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头弥勒的“气质”
2013-04-29肖擎
肖擎
洛阳背头弥勒曾一度退场,最新的报道说,“六一”当天它又在当地景区现身了,真是奇哉怪也。
现身的雕像已经不完整了。身首两处,头部被卸掉,移到园区内其他地方,作为企业创始人雕像继续使用,建成后再配上企业创始人的介绍;背头弥勒原来所处的地方将改建为九龙台,身体到底会如何处理,不详。
龙华欢乐园有限公司曾为此表示过歉意,理由是这个塑像引发了网友热议,以及对公共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网友热议,算是迫于舆论压力,对公共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算是认识到这个雕塑在一个公共园区出现的不合宜。
“胡汉三又回来了”算什么呢?大背头弥勒引起热议,直观上是因为它的混搭,人脑配佛身,不仅滑稽,也被指很是不敬。也许在企业看来,舆论压力也不是不能承受,对公共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不是不能克服。把脑袋拿下来,不就不混搭了吗?把头部安置好,不也是补救?被拆分后的脑袋和身子受到的对待是不一样的,重头不重身,说明纠结过后,企业还是认为留住“企业创始人”(哪怕是一部分)也很有必要。
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位神秘的创始人是何方神圣,也不知道这个塑像截掉身子、再度归来,是因为创始人的意志还是下属领会到的意思。其实,不论是背头弥勒还是只要一个脑袋,本质都一样。
神秘、恩威,希望被歌颂、要求服从、渴望进入历史,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领域,我看这就是一种“权力气质”。
在政治领域,人们对此很不陌生。我们能够看到,权力人物的喜好,如何使得一些地方的公共文化、公共生活带有其个人鲜明的印记。在经济领域,有的气质成了“企业文化”。比如在一些大公司,打卡、工作证、请假制度、奖惩等,一整套的东西,这就是“文化”。有的气质则成了粗鄙、野蛮的对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管理。比如那些把员工集中在公共场合规训和惩罚的各种做法,就不是什么“文化”,它们要求的是声音、动作统一,所做的是把所有人的头脑集中起来频繁敲打,把人的尊严和权利编排进绝对服从的轨道里,让人形成自觉意识。
雕像、塑像嘛,总要宣示意义。香港立法会大楼前的正义女神,一手拿天平,一手拿剑,眼睛被布蒙住,寓意大家都很明白。一个领导人借壳弥勒,金光灿灿地耸立在游乐园,某个学校里的女娲和雅典娜雕像被“易容”,变成两位女校董的模样,我看其寓意大家也都明白。这不是行为艺术,而是正儿八百的工程。恰因如此,它们那么显眼地竖在那里,让人不得不去感受它的存在。表功、崇拜、纪念,高调还是低调,这就是一些人物的影响和气质。
【原载2013年6月4日《晶报·笔阵》】
插图/自我塑像/赵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