除去部分由网络平民掌控,大部分仍然由当今的大众媒介把持。大众媒介是一个新闻“守门人”,他们决定向消费者传递怎样的话题。由于个人的知识和时间的有限性,大众媒介成为一般消费者话题的来源。大众文化从源头上控制消费者的注意力。话题从一开始就不是大众激辩的结果而是媒介赋予的。在媒介话题的范围内进行的一般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大部分是对媒介话题的反驳或者支持,不是争辩的结果。
(三)“二次公共领域”构建的几点建议
“二次公共领域”的构建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需要各个团体共同做出努力:
1、从政府而言,要提倡自由言论和透明度。康德认为要摆脱不成熟的状态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理性的思考需要自由。自由古来就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真理只有在自由的言论和争辩中才能孕育。只有在争辩中,我国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越走越宽,马列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自由言论也提到绝对的高度,让人民参与政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这样,才能把公共领域建设的越来越好。
2、从私人角度而言。个人要学会关心国家政治,不过度的沉迷于消费主义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关心国家命运前途,在公共领域中坚持传播真实的信息,不传播流言和危害国家的信息,为自身立法。充分利用公共领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好的经验和建议,建设健康的“二次公共领域”。同时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在充斥的信息洪水浪潮中辨别真伪。
3、从媒介角度而言,坚持新闻的公开,公正的原则。对社会现实进行真实和全面的报道,对社会公开,增加报道的透明度和背景知识的补充。为消费者提供的新闻,不过度取舍,不做政治的风向标,不为利是图,拒绝泛滥的假新闻和暧昧新闻。
【参考文献】
[1]石义彬.单向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5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