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河南戏曲演出习俗中的生活习俗

2013-04-29陈盈盈

西江月·上旬 2013年8期

陈盈盈

【摘 要】生活习俗乃是在演出习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也。唐明皇李隆基非常热爱戏曲,即懂声腔,又懂器乐,是位出色的戏剧家和音乐家。本文通过对一些河南戏曲演出习俗中的一些生活习俗的介绍,从而展现河南戏曲艺术的无比珍贵性。我们作为优秀的民族戏曲艺术文化的传承者,要深刻的理解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人类进步有独特贡献。

【关键词】河南戏曲;演出习俗;生活习俗

前 言

在长期的戏曲活动中,河南形成了丰富的戏曲习俗。戏曲教育、班社形成、人员分工、经济分配、内外关系、生活方式,直至谁先卸妆、谁先盛饭、睡觉位置等等,无不以习俗形式固定下来,并且在同一剧种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习俗大体一致。即使产生较晚的河南曲剧等也受其习俗的影响、制约。戏曲团体习俗化的分工,某一路活在某戏中任某角色,代某角色,箱倌、大锣、梆子兼管何事,均是约定俗成各行其事,使得演出活动有条不紊。生活习俗也渐渐形成。

1、班规

一般是“十禁十不准”,各地大同小异,贴在大衣箱上,称作“法单”。十禁;一禁踏行灭道,二禁灭祖忘师,三禁忤逆不孝,四禁私买私卖,五禁屙门尿户,六禁抛茶舍饭,七禁戏谑民女,八禁卧巷躺街,九禁私闯民宅,十禁偷摸拐骗。十不准:一不准坐班邀人,二不准见班辞班,三不准临场推诿,四不准错报错唱,五不准无故闹戏,六不准吃酒误场,七不准无袜上场,八不准演出间中断,九不准扒场外看,十不准瞟台笑场。

对于犯规的,轻者或有人具保者,只罚俸钱,或被斥责一番,重者并激起公愤者必予以严惩。一般是在演出中间停止片刻,将庄王像请至舞台正中桌上,当着观众的面将犯者按翻在台中责打,或者将犯者,以铁链锁颈,由人牵着上下场。对于跳班被抓获者,除执行上述刑罚外,还在平时以铁链加身,只有化妆演戏时方可暂解,直至有人作保经班主同意才能彻底解脱,否则直到散班为止。小科班中有人犯规,还要“放排”,即一人有错全体挨板子。

2、人员与分工

戏班无闲散人员,一般为三十人左右,各顶一脚,大半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一个掌班,三至五个“厨子”。

所有人员都有明确分工。管主有两种:一种是有钱有势有较高威望的人,自愿拿钱或筹集资金购买戏箱,供戏班使用,实际是戏班的后台老板。另一种是戏班为求人给以方便或实惠,对那些乡绅、会首等称之为管主。

掌班,一班之长,是戏班的主宰人物。戏班里定人员、定身价、生活安排、演出活动、经济收入和支出、对外写戏、联系等都是由掌班一人作主。此外每一戏班里还要挑选一位对剧本熟悉和对演员了解的有一定威望的演员,负责后台的排角等工作,这样的人叫报单。原来只要会戏多就能担任报单,到后来,不仅要会戏多,而且要唱得好,是戏班的主演才能担任报单。

演出时,只报戏码,不派角色,因为什么人演什么角色是约定俗成的。上演《秦香莲》头套花脸必演包拯。上演《大祭桩》头套旦脚必演黄桂英。过去戏班人少,需要代角,代角也有一定。《秦香莲》中的陈士美必须代演皇帝。场面(乐队)每人的分工和兼职也有一套规定:大锣兼管长把子、化妆品,有的还要管点灯;二锣兼管桌帷、椅褡,演出中负责给司鼓送茶,手镲兼管短把子、靴子、彩鞋I梆子手兼管头盔、髯口、检场、抛跪垫、点火药、放炮。箱倌分大箱倌、二箱倌。大箱倌管理文服,兼吹长号(开戏和煞戏时吹),喷沥子(开铡时用嘴把红水喷在铡上)并装龙虎等,二箱倌管理武服和小件服装(即小衣包、把子衣、箭衣等),兼扮驴、狗等,并负责给主弦送茶。

3、演员生活习俗

戏班团体,在长期的活动以及生活过程中,在内部与外部形成了一些习俗化的关系。师徒之间的关系是被戏曲艺人非常看重的上下关系。徒弟们都非常信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原则,徒弟给师傅铺床叠被,端饭送茶,师傅对徒弟可以随意训斥,甚至打骂。学徒期间不拿薪水,收入都归师傅,需要义务服务三年,只管饭钱,即使你已崭露头角,也是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半年之后才可以登台试演,称为“亮戏”。学生第一次演出,师傅站在上场门旁,一是给徒弟壮胆,二是在必要时给徒弟以提示,称为“把台”。

在演员中间,丑角是很受尊重的,日常生活也较为随便。原因是一说由于丑角在舞台演出中经常挨骂;一说因为唐玄宗在宫中演戏时曾扮演过丑角。所以每到春节,各行当的演员都要向丑角拜年。箱倌的劳动很被大家看重,有句俗谚说。“一日三餐,箱倌为先,箱倌不到,不准开饭,丑角搅锅,然后就餐。”

旧时戏班每到一处地方,大多都是住在庙内。住的地方有严格规矩。台上是夫妻的话,夜晚睡觉时一个左角,一个右角,不能挨着睡。唱丑的可以随便睡。唱红脸、黑脸的,大门口一边一个,意为秦琼、敬德把大门。主要演员睡背风地方,徒弟正冲门口睡觉,外八脚睡左边,内八脚睡右边,文武场面在两侧。一些演员床位安有帐子,其他人不得随便进入帐内,这就是“以帐为家”。

戏班与其他服务行业,如船工、理发员、浴池服务员、饭馆营业员关系十分要好,像亲兄弟一样,吃喝不论。上述四种人看戏可以不买票,演员过河、去澡塘、下饭馆、理发均可优待。戏班乘船过河时,先从车上取出锣鼓,划地为台,演员不穿服装,给龙王爷唱戏,唱过之后上船过河,不用付船钱,因为有“十三块板”的江湖行话,“十三块板”其中就有上船的一块翘板,为此“戏班船家是一家”。

“认神不认人,人不亲行亲”,是戏班里多年来的俗话。凡是江湖艺人,不论山南海北,旅途间不幸患病或缺少资金,遇上班社便可登台拜访,请求帮助,班社执事人热情相待。江湖行客若患疾病,班社即安排食宿,请医治疗,痊愈后再赠资金,送客平安启程。

总结:

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原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原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几百年中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见证。正因为如此,中原社会文明的独特性,才能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保留下来并得以发展,从而成为中原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标志和自身的骄傲。民族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且对人类进步的独特贡献。我们必须弘扬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让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郑燕欣,冯建志.河南戏曲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