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寄养对寄养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

2013-04-29王丽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3年8期

王丽

摘 要 家庭寄养模式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一种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福利院寄养方式而言,家庭寄养有很多的优势,能够给儿童相对全面的照顾,给孩子一个相对稳固的家庭,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然而,家庭寄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了困扰,孩子们在家庭中会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状,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给予适当引导,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本文以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在栖霞区的儿童为例,初步探讨下家庭寄养对这群孩子精神健康的影响,并试图探索一套可行的社工介入模式。

关键词 家庭寄养 寄养儿童 精神健康 社工介入

家庭寄养这种模式对于寄养儿童产生的影响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从开始推行家庭寄养模式就有学者关注到家庭寄养会给这些孩子带去什么,在参考前人研究著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家庭寄养对寄养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产生良好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未这些孩子带去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对寄养儿童精神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给孩子一个家的温暖。将福利院的机构照顾改为家庭照顾,是一种分散式的家庭照料,在家庭中有专门的人员照顾孩子,这对于他们生理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残疾的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照顾,给他们树立的一种信念就是——家的感觉是温暖的,他们不再是孤儿,也是和大家一样有爸爸妈妈的。在家庭中照顾这些孩子,能在不同程度上顾忌到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这种照顾模式能培养他们对家庭的亲密感和归属感,是有利于他们精神健康的发展。

其次,能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社会人,能了解社会中的人与事的发展过程,在家庭中学会与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相处,培养与人交流沟通的技能。福利院的老师将他们送入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给予他们的是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成长环境,一样可以通过好好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给予他们的信念是对未来的梦想。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共存的环境下,避免主观出现与社会脱轨的情况,让他们进行正常的社会化进程。

最后,在家庭寄养过程中,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时的回访,将这群孩子召集在一起学习,比如利用暑假为这些孩子做趣味活动,帮助他们补习功课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为这群孩子树立一种思想——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都是福利院的好孩子,他们是一家人,福利院的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着他们。同时也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能互相帮助,学会与同伴分享经验,学会感恩。

二、对寄养儿童精神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

正如有关学者的研究,家庭寄养模式是一种新模式的创新,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寄养的压力,能对孩子们带来好处,同时它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根据在栖霞区了解到的情况,发现这里的寄养家庭存在着一些问题。寄养家庭主要是农户家庭,寄养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于孩子的照料方式比较粗糙,比如说孩子的穿着、卫生等,还有基本学习的辅导,根据两位上一年级的孩子的情况来说,他们在学校跟不上老师的课堂教学,回到家了以后家长对于学习的辅导比较少,有的家长也不会做题,久而久之,在家遇到的学习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自然而然这群孩子会觉得更加自卑。

其次,家长对于上学孩子的心理关注得过少。在与这些孩子交流后发现,他们上学的时候在学校交不到朋友,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们玩,有时候甚至排挤他们,倘若丢东西后就直接说是他们偷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并未及时给与心理疏导,他们知道同学们在嘲笑他们,这些委屈只能憋在心里,或者是寻找其他的方式释放,比如说一些不好的行为。对于孩子们的心理辅导与调试,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给寄养家长培训,鼓励家长多关注孩子心理方面的烦恼,与孩子多交流学校所发生的事情等等。当他们心理积压了很多消极情绪后,慢慢发展为自卑、多疑、对周围人不信任,严重的还会出现性格扭曲,这都是不利于这些孩子精神健康的发展。

最后,对于孩子们生活的家庭,很多习惯包括风格都是跟着家长学的,孩子们在农户家庭成长,大多数照顾者是文化素质比较低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也有可能被孩子们学到了。在栖霞与孩子们开展活动时发现,这群孩子比较喜欢攀比,会硬性要求工作者给他们什么;同时也发现他们中有几位同学的行为出现偏差,这主要是源于家庭的管教。工作者向我们介绍过,对于福利院的孩子,家长的态度一般是比较溺爱的,只要孩子不犯很严重的错误,一般都是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对于他们行为的约束是比较少的,久而久之,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对他们性格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家庭寄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精神健康也逐渐成为热议话题,本文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探讨家庭寄养对寄养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对家庭寄养现状的了解是基于实习过程中所查阅的资料以及自身参与过程中的观察,初步谈论了家庭寄养对寄养儿童精神健康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目前正在实习过程中,对于这个课题还会继续深入的探讨下去,希望能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对于精神健康的消极影响能采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来解决这些瓶颈,真正帮助这群孩子。

参考文献:

[1]杨风梅,阳熙.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对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对湖南C市社会福利院弃婴养育的调查分析[J].青年探索,2007,(2).

[2]吴鲁平,韩小雷,高鑫.家庭寄养:动机和绩效—对“北京模式”的深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龚佩花.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化养育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6).

[4]牛海涛.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研究—基于对农村家庭寄养状况的问卷调查[D].浙江财经学院,2009(12).

[5]郭晓丽.孤残儿童坤坤的心理问题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11(6).

[6]李铮.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4).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