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29吴育良
吴育良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体写作技能的训练。中小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本乡本土,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乡历史文化的熏陶。因此立足本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符合学生写作的规律,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人文性”特点。
关键词:写作教学; 乡土文化; 丰富资源; 培养兴趣; 感悟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10-002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的思想,激越的情感,独特的感受都缘于丰富多彩的生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就是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能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作文教学同样要把教学与实践、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做合一”,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把乡土文化作为丰富的写作资源来探索。
因此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组织发动起来,带领他们走出小课堂,投身大自然,迈向大社会,让他们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磨练、去观察、去感悟。让学生感知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历史故事,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了解本地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传统节日、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俗风情、民间传说故事、文化古迹,以及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历史人物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取得对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正确认识和真情实感,获得真实生动的一手材料和准确的二手资料,从而训练学生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剪裁,从中挖掘出新的内容,感悟出新的意义的能力,写出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文,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作文的桥梁。
一、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本镇地处江浙之交的太湖之滨,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人杰地灵,不仅有优美的水乡自然风光,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遍布城乡各地,风土人情颇具特色,历史人物辈出,几乎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种风物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些优美的自然风景、民风民俗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裨益。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很好的解决了写作的材料问题。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介绍慈云塔(望夫塔),动人的传说故事的点染,对“慈云夕照”等胜景的描写,增添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如,“小桥流水”是本镇的一大特色,这些桥形式不一,风格各异,历史年代也各不相同,有的还有美丽的传说(如禹迹桥、思范桥),指导学生写作“故乡的桥”也别有一番情趣。而指导学生采写民俗风情、物产特色,写作“端午节包粽子、“立夏日烧野火饭”、“金秋佳节话熏豆”、“震泽黑豆腐干”、“春蚕到死丝方尽”等题材的文章更是其乐无穷。而一两次成功作文产生的效果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二、在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人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文化古迹,以及当代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的的演变,跟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一样,都是他们所亲近的、关心的、想说的,有些甚至可能是他们的父辈、祖辈亲身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而怀有特殊情愫的,所以以此为题材进行写作,易于写出真情实感:对家乡灿烂文化、淳朴风情、水乡风光的赞美,对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勤劳善良的家乡人民的讴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倘若活动组织得当,能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实地参观访问、听报告,现场演讲、辩论等。这种说家乡、写家乡、认识家乡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为写好作文提供了情感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生活;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三、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
“乡土文化”曾赋予了许多作家创作灵感并成为他们挖掘不尽的宝藏。乡土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中学生写作训练的重要素材。打开他们的心灵,扩大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学会关注脚下的土地,学会去翻阅已被湮灭的历史,用心去触抚先人留下的履痕,擦亮双眼,透视过去,审视现在,预见未来。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能够怀着一种崇高的爱与热情去关注脚下这块土地的存在与发展,并学会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去表达。
因此学生作文的思想深度除了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教学提高外,也可以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通过体验领悟得到提升。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种花、种菜、养蚕、收割水稻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本地春蚕养殖场,考察丝绸工业,让学生通过留意观察和亲身体验,感受农耕文化、丝绸文化,领悟生活真谛。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奉献精神,在家乡建设中作出的贡献,领悟“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内涵;也可以了解本地丝绸业百年历史,感悟历史兴衰,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通过考察本镇民营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湿地公园建设等,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为家乡增光彩、作贡献或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而对于遗迹风情或典故传说,应侧重从人文的角度去考察,带着饱满的情感用心灵去感悟,领悟其背后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认识评价能力,增强了写作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利于进行文体写作技能的训练
教师应引导学生力求表达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多样性是指写作方式和文体选择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可以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评论),也可以写小说、诗歌等等;个性化是指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考察探究后,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主见,不从众。
记叙文写作可通过写家乡人、家乡事,表现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淳朴善良的品格或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写作“爷爷的三字经”、“路(桥)的变迁”、“搬家”、“水乡韵律”、“巷情”、“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训练学生抓住中心,合理安排记叙顺序的能力。通过了解有关禹迹桥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慈云塔(原名望夫塔)三国孙刘斗争的故事、北宋慈云公主思父的故事等,写作“小镇故事多”,训练学生围绕中心确定详略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在记叙中适当穿插议论的能力。通过写作“古镇一日游”“雨中游震泽”等训练学生游记写作中材料的组织及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通过搜集家乡英雄模范人物、科学家的事迹,写作“×××的故事”,训练学生记叙文材料的提炼取舍、组织加工的能力。
说明文写作则首先可通过介绍寺、塔、桥等建筑物,训练学生写作事物说明文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参观考察思范桥、禹迹桥等,弄清该桥形式、结构上的特征,培养学生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故乡的桥”为题,训练学生采用恰当方法说明事物的能力。又如,参观慈云寺塔等建筑物,训练学生合理安排空间顺序,准确使用方位词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穿插有关历史传说故事,写一篇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的文章,以训练学生写作说明文时讲究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其次通过采访介绍本地特产——黑豆腐干、熏青豆、蚕丝被等的制作方法、工艺特色,训练学生写作程序说明文的能力。另外,通过介绍蚕的生长过程及本地蚕桑业的发展历史,训练学生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
议论文写作可通过对历史文化、人物事件、民俗风情的感悟评价,提炼出观点;或以历史人物、故事为依据;或借题发挥,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如就天文学家王晓庵“夜卧屋顶观天象”的感人事迹,提炼出一个观点,再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议论,写作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又如,考察本地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的现状、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就本地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认识、评价能力,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沉思考中提炼出观点,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写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移风易俗之我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优秀作文。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选送了部分学生的优秀作文发表在《现代写作报》《吴江日报》等报刊上,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其实,中小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本乡本土,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乡历史文化的熏陶。因此立足本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写作训练,既适合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有话可说;也适应学生写作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有话想说。这符合学生写作的规律,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人文性”特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实为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2004年8月出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吴小陈.让乡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