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4-29陈艳
陈艳
摘 要: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几个案例为依托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教学应用进行阐述,为拓宽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 教学策略 新知识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而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即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述或通过某种媒体呈现出来的、与当前所学内容相关的“原有观念”。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可以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等三种不同关系,所以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因此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也有三种不同的策略。
一、“渐进分化”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渐进分化”策略。
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先行组织者的应用说明如下:
①(通过视频展示)了解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先行组织者);②回顾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失去氧,被还原(还原反应) 得到氧,被氧化(氧化反应)CuO+H2[FY=]Cu+H2O;
③(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让同学更直观的认识氧化还原反应;④(通过对钠与氯气反应,以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动画模拟)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⑤学会简单的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⑥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同四类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复习化合价的有关知识,为接下来用化合价是否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做好铺垫,思考“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更进一步。接下来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会有化合价的变化呢?借助多媒体,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的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深刻理解,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分析,突破了重点,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与特征。这样逐层深入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学习方法。
二、“逐级归纳”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逐级归纳”策略。
以《氨》的教学为例,先行组织者的应用说明如下:
①(通过新闻《液氨泄漏事件》)猜想液氨泄漏之后……
a为什么液氨泄漏现场寒气逼人?b消防员应该如何除掉弥漫在空气中白茫茫的氨气?c假如你在液氨泄漏的现场,你得如何做?(作为先行组织者);②(喷泉演示实验)证明NH3极易溶于H2O,且溶液显碱性。③(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实验证明:浓氨水、浓盐酸易挥发→NH3、HCl→分子在不停运动→NH4Cl白色晶体。即NH3和HCl的反应——生成对应的铵盐。④(通过媒体展示)介绍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FY(=]催化剂[]△[FY)]
4NO+6H2O。⑤假如你正处在液氨泄漏的现场,你将怎么处理?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设计此问题可归纳巩固已学知识,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整合协调”策略
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当前教学内容,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整合协调”策略。
以 “乙烯”与“乙炔”为例,乙烯的概念、性质可以作为学习乙炔概念、性质的先行组织者。在这种场合,整合协调策略的运用就体现为对当前教学内容按下面的方式进行组织:
①复习乙烯→含C=C→属不饱和烃→性质不稳定→氧化、加成、聚合反应→这些都是不饱和烃性质的体现。②(通过模型展示)介绍乙炔的结构特征(作为先行组织者);③(通过flash动画展示)讲解乙炔的性质(当前的学习主题);④(通过学生实验展示)指出乙烯与乙炔的相似性—都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 ⑤分析乙烯与乙炔的区别—后者不饱和度更高;⑥介绍乙炔实验室制法,用途,以巩固和加强习得的意义。
通过上述“结构 → 性质 → 用途”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就可以使关于乙炔性质的新知识被纳入到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关于“不饱和烃的性质”这一上位概念之下,并与乙烯的结构、性质一起成为类属于它的下位概念。显然,通过上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整合过程,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得到扩充并形成了新的稳定而协调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组织者策略学习新知识,或多种运用策略一起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壮亚峰浅淡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化学教学,1997(8)
[2]吕素巧结合化学史进行中学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7)
[3]王彤,王秋,姚志强化学教学中的模型方法及其应用化学教育,2001(10)
[4]郝琦蕾,姜晋国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精髓、批判及其对当前教改的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