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深圳模式” 创新南通文化
2013-04-29施西媚
施西媚
2013年7月15日,由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中共南通市委组织部联合主办的江苏省南通市文化产业创新与转型专题研修班圆满结束。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出席了结业典礼。这短短五天的研修班的培训,让学员们学有所获,受益匪浅。近日,本刊就文化产业的相关话题专访了李凤亮教授。
聚焦深圳 率先发展文化产业
作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说,深圳是一座新兴城市,其文化基础并不厚重。但深圳较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科技支撑、金融支持,以创新思路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迅速扩展。深圳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它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近十年,深圳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2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150亿元,占全市GDP的9%。按照《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要着力打造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十大行业,其当年产业增加值要达到2200亿元,五年产业增加总值达到5800亿元。
李凤亮指出,深圳的文化产业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它的产业发展模式新、业态新,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电商”等新兴发展模式。同时,园区和龙头企业集聚示范效应明显,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平台也趋于成熟,政策驱动效果日益显著,这些都对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良好的引导孵化作用。
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推动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采用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培育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能起到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企业。
目前,已认定33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含文化旅游类的景区),20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11家。像腾讯、华强、迅雷、雅图、华侨城、A8音乐、华视传媒、环球数码、易尚等,都是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园区,产业聚集作用十分明显。此外,像大芬油画村(自发)、F518时尚创意园(旧厂房改造)、深圳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新建),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
放眼全国 积极打造文化航母
自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跃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发展文化产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李凤亮认为,我国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经过十年的发展,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之争已然终结,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政府、社会和业界的共识,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李凤亮觉得目前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文化产业最好的时期。政府重视,企业积极,各种资源的组合配置日益活跃,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也日益扩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区域合作与跨界交流更加频繁,业态裂变更加显著,新兴业态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较为突出,品牌意识日趋强化,文化航母的打造也被提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把握这些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追赶文化产业发展的世界潮流和前沿导向。”李凤亮说。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盲目做项目、建园区、做基地的取向。他认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三大瓶颈因素:一是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原创内容不足,跟风现象严重,在演艺等产业中违背文化规律、以低俗庸俗迎合市场的趋势较为明显;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高度、广度、深度、跨度还有待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要加强;三是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培育,创意版权保护亟待强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升温,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出现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园区作为一种产业集聚形态,确实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李凤亮说,“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园区管理水平不高,很多园区只是充当‘二房东角色,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的作用都没有发挥出来。”
他建议,园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区位、市场、资源配置等因素,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不能盲目上马。同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要与本地的其他产业努力形成联动效应。像常州的中华恐龙园,就是在深入分析区位、市场的基础上,建设的一个文化科技旅游园区,是文化产业“无中生有”的一个典范。
解码南通 发展前景广阔无垠
“近年来南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引人瞩目。”李凤亮说。在这一背景下,开设南通市文化产业创新与转型专题研修班,组织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人员,来到改革开放的特区和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模式较新的深圳学习考察,在他看来是很有远见的。
谈及这次研修班,李凤亮说:“我参加了该班的授课和结业典礼,研修班学员的投入以及加快发展南通文化产业的激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研修班的开设,就是要通过学习借鉴文化产业先发地区的经验,创新南通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挖掘已有资源,开拓新的项目和空间。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此次也组织了包括市区相关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在内的强有力师资,并配合对一些成功文化企业的考察,学员间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交流,“总体看,效果非常好。”
李凤亮认为,南通文化厚重,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区位优势显著,这些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南通近年来启动了不少文化产业的大项目,发展前景很广阔。但他也指出,有些文化厚重的地区,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大,文化产业做得并不成功。反而是像深圳这样一些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没有包袱,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并利用科技、金融、市场等因素,使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他建议,南通的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要深入分析自身在江苏和华东地区的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文化基础等位置,走特色发展之路。二是可适当引进国内外一些知名文化航母,走合作发展之路。像正在建设的华强文化体验园项目就非常好,可填补其在江苏省内的空白。三是既要结合传统,更要放下包袱,开拓思路,运用高新科技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南通不仅要做上海和苏南的后花园,更要有自己明确的思路和定位,打造南通的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产业发展的链条,这样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李凤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