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2013-04-29周志
周志
摘 要:本文首先对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提出了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具有实际操作性、实际借鉴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长沙市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农业
[FL(K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亲近自然,于是一种以体会乡村风土人情、农业观光休闲式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产生了。同时,一般情况下的旅游会给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创新理念。湖南省长沙市是较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区域,其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我省其他的一些市县具有示范意义,但是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对我国其他省市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具有参考性价值的指导。
一、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长沙市由于其地貌、气候等因素,有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独特优势。长沙市位于中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位居盆地内部,距海较远,受冬夏季风转换,地势向北倾斜等因素的影响,冬冷夏热,季节变化明显,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农耕文化区,且长沙市雨量充沛、日照适中、无霜期长。大围山、沩山等宜土地资源辽阔,有大部分丘陵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这些都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有力的政策扶持
长沙市各级部门政府根据国家政策,并立足省情,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建设旅游经济来实现本省的繁荣昌盛,并把旅游产业作为了该市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初步表现形式为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的“农家乐”形式。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我市休闲农业已经逐渐上升到一个产业化的阶段。“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集中力量规划建设成“一环三带三板块”的空间布局,即形成以市区二环线周边良好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閑农业圈;以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和百里优质水产三大产业走廊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带;以浏阳大围山、宁乡沩山为重点的自然风景区休闲农业板块,以湘江、浏阳河为重点的河流水域休闲农业板块,以刘少奇故居、杨开慧故居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为依托的三大休闲农业板块。
(三)假日经济的助推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假日政策进行了不同时间段的调整,从1995年开始实行的每周5天工作制,假日经济在此时开始出现并形成,特别是1999年后,我国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大黄金周长假,假日经济更是形成了规模,不可同日而语;2008年,国家又调整了假日政策,并将“清明”、“端午”、“中秋”等我国传统节日纳入了法定的节假日,更是促进了假日经济的兴起,假日经济使得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而同时,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岗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巨大,市民极其渴望有一个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而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满足人们这一精神需求。在假日经济的助推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利用小长假等时间去乡村享受田园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生态旅游农业逐渐发展、壮大与成熟起来。
(四)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
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们旅游活动的可能性。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便会增减1.5个单位的旅游消费,旅游消费的收入单性系数达到了1.5,这充分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家庭消费模式也有了变化,对于服务性消费的比例呈不断增加趋势,居民更愿意花费收入来购买精神消费的服务与产品,旅游消费就是其服务性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方式的转变成为了推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不到位,无科学规划
长沙市已经逐步意识到了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进行农业资源的改造,但是,目前对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规范的认识和规划,技术配套服务体系也还很不完善。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是需要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的,是需要有一个较为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的,要不就会阻碍其发展。
(二)环境污染未受重视,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目前长沙市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未起到重视,没有充分考虑农业资源本身的特色,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譬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阐述的废弃物,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出现了一些污水随地排流现象,使得农村环境不断受到破坏,这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会使得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质量不断下降,从而阻碍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
(三)粗放经营,未形成规模化发展
从目前长沙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状况看,一方面,其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开发类型较少,农业区的配套设施明显不足,采取的是粗放经营模式,没有充分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结合,生态旅游农业景点的开发者大部分都是当地居民,他们缺乏科学的开拓创新精神、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并且受到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旅游农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出的旅游产品也不具有地方特色,类型单一,缺乏对旅客的吸引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比如目前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景点的旅游产品仍然是以农业观光、采摘为主,仅仅限于吃农家菜、打麻将、喝茶等,旅游产品及服务内容都停留在较浅层面。
三、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规范管理与扶持力度
虽然政府对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有一些政策上的扶持,但是对于其还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得继续加强,并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进行技术规范与法规制定,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长沙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与建设,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加大对生态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支持,从而加快生态旅游农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发展旅游产业会对农村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时注重“生态”二字,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制定生态旅游农业实施的过程中,要以生态农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与建设;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结构,禁止乱砍滥伐、进行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从而使农村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是实现生态旅游农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合理组合,统筹兼顾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可持续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之路。
(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布局,并完善发展模式
一方面,长沙市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因地制宜,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充分的综合性、可行性论证分析,避免资源的浪费与投资的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性产业,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健康发展时,要不断完善发展模式,提高经营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多做生态旅游农业的宣传工作,帮助生态旅游农业提高知名度,打造品牌,以此来完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模式,更好的促进其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挖掘区域文化,突出生态旅游农业特色
湖南省长沙市的农业生产源远流长,湖南素有鱼米之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底蕴深刻,生态旅游农业只有有了自身的特色,才能够更富有竞争力,而如果缺乏特色,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只有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将文化融入到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使游客置身农田,充分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才田园中享受独特的农耕文化。比如,可以让游客参与水车、放牛牧羊、割麦收稻等纯乡村特色的农事活动,能够有效的突出生态旅游农业特色。同时,在挖掘区域文化时,比如也可以对一些古镇、古村落、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进行开发,将其原汁原味的展示给游客,从而提升生态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体现农村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植斌,邓洪娟,曹丽君.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3(3):48-50.
[2]郭丽.云浮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困境与出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83-85.
[3]于卿.对大力发展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34-135.
[4]段文霞,卢静惠,肖猛,李光跃.四川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之浅见[J].四川环境,2010,29(4):59-63.[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