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催放花千树
2013-04-29史修辉徐西林
史修辉 徐西林
一
于学模,杨式太极拳名家,原济南市财政贸易委员会副主任。1943年出生,祖籍山东文登。1954年随父母迁居济南,谈起小时候习武的经历,竟是缘于一件小事:那时刚从文登来到省城,于学模老师身材不高,在班上就有当地人欺负这个乡下人,自然也有同学打抱不平。一天,一个同学对于学模说:“咱去练武吧,练好了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了。”于是,几个小朋友就跑到人民商场马老师(面包)、杨老师的跤场学起了摔跤,马老师还特意制作了几套小孩子穿的摔跤衣,逢观众多时也上场表演。后来搬家住在了大观园附近,又接触了长拳。一开始是为了不被欺负,没想到一学起来,于学模竟渐渐入了迷,喜欢上了这种特殊的体育运动。
由于于学模品学兼优,身体素质好。1960年被选飞入伍,在院校学习飞行驾驶技术,在部队历任飞行教官、中队长、作训股长、副团长。在二十四年军旅生涯中,为海军航空兵培养了一批批空中骄子。在校期间,于学模始终坚持习武练功,先后跟随院校体育教官田玉玺学练八极拳,跟随从专业武术队入伍的刘长虹学练螳螂拳,即使飞行训练再紧张,岗位上的工作再忙,他练拳也始终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而且,于学模善于学习,他利用疗养和休假的机会寻访螳螂拳名家,其拳艺与时俱进,有了长足的进步。
1980年,于学模从杭州疗养返回部队时路过上海,在虹口公园遇到一位老师在教授太极拳,对太极拳十分陌生的他看着这软绵绵的练法,感到很好奇,就在一边观看。等到他们练完了,他就凑上去跟教拳的一位顾姓老师攀谈起来,并质疑这样的练法能不能实战。老拳师看着眼前这位英武的汉子器宇轩昂,精神抖擞,知道也是练过之人,就说“咱们点到为止,试试吧。”于老师当时三十多岁,血气方刚,身板结实,再加上多年练习螳螂拳的功底,就满口答应了。在众多围观者注目下,两人你来我往地交起手来。结果无论自己怎么进攻,招招都被老拳师化于无形,而自己又被老师两次发放出去。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太极拳的奥妙,并由对太极拳的惊叹而产生了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因部队驻地在东北,而且第二天就要返回部队,虽有从学之意,无奈难以如愿。临行前顾姓老拳师一席话,成为他寻师学太极的强化剂:“练太极拳吧!小伙子,我也是练了十年少林拳后跟老师学练杨式太极拳的。太极拳可是咱们的国粹呀!到处都有好的老师,找到找不到,这就看你的缘分啦。记住,一定要找一个明白老师,你会终身受益的!”
这句“一定找个明白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于学模的脑海里,成为他日后走上太极人生的起点。
二
尔后数年,于学模一边练习螳螂拳,一边留心寻找太极“明师”。这期间他跑遍了部队驻地群众晨练的小山、公园、运动场所,始终未能如愿。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于学模转业到地方政府部门工作,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传统杨式大架太极拳一代宗师李雅轩高足刘仲桥的传人郝冠儒、郝明之父子,开始学习李雅轩所传传统老架115式太极拳,太极拳在于学模眼中呈现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这些拳论太精彩了!既含哲学,又有功法、理法,让人回味无穷,于学模沉浸其中,不能自己。
于学模老师勤学苦练太极拳功,渐由着熟而悟懂劲,技艺突飞猛进。郝冠儒老先生去世后,他正式拜在郝明之门下,成为郝明之首批弟子中的大弟子。
于学模经常利用出差学习和开会等机会,各处寻访太极名师与高手,交流、切磋、学习。他先后拜访了李雅轩前辈在四川的高足张义敬、陈龙骧、林墨根以及北京汪传杨式太极拳的前辈张永亮、孙德明、朱春煊、李和生、魏树人等,每到一处,他都虚心学习,广交拳友,博采众长。
2000年,在济南黑虎泉畔,于学模老师幸遇杨氏小架传人丁宗正先生。丁宗正,1930年5月生,祖籍江苏淮安。幼时便随家人生活在济南,他毕业于中央体育学院(后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大学时期跟武术名家张文广学习长拳,后又先后跟杨式太极第四代传人傅钟文、金锡武(均为杨澄甫弟子)学习传统大架85式太极拳。70年代初幸遇得杨少侯亲传杨式小架的张简(1906-1980),开始练习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并在中央党校水利水电学院分校研究生班传授此拳。少侯所传这套古朴典雅的杨式小架太极拳,与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不同,具有极高的养生和技击价值,但由于历代秘传,外界难得一见。退休后每年回济居住数月的丁老师,经常在黑虎泉畔溜达散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将流传极少的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传与于学模,并再三交代他,要好好珍惜这套拳,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真东西,要好好发扬。
三
为弘扬和传播这一濒临失传的珍贵拳种,做为丁师在泉城济南弟子中的掌门弟子、领军人物,于学模先生深感责任重大,除自身刻苦练习,潜心揣摩外,还带领师兄弟们走出去与太极同门交流、学习、提高,他也先后获得青岛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传统拳金牌,山东省武术比赛传统剑术一等奖、拳术二等奖,2001年获得国家武术六段段位。
为了保留这一拳种的珍贵资料,他及时整理制作了丁宗正先生的拳架光盘,补充整理丁师拳势书稿和口诀,数次进京寻访师爷张简后人,发掘残留的部分散手功法。丁师去世后,他担负起传播、弘扬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的重任,让太极小架这朵奇葩花开大江南北。他先后在《全球功夫》、《搏击》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从传统文化的层次上,剖析了古老拳种的内涵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并先后到广州、天津、石家庄、德州、兖州等地义务讲学和教拳。退休后则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播太极文化的行列中,多年来有来自澳洲、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和内地省市的太极爱好者登门求教,有社会各阶层的太极爱好者跟随学习。他义务授拳,不计报酬,深得从学者敬重。
在不给各级政府添麻烦,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于学模精心策划成功组织了数百人参加的“2009圆通堂全国太极拳友(济南)联谊会”、“2012济南传统太极拳联谊交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流派的拳友,相互取长补短欢聚一堂,既宣传了泉城济南,又加深了各家太极人的友情,受到全国各地拳友的一致好评。
东风随春归,催放花千树。现年70岁的于学模先生,精神饱满,脚步轻灵,每天早晚长达五个小时活跃在太极拳场。他虚怀若谷,谦和豁达,拳艺精深,经常接待来自各地的拳友;他摈弃门户之见,真诚地进行交流,并强调:“拳无好坏,终为一家。人无贵贱,有缘即友”;他团结各个流派的习武者,讲武德、看武风,很多武林前辈和拳师都成了他知心好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七十多岁的于学模老师依然壮心不已,他正兼收并蓄,继承、总结、完善、创新,发扬光大杨氏小架这一中华武术的宝贵遗产,并正在整理书稿,为促进全民健身、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传统文化做出应有贡献。他深信,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之梦的振兴,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这一瑰宝定会发扬光大,重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