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语言与元翻译的本体哲学:理论与方法

2013-04-29杨丽华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元语言

杨丽华

【摘 要】元语言(Metalanguage)指我们在谈论一种语言时所使用的语言。而从本体论出发,“元翻译”—翻译的源头应是人的文化精神在特定的语言边界中的“自返”。元语言的语言描述为元翻译提供了语言层面上提供了方法论上转化的可能,而元翻译也从实践上印证了元语言存在的理论哲学基础。

【关键词】元语言;元翻译;理论哲学;语言描述

元语言(Metalanguage)指我们在谈论一种语言时所使用的语言。与之相对应的是对象语言,即谈论一件事物时作为对象表现所使用的语言。语言研究就是将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而研究者使用的语言就是元语言。二者是一对相对概念:当被用于谈论对象时就是对象语言;当被用来讨论一种语言时就是元语言。因此,所谓“元语言”,就是一种言说语言的语言,即针对文本或者言语行为而进行思维、言说、写作与的语言。

一、语言分层理论与翻译意识

塔尔斯基和卡尔纳普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提出来将语言分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两个层次。起初,卡尔纳普将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视为建立人工语言的逻辑语形学之前提。对象语言是指进行描述的语言,而元语言则指用以描述对象语言的语言。比如说,当我们说“蓝色的苍穹”,我们用的是对象语言,因为我们用语言来谈论非语言实体——天空。而当我们说“苍穹是蓝色的”时,这个命题就包含了四个词,我们用的就是元语言,因为这句话论及的不是“苍穹”这个非语言对象,而是谈论描述这个对象的语言本身,而“命题能够发挥其在哲学总体中所需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功能”。[1] 我们随后卡尔纳普将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用于语义学研究,并认为语义系统的规则赋予了对象语言中语句以成真条件,进而决定了这些语句的实存意义。我们对世界事物的范畴决定了彼此的实存意义,而“我们的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理性地认知这些事物”。[2] 换言之,语言的认知规范与语义系统规则所涉及的是对象语言,只是它们本身是以元语言来进行表述。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语言意义的存在价值—以意义真值为基础,而意义的真值基础,也是以人本主义意识为本真的。

内涵符号学把“元语言”与“内涵概念”紧密地联接在了一起。它从内在属性上揭示了元语言对对象语言发生作用的过程与本质,并扩大了元语言的研究范围,打开了一个宏观的视野,纳入了人文科学与社会文化因素,同时注重生物与物体等涉及人体语言等自然科学的语言学研究。从人本存在的角度来看,人类语言历史的存在就是一个元语言的历时发展过程,是一个对象语言变成元语言、再由元语言变成对象语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完整意义上的符号学分析除了涉及被研究系统及经常承担该系统的外延语言之外,还调动着内涵系统及应用于该系统分析的元语言。因此在遭遇翻译时,我们不应只执迷于对现存文本作为对象语言的研究,而更应注重其历史文化性,对其进行历时的元语言生成意义与变异发展的研究。

二、语言分层理论对于翻译哲学之意义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由于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常常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述,因此人们通常情况下意识不到区分了层次的语言,而混用了两种语言,从而导致了“语义悖论”的产生。

从这意义上来说,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极有可能为最终消解“语义悖论”找到一条希望的途径,因为语言分层理论在区别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后为针对事物自身的研究提供了语言表述基础,为跨语义意识转换提供意识哲学上的基础。同时也从语言意识层面回答了当代哲学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有条件的属性陈述成为可能?” [3]

元语言的特征是自称性(self-referentiality)和反身自称性(self-reflexivity),也就是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是语言符号本身。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sign)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心理行实体,它把概念和音形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了“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的联合体,使得符号因此自行产生意义,才能代表它在“任意性”关系上的约定俗成所与对应的具体物体和对象(referent)。

翻译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存在必然是以真值为存在基础的。当然真值的存在并不是以局部虚值为逻辑依据,而是以系统的合法性与对应性为特征的。“翻”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而“译”则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其中需要语言的稳定性作支撑,对跨文化语言进行元语言表述,同时又需要以变异性为波动幅度,以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进行人本差异的心理适应,进而促成从而使得语言的“内在特定意义在自我的可译性中进行彰显”。[4]

三、元语言的属性与功能

语言为人类所独有,它也有了人本主义的多重特性。人类能够用语言来谈论与谈论语言,这也是语言的设计特征,也是元翻译的初始特征与可能实现性基础。语言的“任意性”、“音义双重性”、“创造性”、“移位性”等特征赋予“元语言”两种功能:把语言作为对象语言的概念”(language-as-object-conception)的功能与“把语言作为第二级反映/思考”(as second-order reflection of language)的手段”。基于语义数据库的语词翻译并未以元语言的本体性特征为根本出发点界定元语言,因此,翻译的起始源头—元翻译并非主体阙如的绝对准确性翻译,而是考虑文化、社会与人本体因素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也是人类精神回归本我的主体意识的自然彰显。

【参考文献】

[1]Scott Soames: What Is Meaning?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P7.

[2]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Basic Books:1999,p21.

[3]Saul A. Kripke, Philosophical Troubl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p1.

[4] Walt Benjamin, (Trans.) Harry Zoh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68,p71.

猜你喜欢

元语言
诗歌修辞中的元语言现象
线条的精神——中西方绘画语言对比研究
元语言类型学分析与翻译研究
元语言意识与人格特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Thinking Metacognitively about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Toward a Dynamic Metacognitive Systems Perspective
元语言比较的回声性研究
Perspectives o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Research: What Are the Foci?
教师话语中的元语言现象与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关于EFL课堂元语言的界定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