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内涵发展

2013-04-29褚如辉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协同科技工作

褚如辉

摘要:“2011计划”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这一计划强调的协同创新理念已经对高校原有科技工作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深刻认识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如何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各项重点工作,如何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已经成为高校科技工作内涵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决定了今后高校科技工作的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技工作内涵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育部、财政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是党和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实施“2011计划”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全国高校都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升与发展科技工作的质量和内涵,才能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实现重点跨越,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校科技工作新路子。

一、深刻认识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

协同创新的主要意思是 “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特别是通过“2011计划”上升国家战略的协同创新,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于国家、高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综观新中国科技事业60多年的巨大成就,科技总体实力有了长足进步,极大地增强了综合国力,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比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等,这些弊端已经严重阻滞了我国科技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希望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打造成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只有建立这样的社会系统,充分动员、协调一切创新资源,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

第二,协同创新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学术积累和发展前景、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院校,其中一些院校和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庞大的创新队伍和丰富的创新资源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等,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这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只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才能促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能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加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

第三,协同创新是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内涵发展的不二选择。目前,高校科技工作正处于总量夸张迅速,质量扩张相对滞后的状况,只有加强内部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学科交叉,组建大团队、大平台,培育新的增长点;只有加强与政府的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对接国家、区域重大需求,解决重大问题,作出重大贡献;只有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創新才能更好推进产业化,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只有加强国际协同创新,才能接轨世界学术前沿,进一步提升研究层次和水平。

二、有力推进协同创新的重点工作

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是合作,前提是共赢,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科研理念、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加快学科融合交叉,推进跨学科研究,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通过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推进协同创新。要加强高校科技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尤其是要在进一步挖掘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独立研究机构的作用,使之成为高校科技工作的新增长点之一;要进一步调动院(系/所)等基层科研组织的活力与作用,既要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基层科研组织参与纵向协同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也要积极引导基层科研组织通过内部协同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的方向、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理顺学校、院(系/所)之间的纵向协同关系,明确权责,平衡利益,使这两者之间建立多向互动的良性协同网络,从而保证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第二,通过布局战略性大平台推进协同创新。要重点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增加高校基础研究人员参与国际化协同创新,全方位推进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性基础研究,解决国家发展所需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基础问题。要重点推进服务国家区域重大需求的大平台建设,面向国家、行业和区域的战略目标需求,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以重大专项项目牵引,加强国家级基地培育布局建设,建设国家产业创新平台,特别是要对接“大科学”、“大工程”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批科技创新特色平台以及设备集成共享平台。要重点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从个体性的单一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为主向团队式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与政产学研资介(资本、中介)联动转移转化并重转变,提升知识、技术转移的效率,提高科技孵化、科技创业的数量与质量,形成高层次、强辐射的服务创新体系。

第三,通过学科交叉来推进协同创新。当今的许多重大科学研究,几乎都是在跨学科领域展开,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把跨学科作为一种大学理念,渗透到大学的全部活动当中。协同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建立在跨学科的项目上,只有找到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才具备了协同的基础。只有跨学科,协同创新才具有实质的意义。要遵循科技创新活动复杂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重点实验室、国家研究基地为基础,整合各类科研资源,实现学科资源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和研究交叉。要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大力推动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交叉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一批有创新活力的交叉研究中心,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发现新亮点,实现新突破。要通过加强科学探索、工程技术研究与人文学科的融合,提升高校科研至政府和產业战略层级,扩大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影响力。

三、全面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

协同创新,任重道远。要让协同创新成为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关键是要把人才作为核心要素,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第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工作,深入认识协同创新对于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协同创新纳入到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规划之中,并通过宏观的把握和具体的指导来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争取出台一批切实有助于推动协同创新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措施,进一步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努力争取和创造更多资源,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更多的优质资源投入到协同创新中去,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

第二,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发展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协调,作为深化学校科技工作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除那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利于协同创新的观念、政策和制度,使协同创新成为全校上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第三,要营造氛围,强化保障。要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特别是要为潜心于前沿知识、关键技术、标志性成果研究的师生创造完善的保障制度,在考核、评价上给予倾斜,在生活、工作中给予关心,使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学技术工作中去。

猜你喜欢

协同科技工作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不工作,爽飞了?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