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玩具——拨浪鼓的设计美学研究
2013-04-29马方付璐
马方 付璐
摘 要: 拨浪鼓是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丰富自己的生活,充满理想和创造力的结晶。“拨浪鼓”拨出了美好童年的回忆,更拨出了中华民间艺术的伟大,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生活玩具,却凝聚了民间造物朴素的设计美学。
关 键 词:民间传统 拨浪鼓 设计美学
一、拨浪鼓概述
拨浪鼓是我国最传统、最古老的玩具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古老乐器之一。作为打击乐器的拨浪鼓曾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流入民间后融入民间劳动者的造物观,在功能上推陈出新,进入宋代之后,拨浪鼓又衍生出叫卖物品者使用的一种鸣响打击的工具以及儿童玩具的娱乐功用。
二.拨浪鼓的设计美学
拨浪鼓作为民间传统玩具中的一种,并且从古至今仍不衰,有它独特的品质和性能。拨浪鼓是千百年来人民劳动创作的结晶,人们在生活创造中赋予拨浪鼓特定的内涵。伟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生活中积累经验,获得灵感,将生活与劳动中的点点滴滴十分细腻准确地折射到劳动产品中。拨浪鼓的设计融入了古代中国民间创造者的造物观和审美观,在外型上没有追寻求新求变,简洁质朴的造型成就了拨浪鼓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美与实用的和谐。在此,从拨浪鼓的功能美、形态美、材料美、人文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设计美学特点。
(一)功能美
产品的功能之美,以物质材料经工艺技术加工而获得的功能结构的价值为前提,以与之相适应的感性形式的统合而确立[1]。功能美体现在产品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多层次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拨浪鼓作为古代劳动人民为满足生活的需要按照掌握的客观规律进行创造的娱乐器具之一,其功能美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其存在的最本质的审美因素,可分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认知功能等。
1.实用功能。产品的实用功能表现在它是“有用的”,通过产品和人进行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换来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也就是产品的物质功能。拨浪鼓发展到宋代,其实用功能已经体现在三个不同的领域: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作为礼乐之用的拨浪鼓曾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也曾经流行于贵族官员出行时的乐队中。商业之用则指流入民间后被货郎作为招徕顾客的器具使用,又被叫做“货郎鼓”。货郎鼓不但代替了货郎的吆喝声,而且其美妙的声音增添了欢快的气氛,给生活以情趣。与此同时,拨浪鼓因能够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也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拨浪鼓能够让哭泣的婴儿破涕为笑,因此拨浪鼓常常成为母亲哄逗婴幼儿的用具或儿童自娱自乐的玩具,并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具有发展婴儿的大肌肉运动和小肌肉运动的动作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功能。
2.审美功能。产品的审美功能是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材质等所体现并为人所感受的一种精神功能。拨浪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意识,通过其外在形式灌入民族喜悦情感和爱憎观念使其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给人审美愉悦。拨浪鼓轻盈灵巧,造型简洁大方,浑圆中追求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朴实无华的审美观。外在的造型在美妙的鼓声中唤起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在摇晃中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距离。齐白石先生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拨浪鼓的整体造型犹如活泼可爱的孩子,静时彰显憨厚可爱,动时恰似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向你摇头晃脑。富于智慧的造物者将简单的自然形象转成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增强了其内在的稳健、浑厚。拨浪鼓的形在似孩非孩之间,符合中国古代造物的传神为主、形神兼备的特点,借此传达出造物者的那种朴实无华的关爱,作为玩具传达出那种无以言表的亲情。
3.认知功能。产品的认知功能是其外在形式所实现的一种精神功能,体现在产品的识别功能和象征功能。拨浪鼓流传至今,人们对其认知更多的体现在作为货郎的吆喝工具和儿童的玩具。当拨浪鼓还是街市或流转于乡村间的货郎作为一种打击工具的时候,“嘭-嘭-嘭嘭嘭”……这种清脆悦耳的声音曾承载着孩提时代的我们太多的期盼与喜悦。属于“货郎鼓”的时代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货郎鼓不仅仅是货郎手里的简单的一个吆喝品,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拨浪鼓作为哄逗孩子的玩具,几乎伴随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光,也就承载了我们的童年的美好记忆。美妙的童年与美妙的鼓声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声自然就唤起了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引起共鸣。
(二)形态美
形是产品塑造的基本语言,存在于任何实在的物品中。形是可视可触的,既包括表面装饰性的形,也包括依据合理的结构而设计的形。产品的形态是外形和内在结构的统一,点、线、面、体是构成形态的基本形式。拨浪鼓的形态美是其最直观的审美因素,可分为功能形态美和装饰形态美。
1.功能形态美。产品自身的功能属性赋予特定的物质结构,即功能形态。拨浪鼓无论是作为乐器还是货郎鼓以及儿童的玩具,都是通过发声来实现其功能的,虽然各时期各地区的拨浪鼓的形态都不一样,然而众多形态的拨浪鼓的基形是一样的,基形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长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的发音与鼓面的大小有关,一般而言,鼓面越小,发音越高昂,鼓面越大,发音越低沉。所以人们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以及功能定位,制造出不同形制的拨浪鼓。拨浪鼓在单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双鼓、三鼓和四鼓。拨浪鼓的物质结构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整体轻盈灵巧,造型简洁大方,浑圆中追求变化,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
2.装饰形态美。产品的外在形象以及信息是通过特定的形态来传递给审美主体,为其所认识和使用,这种具有外在特征的形态构成产品的装饰形态。拨浪鼓的主体是一个面为圆的小鼓,圆是一个线条优美流畅的几何形。圆,对于汉民族来说有独特的理解,在中国艺术中有深刻的体现,主要是指意蕴的圆,内形式、气韵的圆[2]。拨浪鼓的整体恰似一个天真烂漫的娃娃的形态,符合作为玩具的审美主体——儿童的审美情趣,这种将简练的人物形体与童心世界相交融互渗的艺术表现形式,折射出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的光辉。拨浪鼓的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在鼓面上绘画花纹,或各种传统吉祥图案;也有的在鼓身上描绘花纹、点线;这些写意和概括的纹样深刻的传达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而传统吉祥图案的装饰在作为儿童玩具的拨浪鼓上更是丰富多彩,寄托了长辈们辟邪、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还有的把手柄加工成竹节或葫芦节,操作更加舒适方便。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种灵气,可以用来擒妖捉怪,表达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的美好祝福。
(三)材料美
拨浪鼓的材料是最基础的审美要素,也是决定拨浪鼓的音质的重要因素。拨浪鼓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伴奏乐器发展到货郎的货郎鼓和儿童的玩具,伴随着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在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谱系。不仅表现在功能形态的变化,而且在材料的应用上也是比较丰富的。拨浪鼓不但造型精美,制作考究,而且用料也简便。拨浪鼓制作材料大多价格便宜、取材方便、环保卫生、便于回收再利用,符合现代绿色产品设计的特点。常见的鼓面材料是羊皮、牛皮、蛇皮或纸。这些材料取材方便而又经济,并且易于因材施艺。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耳最常见的则为玻璃珠,其次也可以用薏仁、酸枣核、木珠、瓷珠等材料制作。从使上讲,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木料性温,环保经济,加工后触感光滑、亲和而不伤手,耐用不易断裂。从美感上讲,木材的自然之美,清新淡雅的色泽之美,温润坚固的质感之美,羊皮或者牛皮的鼓面上在进行彩绘装饰,形、色、质和谐统一,给人美的感受。
(四)人文美
对于现代的中国人特别是生活的在义乌的人来说,拨浪鼓不仅仅是一种玩具也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拨浪鼓”文化。自清乾隆年间,手摇拨浪鼓的义乌人就开始走村串巷做起了“鸡毛换糖”的小生意,历经几百年,形成了令义乌人情有独钟的“拨浪鼓”文化。“拨浪鼓”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体现了义乌人经商的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以及讲究实力的市场观念。“拨浪鼓”文化成就了义乌人的“义乌精神”,让今天的义乌人能够敢为天下先,为人所不为,走出了一条义乌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今天或者今后的义乌人,它的精神内核永远都不能丢。2003年时拨浪鼓成为消博会的吉祥物。吉祥物"小拨郎",取材本土化、民俗化,设计的时尚化、卡通化,寓意中国外贸发扬艰苦创业传统,以灵活的促销法将日用消费品销往全世界。
三.结束语
拨浪鼓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产物,它既受到一些上层文化的基本审美取向,又充满了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客观世界朴素的理解。我们从拨浪鼓的产生背景、五行色彩、形态内涵、装饰图案、取材用材上都能看到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痕迹。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玩具,凝聚了民间造物朴素的设计美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拨浪鼓产生于远古华夏民族手中,源于民间生活,是古代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自作为伴奏乐器开始,拨浪鼓就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而生生不息,依据中国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功能要求,变换形式给人们奉献着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传承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它必将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释
[1] 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苏连第.李慧娟.中国造型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苏连第.李慧娟.中国造型艺术.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 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