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行进
2013-04-29余艳红
余艳红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85-01
新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其实是一个很难取舍的内容。讲,每篇课文约2万字,篇幅较长,耗时较多 ,可能影响到高三的高考复习进度;不讲,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弃之又实在可惜;加之近几年高考命题中传记作品已成为热点考查文体,弃之实属不妥。我认为高考复习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太急功近利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厚积而薄发的过程,放弃这本集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与人格教育于一体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那么,如何教学《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呢?我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可做以下思考:
1 做一个具有前瞻性、全局意识的教授者,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和必修课结合在一起教授,做到选读课和必修课的相互配合
在教学安排上,教师要有"三年一盘棋" 的全局意识,要大胆取舍,重新组合,把握好必修和选修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得当的话,可做到相得益彰,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 》就可以在讲授《杜甫诗三首》时一起阅读。这样,对应传记中相关的记述,了解三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历程,把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与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如此安排,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诗人的生活与创作状况,又加深对作品(传记与杜诗)的感悟与认识,传记与杜诗互为注解,何乐而不为?
2 本课程的教学不能像必修课的教学那样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应采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贪多嚼不烂是语文课常犯的错误。不少语文老师,不会精选课文内容,做到"精讲精练",而是从选修课的第一课一直包讲到最后一课,从篇章结构到写作手法直至思想内容,条分缕析,把选修课上成了必修课。老师这样上,可谓上得扎扎实实,却体现不出选修课的"选",更严重的是,老师这样做,面面俱到,千篇一律,既增加了老师的备课量,又减弱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能力 ,极不契合教学大纲对这门课的定位。
选修课的教学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定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语文老师要大胆取舍,重新组合,课程设置有侧重、有特色。一篇课文可讲可授的内容实在很多,但是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对学生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内容,体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必每篇必教,面面俱到,老师可以从中选教几篇,可以只讲一两个方面,也可以选教文章中的几个段落,甚至可以选教几个句子。有的精读,有的略读。只要是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写作、比较思考、提纲挈领的能力就行。同时,为了高考,还要让选修课与高考接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或一课多篇教学,或依照学习材料不同,重新设计,采用不拘一格的教法。
3 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老师来教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甚至还课堂与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选修课上,老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多读多思多动手,训练好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可以让同学们从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资料,集体商量研讨,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展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问题的探求者和解决者。老师只有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教师每课都有预设作业, 如对传主和作者的介绍、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对这篇(部)传记的评价的介绍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就近了,就有了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根据每篇传记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探究性题目,其目的是指导学生研读文章,把握重点难点。比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 "诗圣"》一课,我提供的思考与讨论的题目是是: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探究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与诗歌的关系;《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论题是:毛泽东的求学经历给我们那些启示;《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论题是:文章最后一句话评价贝多芬是"用苦难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人,那么贝多芬的苦难是什么,他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欢乐呢?等等。
4 人物传记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阅读传记作品既要注重学习人物的精神品格,也要注重对其文学手法的品析,发挥优秀作品的示范性作用
通过对传记作品的若干精彩片段的欣赏,品味传记作品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娱情怡性,陶冶情操 ,做到引导学生思维,涵养文化,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上《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时,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赏析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伟人性格的丰富性的高超手法;上《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则重点分析在肖像刻画中抓住人物特征、突出人物特有的精神气质的技巧与特色;《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则可品评叙述与议论结合的表达技法。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重要内容,而语文教材实质上就是一部作文宝典,而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这个最有效的资源,也就是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这样优秀的文章都不去认真阅读,又何谈阅读能力的培养呢?因此,讲授中我注意以教材为载体,树立以语文课文作为学生习作范文的意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引领学生感受经典,体悟其中语言、立意、章法、取材方法之妙,并启发他们结合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把这些特点运用到现代文的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去。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阅读和写作两不误,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怎样上好《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这门选修课,是一个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实践、认真探讨的问题。这既要求授课老师要具备大语文观,不应只看到眼前学生的分数,更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到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行进,处理好"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