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别“味”
2013-04-29孙勤东
孙勤东
中学语文教授级高级教师,无锡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无锡市及宜兴市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读书是学生天职,然这里所说读书不为消遣,不为应试,不局限于狭隘的课堂,是对读书的别一种体味,故名之曰“读书别味”。
读书是为己之学,自美其身。曾国藩妙语: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阅读是一种个人的精神操练和心灵之舞,读书让人愉悦,使人澄明,令人畅快。为应试而读是可悲的。读书是涵养心灵田园的修炼,不应蜕变成谋取功利的钥匙,更不能因所学而凭誉显扬、曲学阿世。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一只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看到纸的背后。”读书不能受书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蒙骗,就如鲁迅,要“从字缝里看出字来”,原来满篇“仁义道德”的后面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有人说,只读书而不谙世事、不晓自我,虽坐拥书城,却画地为牢,岂不成了他人的“再版”与“拷贝”?不如行万里路,读懂“社会”这部大书;但是,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我们需要两者兼修,提高自己,成就自我。
蛰伏教室,苦读课本,是学生的写照。一个有志向的学生必须不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充分尊重内心的意愿,始终在意自己的阅读感受。只有在“悦读”中,才有希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告别“苦读”和“硬读”,为“自己”的成长而读才是读书真义。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而是文化、精神。知识和技能是树干绿叶,精神和文化是大地。没有大地,树干会倒下,绿叶会凋枯。正如著名学者陈
越光先生所言:“今天的青少年往往只希望模仿牛顿那样站到巨人的肩上去,而不懂得如果没有巨人那种崇高的情感和心灵,即使站上去了,也只是一个站在巨人肩上的侏儒。”
读书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应该是一种爱好、兴趣、习惯,就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个人的天性,是一种自然的需要,是著名学者何满子所说的“不为什么而读”却伴随人终生的需要。
人们都反对学生上网。读读“网络”这本浩瀚的书吧。铅字的、平面的、二维的、单向度的“印刷文化”,正被基于电子的、立体的、三维的(声音、文字、图像)、多向度的“网络文化”取代,正如纸张出现了,竹简隐退。如果有一本自古至今卷帙最浩繁的书,那就是“网络”,你不可不读这本大书。网络比所有报刊更鲜活、更生动、更真切、更丰富,更具有一种“原生态”的质感。当然,沉溺网络,也会使人堕落。
并不是读任何书都有益。海的宏远幽深、诡谲莫测常被用来形容书。书海,如余秋雨所说,“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山居笔记》),因为海有益于我们,也会吞噬我们。书分有用无用,抓不住别人著作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像一个人进了一座钻石矿山,发现不了钻石,却费了好大劲抱了一大堆普通的石头回来,有什么意义?书还分有益或有害,认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才能使我们对真善美假恶丑轩轾分明。
你对读书的体味是怎样的?如果你还缺乏那种体味,那么你就跳出题海,跳进书海,以阅读来丰富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体味,润泽和美化我们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