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2013-04-29雷延文
雷延文
摘要:为了使初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作者认为必须要转变"唯本"观念,确立开放观念;要转变"唯教"观念,确立教与学统一的观念;要转变"唯法"观念,确立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相统一的观念;要转变"唯分"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关健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93-01
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教育体制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向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在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历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提倡学习历史、重视历史教学,这是由历史本身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但历史的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由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知识的特点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具体性;过去性;阶级性。基于这些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就极易陷入两大误区:第一,只注重思想性,把历史课上成枯躁无味的说教课,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失去兴趣。第二,只注重内容,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每每兴致一来,就信口开河,集传说、电视剧、街头小报等等成一体,学生兴致很高,但偏离了历史课思想教育的主旨。因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取了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 转变"唯本"观念,确立开放观念
所谓"本",既指课本,也指教参、教案。对教学来说,"本"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但历史课本上面的知识都是发生于过去,一般而言,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解、灵机一动提问、隔靴搔痒分析,把复杂的教学变成对书本的简单重复,很难想象这样的历史课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基于此方面考虑,在教学中,笔者就试着打破书本框架进行开放式教学。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历史》第四册时,就不再本宣科,而是把第一至第十五课内容重新组合分割成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在讲解每一时期时,作为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革命的任务、起止时间及标志,然后发动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新华书店等地方广泛收集资料,要求学生侧重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事迹,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进行这样的改革后,学生很有兴趣,学生知识面广了,学习的方法也更科学了。
2 转变"唯教"观念,确立教与学相统一的观念
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的"教"不是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的现状。学生不是处于主体地位,而是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易被压抑,最终丧失学习兴趣,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误解。三千多年前古希腊普鲁戈就曾讲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我们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其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自己探讨,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探讨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把课堂当作自己畅游知识海洋的场所。例如:笔者在讲到"美国的霸权政策"时,适逢"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笔者于是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收看新闻,后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会上学生们义愤填膺,都感到要讲的话太多了,笔者就又发动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整理成多篇文章,向报刊投稿,有多篇文章在省市报纸发表。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可憎以及美国人权的虚伪性,也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 转变"唯法"观念,确立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相统一的观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鲜感,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人手,变呆板为灵活、变单一为多样,变寡谈为有趣,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活泼并能满足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望的最佳课堂氛围。具体地讲,作为一名教者在备课时,最重要的是备教法,而不能每一节课都千篇一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有:问题法、调查法、竞答法、参观法、观赏法等等。例如,在讲《世界历史》"文艺复兴"这一课时,课前我就与学生一起把教室布置成"观赏室",展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美术作品,并附以对作者生平的简介,还展示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人的名作如:《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堂吉诃德》等,同时也以文字资料介绍了勇于与宗教神学抗争的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等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与哈维在医学上的贡献,并播放预先录好的《神曲》、《歌集》的片段。上课时,学生徜徉在这文艺的殿堂中,感受着当时的人文氛围,师生之间不拘形式地进行着提问、讨论。学生对此类教学形式很感兴趣,下课时,大家都还余兴未了。
4 转变"唯分"观念,确立素质教育观念
历史课在绝大部分地区不仅是"高考"科目,而且也被列为"中考"科目,于是,历史教学就不可避免地陷人了"应试教育"的泥潭,难以自拔。当然,考试并不是不可取,分数并不是不重要,问题是有的地方把考试绝对化了,分数压倒一切,这种教学的负面影响不可抵估。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不能以升学率来考核教师的工作成绩,很多地方仍然将中考、会考、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教师为分而教,学生为分而学,分数成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能力培养被忽视,创造性被浩效的习题训练所窒息。1999年7月2日《中国化工报》曾刊登了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同样的圆圈儿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颇有感悟。教学应冲出"唯分"的牢笼,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这种转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从生命学的高度给课堂教学赋予了全新的涵义:"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意义的构成部分。"每一位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忽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真正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