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氛围的营造
2013-04-29刘雪花
刘雪花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从总体上看,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还很欠缺,不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而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造成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学生学语文味同嚼蜡。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营造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学。
关键词:语文;情感氛围;营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02-01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致使语文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其实,语文较其他学科有鲜明的特色:多为传世佳作,内容丰富优美,情感蕴含丰富,结构精彩多姿……教学中,教师如能注意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用心挖掘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恋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就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半了。以下是本人结合一些前辈在挖掘语文教学情感因素、营造语文教学情感氛围上所做出的一些努力,现归纳如下:
1 发掘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就语文教材中文章来看,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喷涌的结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研究文本、深入挖掘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而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字词的教学,就难免枯燥无味。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传授写景的方法,讲解词语的准确性,必须与此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感情。有的老师仅仅满足于用"盼春-绘春-赞春"这六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思路和作品的内容,而不能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的感情,所以,总觉得教不出散文的味道来;而造成这种遗憾的原因就在于缺少情感教育这根弦,故演奏不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旋律。再如梁衡的《夏》是一篇饱含了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热爱的散文。文章的词句使用非常精彩,但是教学时如果一味去咀嚼词句而忽视文章的情感因素也会失去教学本文时应有的魅力;因此在教学《夏》这篇课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情"字,要求学生找出相关文句进行品评,从而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的感情。
2 移情
移情本来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是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活动大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而这里是指从文本中读出情境,迁移到内心,再迁移到他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的活动,文本教材中的情感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还有一定距离,作者所表达的学生未必能够体会,这时教师就需要通过移情帮助学生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例如,本人在教学《夏》第四段"麦收"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感受,本班久居城里的学生没有这种体会把麦收写得像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一样充满诗情画意;但是农村来的学生就通过切身感受表达了收割之累、农民之苦。两相交流以后,学生基本统一认识:收割的过程是苦的,农民是辛苦的,从而设身处地的和作者一起站到劳动人民的身边。本课最妙的还是教师还结合自己当初在农村收割的经历写了一小段文字,起到了更深层的打动人心的效果。就此,教师很好的帮助学生完成了"移情"。
3 教师先入情境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但怎样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置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呢?首先教师就要先入情境。教师深入研究文本,体会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情动于己、情动于衷,上课时就能用自激昂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在教学《夏》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以激情的朗读,打动了自己也打动了学生。
4 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师授课时,总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所谓"情"就是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谓"境"就是教材中所描绘的形象、景物画面。教师分析情境,是为了挖掘情境的深刻寓意,丰富教学的美育内容;学生进入情境,是为了深刻理解和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供课文所需要的一定的音像资料,使学生进入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形式,以及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进入意境。《夏》的教学也是这样,首先通过自己激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又通过学生之间一遍一遍的比较和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滂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碰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等处的朗读上和学生一起做了恰当的处理,语调升高。再如让学生从"快割,快割;快打,快打"中体会麦忙的紧张、急促,朗读的节奏也加快;在最后一遍的全文朗读时,又配合多媒体画面比如石榴、麦浪等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了夏。
总之,教师认真研究文本,根据文本的特点,认真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带进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境中,才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获得共鸣和情感的升华,从而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美学原理》江苏教育学院 程钧主编 内部资料(蓝皮书).
[3] 《移情作用探秘》作者 晨光 出自《解放军健康》.
[4]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思琨 .
[5]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