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打造中国种业“航空母舰”
2013-04-29田中宇
田中宇
一、新世纪十年种业“航母”梦
《种子法》刚刚施行,农业官员便多次在全国种子会议上,放言要打造种业“航空母舰”,轮番推出种子复兴计划、种子工程建设、种子体系建设、良种补贴“项目”等等。十年过去了,中国种业未能真正建立起种子企业的良性体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尽管不断评选出所谓种业“五十强”、“骨干企业”,实际上既没做“大”也没做“强”。管理部门的官员一茬接一茬地换,打造种业“航空母舰”依然照样喊,但官员的调门也与时俱进,随着形势而改变。一种是要把捆绑的小“舢板”打败跨国种业“入侵”,一种是开展一场“麻雀”对抗外资“老鹰”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种业老板,心里都明镜儿似的,却偏爱冠冕堂皇地说一些坐着不腰疼、顺口不负责的话。
二、靠金钱扶持能打造“航空母舰”?
中国的种业市场,正在由国内种业之间的主体竞争逐步向与跨国种业之间全方位竞争发展。伴随着国际种业寡头市场结构的形成以及跨国种业的进入,不可避免地加速种子行业洗牌。无可讳言,中国种业面对的是拥有雄厚资本、研发能力和管理优势的跨国种子企业。
“种业新政”刚刚出台,打造种业“航母”的言论再次攀升,中种集团率先发出“联手打造中国种业航空母舰、共同推动中国种业升级发展”的倡议。中种集团郑重表示,通过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利用3年时间建成“中国第一、国际一流”的种业“航母”,再利用三年时间进入世界种业前10强,实现年销售收入人民币20亿元以上。
中种集团负责人回答《农经》记者说,中国种业需要打造3至5家种业“航母”,赋予提高本国公司的竞争力,与国外种业跨国巨头竞争,提高种子产业集中度的责任。中种集团宣称以国企身份,组织全国种子企业战略联盟——一个国家级的种业战略联盟。
中种集团成长于计划经济,得益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赋予其很多的荣耀和光环,长期以“种业龙首”、“行业领导”自居,每届种业评选都依据“资产规模”和“组织级别”被列为“种业五十强”榜首。中种集团打造“航母”的梦想由来已久,如果通过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完全可以从梦想变成现实。但中总集团面临脱胎换骨重新定位之际,自身发展正在经受严重考验,只靠向政府要钱不可能打造出真正的“航母”。
三、不经暴风雨,岂能见彩虹
孙子曰:“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认清自己。中国种业没有经历最基本的市场化洗礼,没有经过产业化的整合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改造的“原生态”公司。中国种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最主要的不全是人才、资本、技术、产品、资源等物质要素,而是思想和制度层面,即宏观和微观上的制度弊端与缺陷。
一是要下大决心改革科研体制,推进产学研结合。
科研双轨制抑制创新努力,也抑制产业发展。要坚定地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研究企业办,把应用型育种科研机构(以及种质资源)分离出去,首先要科研院所自办企业逐步事企分离,其次要育种单位整体进入企业,还要要鼓励科研人员自由进入企业,政府给予政策、资金、法规方面的扶持。要制定一个发展现代种业和体制改革进程时间表,这个进程越短越好,拖延会付出高额的时间成本和资源代价。
二是把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推进兼并重组。
种子企业兼并不是简单的融资圈钱和市场炒作,而是在明确的战略指导下的战略合作,旨在改变种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参与种业市场竞争乃至进入国际市场。国内大多数种子企业缺乏自主产权品种和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要扫清制度障碍,与科研体制改革进程同步进行,抬高种业进入门槛,制定促进种业整合的相关政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应发挥主导地位,从政策、监督、法制方面推动与协调,加快中国种业兼并重组进程。
三是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把企业做强做大。
全球经济一体化,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聚集和重新配置。资本作为资源的一种,流动性最快。中国种业仅靠公司的资本积累,速度太慢,依靠政府扶持,机会有限,所谓扶持“民族种业”完全是一句空话。建议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制定种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和办法,支持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打造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面对跨国种业公司的巨大优势,中国种业必须具有紧迫感和危机感,通过改革科研体制,整合种子企业,增强产业集成度,勇敢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经暴风雨,岂能见彩虹?强盛的种业敢于在全球发展中择善而从,总有一部分种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历惊涛骇浪发展壮大,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