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久关注

2013-04-29孙成毅成功

中国摄影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风光摄影家摄影

孙成毅 成功

引言:英国美术史学家马尔肯·安德鲁斯(Malcolm Andrews)在《风景与西方艺术》(Malcolm Andrews. 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中说:自然与风景的区别在于,风景是由看风景的人通过主观感知而产生的,而自然却独立于人的感知之外。

严格说,风光与风景是有些差别的,但在这里我却认为差不多,于是引用了马尔肯·安德鲁斯的著名观点,我是想说:风光摄影家是以自然为拍摄对象的摄影家,要让自然成为风景,摄影家没有主观感知的过程是不行的,并且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一定需要时间的配合和时间的消耗。

风光摄影最忌“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的评价和标签。

从“清算风波”走过来并仍在坚守的风光摄影家,想必都能从中悟出个“子丑寅卯”来,为什么?因为学者和评论家认为很难或无法从一些“漂亮”的单幅风光作品中读出摄影家的厚实思想修养、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个性特征。往往由不同摄影者在同一时间拍自同一“黄金风景点”的一打靓片中,读者很难分辨出“甲乙丙丁”的个性差异,如果明天的阳光、云彩、水气更好,后来初学者的“打酱油”之作可能会覆盖前一天所有大师大腕们的得意之作。这是悲哀,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带来的惊喜?

这让我们陷入无语的思考和无奈的反省之中。

在翻阅了众多国内外有影响的风光摄影家代表性作品、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的分析比较及深思熟虑后,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单幅风光作品惹的祸!

因为,漂亮的单幅作品多数只能在形式感上呈一时的、趋向完美的表现,却很难承载摄影家的思想修养、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特征以及对拍摄对象更深层面的描述和表达。

于是,这次我们自认为知道该如何看风光摄影家和风光摄影作品了。我们的观点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是风光摄影家必有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态度。梳理一下,主要有五层意思:

1.长久的关注,能形成专题意义的思考

风光摄影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的拍摄是不行的。摄影家的审美创作冲动,往往是现实中的某种因素触动或感动了他,引发其对审美对象的深入了解和无间的融合吸引。所以,真正的风光摄影家多是选择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来完成拍摄的,而这种长久的关注又多趋向选择专题性形式来完成作品。

关于这一点,许多有成就的风光摄影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专题拍摄,似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一是因为,追求至善至真至美,是每一个真正意义的风光摄影家永不放弃的原则。为了获取真正意义的美丽真实的影像,通过来回复返的多角度观看是了解拍摄对象所必然和必须的;二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使摄影家对拍摄对象的认识更贴近真实、自然和全面,更趋向丰富而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影像作品。有一定量的积累后,摄影家在归纳整理自己的拍摄成果时会选择专题意义的思考和表达;三是通过长久的关注和坚守让自己更多的拍摄画面能共同呈现来形成自己的专题作品,既是“有好多话想说和要说”的表达需要,也是摄影家出于以增强信息量来贴近读者的阅读需要的考虑。特别是一些名山大川、地理地貌的作品,专题作品更具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传播力;四是专题意义和形式的摄影作品,是风光摄影作品的重要表达和传播方式,也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观看方式,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读图成为当下信息时代的风尚和标志,专题意义的摄影作品在网上更是琳琅满目,铺天盖地。而风光摄影专题更是足不出户蜗居家中和宅在办公室一族得以游历世界、探险觅奇、放眼全球一睹大好河山的“闺中至爱”。还未完全脱俗的风光摄影家一定看到了这一价值点和亮点,所以形成专题意义的思考也是摄影家主动为之和选择的。

从我们能看到的多数风光摄影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成就于专题摄影的拍摄,是专题意义的拍摄成就了他们拥有的“风光”时代。

2.长久的关注,能形成结构意义的表达

风光摄影家在完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去思考表达方式和结构。一是对于一个有思考的摄影家来说,整体全面多层面地反映和展现拍摄对象是摄影的追求和责任,摄影家会自觉去探寻、研究拍摄对象的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影像,寻找更符合自己意图的画面,并思考其表达时的结构关系;二是量的积累必然引发具有结构意义的表达思考和传播意义的结构性讲究。文学表达的结构讲究、逻辑分类分层的表达、深入认识的递进、科普探秘的揭示等编辑思路油然而生,会把影像的拍摄逐步引向一种“讲究结构”表达的审美考虑,并形成一种孜孜不倦向深掘进和向高推崇的审美追求。如是,一个摄影家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就拍一个城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物种,也就不稀奇了;三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从技术层面来说摄影家也会考虑到镜头的多重运用和组合表达的丰富性,去实现具有结构意义的呈现,以期望给读者更好的阅读欣赏,最大限度展示更多真切客观的影像信息。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更讲究速度和方便,具有结构表达的信息更具简洁性和理解时的完整性,视觉阅读的便捷直接、表达结构的讲究成为明智的摄影家专题呈现无可争议的首选。所以说结构的表达既是摄影家的选择,也是读者和市场的选择;四是用有结构的专题来表达摄影家的观看,用系列片断的类蒙太奇组合来表达摄影家臆想的传播效果,是摄影家对拍摄对象的综合观察和产生认识的多样化、多层面化同时又化繁为简的表达考虑和选择,进一步强化了摄影家的文化思考和表达;五是用有结构的专题来表达摄影家的观看,其实是搬用了人类习惯的文字阅读方式,迎合了人们的阅读传统,这也许是一种考虑传播时的策略妥协,因为多数摄影家本身最期望的是精美的作品展览。但它远比展览传播时间更持久、范围更宽,也更便于阅读和收藏。

3.长久的关注,能形成自然历史的影像

风光摄影拍摄的对象,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并且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这一拍摄主体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和记录自然地理地貌的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学上的意义。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或物非人也非是极有可能的。一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影像观看积累,为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自然地理地貌提供了直接的和趋向完整的影像资料,我们及时客观记录了自然地貌和环境变迁的细微量变过程,为认识自然、研究当下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直接的影像证据,也为后人认识自然地貌和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影像史料;二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影像观看积累,也引导人们注重环境保护和珍惜自然生态,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直接教材。特别是积累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影像对比,会更有力地唤醒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普遍关注和呵护;三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影像观看积累,实现了一个风光摄影家更大的社会存在价值的重要标注。摄影家的拍摄行为,就是人类的活动,记录人类活动本身和记录人类活动的观看是具有人文学科的重要意义的。特别是一些过去人类足迹未曾企及的区域和人类未曾关注的自然地理地貌领域,这种影像的专题意义更是不可轻视。早期的科学家和探险家只能用画和文字记录他们游历过程的所见和描绘他们的发现,但当下的摄影家可轻而易举地记录下自己的观看和发现。今天我们研究过去人类活动的痕迹主要就是在历史遗迹和史书的文字中搜寻,明天我们的子孙们或许更乐于在我们拍下的画册和影像档案中寻踪。

4.长久的关注,能形成个人风格的路径

风格,是一种味道,是一种习惯的自然产物,是一种由里向外的品质表露,刻意难为之,随意才彰显。

风光摄影家对一类题材的长久关注和坚守,重复往返的拍摄,经验的路径,表达的习惯,技术层面的偏好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他摄影风格的一部分。一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为完成系列影像拍摄所选择的题材、器材、画幅、光影调子以及构图习惯,都饱含着摄影家的个人艺术追求和审美品味。选题和形式感是摄影家风格特点的重要方面,关注什么?怎么表达?如何呈现?无不包含着他的个人因素。比如拿什么机就可能决定了他选择的“画幅”或“影像品质”;二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为完成系列影像拍摄养成的描述、呈现和表达的运用和掌控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经验,这种浸润在作品中形成个人影像语言的特质和特点的习惯会形成风格韵味,更多地让人感到是一种类似“文气”的东西,是作者“本人”的性格折射,是风格中最有魅力的;三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为完成系列影像拍摄并企望社会价值体现而贯穿其中的观念取向、表达欲望和文化价值判断都会融入其间,流露出摄影家个性化的文化思考和观念呈现,这种极具教化的东西最富感染力。读过您的书或许就有可能成为您的追随者;四是长久的关注,为完成系列影像拍摄让偶然获得变成必然获取,把摄影家的比较稳定的审美趋好和文化认知偏好融入贯穿其中,彰显出摄影家独特的个性化艺术魅力。这是让摄影者由偶然获奖的影友成长为有“文化著作呈现”和“艺术观念主张”的摄影家转变的重要阶梯;五是长久的关注,给摄影家超越他人否定自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复杂的,不断地否定过往的认识,修正自己的判断是人类认识成长的重要过程和现象。这种过程过滤了“走马观花”和“浮光掠影”可能带来的过失和浮浅,使摄影家的学术态度更严肃、艺术思维更成熟,使寻求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的突破成为可能。

5.长久的关注,能形成人文精神的呈现

前苏联摄影家阿纳托里·加兰宁说:“我力求要拍下来的不仅是眼见的东西,而且还要有想象的东西。”(《国际摄影》1983年第5期)摄影家长久的关注,一定能形成人文精神的呈现,表达出他个人的思想和想象。

艺术作品的境界高远,取决于作品背后艺术家的个人因素。风光摄影家对拍摄对象的长久关注过程,就是一个摄影家自身修炼的过程。并且这种修炼的成果和品质会在其作品中有所呈现和流露。一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浸透着摄影者执着的个人精神品质,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和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文如其人,一个人的作品,特别是一件用几年十几年来完成的作品,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更多地让我们感动的是作品作者一如既往坚守关注所倾注的心血和毅力背后的东西,这是一件具有普遍影响意义的东西—精神。这种精神是形成作品的主要精气和血脉的关键因素,是凝炼感动和震撼人心扉的秘钥;二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洋溢着作者具有文化思考和审美取向判断,彰显着具有学术思考的智慧和光芒。影像无国界,但影像的拍摄者是有国界和区域文化背景的,他的文化思考和审美趣味就体现和弘扬了他所接受的教育与骨子里浸润着的人文精神,流露出所属族群的历史文化熏染和认知,体现着个人的文化立场和观点;三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流露出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主张。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好恶决定褒贬,这看似有意无意的表达,却是真切而准确地表达出摄影家的思想观念和举张。特别是具有文人气质类的摄影家“借景言情”、“拿物比兴”更是拿手;四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承载着作者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与人文历史背景的环境包浆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印痕,这种“包浆”和“印痕”本身就是文化的因素和文化的结果,蕴含着所处时代丰富的文化信息;五是长久的关注和坚守,所形成的系列影像一定彰显出风光摄影家强烈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使影像的拍摄更融入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之中,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让“人”认识“人”,让“人”认识“自然”,随后引导到—让“人”认识“人与自然”的绝妙教化中。

摄影家是含蓄的学者,摄影家是委婉的说客,摄影家是以审美的旗帜和理由传播“人与自然关系教义”的志愿者。

日本摄影家白川议员说过:“我要把对地球的新发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看了受感动。”(《国际摄影》1983年第3期)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和责任,风光摄影家们的长久关注和坚守变得自然和平常。

风光摄影家对自然的长久关注和坚守,应该值得我们的敬重!

阅读书目:

1.《观念与形式—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段炼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摄影审美心理学》(王振民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版)

3.《世纪摄影论坛精粹—全国第六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风光摄影家摄影
风光新580
风光如画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风光ix5:当轿跑邂逅SUV
各国首都风光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