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2013-04-29李巍
李巍
摘 要: 本文拟依据企业的现状,反思和探讨企业人力资源中所遇到的系列问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入手,把握它的科学规律,逐步建立完善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教育、培训、考核为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创造条件多渠道、多途径、全面开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帮助业内人士树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教育 培训 考核体系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学习目前工作及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着眼于更长期的目标,它使员工能适应和跟进组织的变化和发展。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企业发展保持长久竞争活力的重要源泉。
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到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他们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存在一些误区,严重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也提醒我们,要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需建立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滞后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人力资源开发的简单模式,与同行共同商榷。具体应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促进专业化、高水平人力资本形成
人力资本投资分析的现代奠基人西奥多·舒尔茨说过,人力资本投资是最值得的投资,是得到投资回报最大的投资。据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经济收益,人力资源开发资金要优先投入,正如所说的“投在人脑的钱比投在机器上的钱能赚更多的钱。”因此,各级企业要转变观念,重视教育培训,根据国家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除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教育培训经费外,有条件的企业应逐步加大对职工队伍素质开发的投入力度,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提升职工素质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从人力资源的特点出发,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性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和规律,便于我们切实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要把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律,首先应明了它的特点: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性
(1)时效性。人是一种有生命周期的有限资源,劳动年龄一般来说是16-60周岁。如果不及时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损害或丧失其作用。
(2)投资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可增加人力资本固有存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投资开发的力度必将更大,选择的范围将日益扩大。
(3)能动性。自然资源在其被开发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人才资源则不同,在被开发过程中,具有能动性,是人有别于物的重要的主体特征,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是企业和个人本身永恒的主题。
(4)持续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性的特点,既是对社会亦是对个人而言,蕴藏在人的潜在意识中的知识、智慧、发明、技术等是无限的,一旦迸发出来,将会产生持续性的巨大能量。
(二)人力资源开发应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人力资源开发除了满足企业即时的需求以外,应注意加强前瞻性的研究,使人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三)人力资源开发要引入竞争发展规律,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将逐步放开服务贸易市场,国内外资本将大量涌入,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正在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国内企业也普遍采取了吸引人才的有效措施。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人力资源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人力资源开发全程化,劳动力价格与市场接轨等,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使人力资源在竞争中获得发展。
(四)企业建立健全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
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适当的人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以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和人力资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才的个体之间,既有相同的共性之处,又有必然差异。用人的关键,在于从人才的差异性出发,坚持适才适位方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是要用人之长,它是指人才主体在以成长为目标的创造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组织的密切配合,扬长避短,使个人的才能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取得创造成功。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人力资源开发應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应用为出发点,确立准确的目标培养体系为市场服务。其主要的方法有:
(一)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教育培训模式
企业的教育培训应根据市场对企业人才的需求,开展培训工作,企业培训的效益是表现在员工身上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表现在企业层面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坚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设计工作,建立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对企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员工,施以不同的培训。
(二)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开发体系
应把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必须精心设计与组织。因此,实施正确的培训,即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与开发的培训系统,使开发和培训活动能符合企业的目标,让其中的每一环节都能实现员工个人、他们所做的工作及企业本身三方面的优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整体的全方位开发的管理机制
在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在职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三个支撑点的系统培训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现有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逐步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整体全方位开发的管理系统。
(四)关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机制
员工的职业生涯及其发展,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目标实现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为员工建立以职业生涯发展管理为目的的员工教育培训档案,对员工将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个人理想向哪一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通过设计职业生涯图,引导员工知道需要做怎样的知识和经验准备,帮助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最终建立以职业生涯管理为框架,以生产经营活动需求为依据,以培训、轮岗与交流为
手机端电子商务类应用等新媒介的应用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达到372亿,网民中上网收看视频的用户比例较上年底提升了25个百分点,达到659%。[5]新媒介的发展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随着网民普及率的提高和网民个性化内容的需要,新媒介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加快。
媒介融合是當前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而且这种趋势逐渐在加速。传播技术作为媒介形态演进的重要推动力,在传统媒介与传统媒介、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新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架起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桥梁。1983年,媒介融合一词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他认为媒介融合的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互联网、手机和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2内容创作型人才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信息科学与文化艺术领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的本科专业。是新媒介环境下培养内容创作型人才的重要专业。面对复杂的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数字内容人才的培养也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这里所指的内容创作主要指的是数字内容,指将动画、视频、文字、声音等资料,运用最新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加以数字化并整合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数字内容是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产物。涉及美术学、音乐学、美学、计算机技术应用、通信网络技术、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内容创作型人才主要关注内容、媒介、受众三个要素。其中最重要就是内容的策划设计开发,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态,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水准和技术水平。而媒介和内容则是内容之外创作者需要考虑的两个问题,媒介主要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向受众提供服务。而受众是相对复习的群体,要定位产品或服务,就要了解不同人群的受众喜好等一系列因素,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认真来分析受众特征。这三个要素是开发数字内容作品必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此,内容创作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事数字内容产品设计、开发、制作、评价等活动,并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的高级复杂性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或专业知识、技能,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6]既具有艺术创作的能力与素养,更具有开发产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其它学科知识来辅助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3内容创作型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
31设计好招生环节
生源是培养内容创作型人才的最重要的基础。生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容创作型人才的质量。因此在选拔生源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要把好学生入口关,选拔符合专业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给合的专业,因此在设计招生环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可以从艺术类美术类中招收理工和文史类的学生。让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进入大学以后即要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还要弥补其在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方面的基础。
32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内容创作型人才
新媒体的行业融合度高、岗位交叉性强,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开放性。[7]
内容生产型企业的岗位的融合度极高、内容设计、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管理等之间的渗透性越来越强,高等院校相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内容创作型人才的教育体系应该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基本原则,设定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是更新专业建设的理念,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专业建设的思路、规划、师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方向的有机联系,从而确保学生的人文与科学并举的办学理念。第二是搭建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包括软硬件环境,注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包容特征。重视兼职艺术素质与技能能力的复合型内容创作型人才。第三就是要紧扣行业动态,通过企业培养人才,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应变能力与宽广的发展能力。[8]
33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学科交叉融合,要突出数字内容创作型人才的核心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极度包容性和多元化趋势。它改变了以往艺术院校的艺术办学理念,同时也改变了理工科院校的工科办学理念。不管是工科院校还是艺术院校办此类专业都面临新的挑战。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艺术与技技并重,多学科知识相互协调的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涉及的内涵丰富,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设几个方向。每一个方向确定几个核心能力。有些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不管是任何一个方向的学生都应用掌握。如基本的平面设计能力、摄影能力、网站设计开发能力、简单DV片段制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更进一步发展较为深层次的其它专业方向能力。
34基于真实项目设计实践课程,体现教研统一
内容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校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是很难培养出来的。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针对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性质与数字内容产业的特点,试着提出一种基于真实项目进行实践类课程设计的思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校内教学和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职业素养与参加实际项目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媒介环境用人单位的高级复杂型人才。体现教学和项目开发结合的学校理念。
基于真实项目设计实践类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学期的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每个学期有两周的教学时间,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来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指导教师最好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具体任务,指导老师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集中企业实训环节,来完成从学生到内容创作型人才的过渡,这个环节需要在企业完成,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主管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要按实训企业的管理理念,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按这样一种标准来要求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外,还重点应该关注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语言交流协调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真正形成综合性的内容创作型人才。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集中实践环节和企业实训实践课程的训练,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总之,新媒介的融合性必然要求内容创作型人才不同于以往传统艺术培养的老路,也区别于传统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路。需要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指导原则之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能力完美结合的多种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复杂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4.
[2]胡正荣,段鹏,张磊著.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79.
[3]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8.
[4][5]互联网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6]朱晓妹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科技管理研究[J],2013(1):153~157.
[7]严三九等.上海市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8(6):163~169.
[8]廖祥忠等.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3.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移动通信企业的3G内容创作型人才培养的应用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