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习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013-04-29杨玉玲
杨玉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人类对大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当今科学家发明的许多东西,无一不是史无前例凭空想象的结果。没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电视电话,没有“嫦娥奔月”的想象,就没有人造卫星上天。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看图想象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即在指導学生看懂图意后,让学生想象画面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周围所处的环境,以静制动,进行合理想象,以此丰富画面的内容,补充画面的情节。
1.想象人物的动作,让图中人物“动”起来
图画中的人物是不动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一个动作,图中的这些姿势是再现人物动作连续性的最好依据。我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表象,紧扣画面上人物的姿势,设身处地地推测人物的行动,让人物活起来。如教学《雪地里》这幅图,图中画了小明与小华两位小朋友打雪仗的情景。图上只有小明一个甩手动作,如何让小明“动”起来呢?我问:“小明在干什么?他是怎样‘打的?”在学生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动作了,而是同学打雪仗时的活动场面,人物是运动着的。
2.想象人物的心里,让图中人物“活起来”
任何一位画家创作的作品,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中心,然而,画面本身是无法把人物内心活动直接反映出来的,可人们都能从图中体会出画家所表达的思想。这就要结合图中人物的样子、神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活”起来。如,教学《送伞》这幅图,图上画了快下雨,小强手里拿着一把伞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口,老师正在里面批改作业。此时此刻,小强心里是百感交集的。为了让小强“活”起来,我提问:“小强站在办公室门口看见了什么?他会怎么想呢?”如今的小强给大家的印象再也不是一个平面人物形象了,而是一个爱戴老师、关心老师的思想、有感情的人。
3.想象人物的语言,让图中人物“说”起来
在图中,无论画面人物的感情色彩多么强烈,他(她)都是一个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说话的“无声”者。而声音语言是能体现人物性格、丰富画面内容的手段。这需要学生从积累的丰富表象中进行再造想象,把图中的无声者变为有声的可感受、可接触的人,让人物开口“说”。如教学《献给老师的礼物》这幅图,图上画了小红手里拿着一幅画着小白鸽的图画,对面的小林用手指着小红的画。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话镜头,应指导学生想象他俩会说些什么。我提问:“小红展开自己的小白鸽,在和谁说话?她可能会说些什么?小林会怎么回答?”这些言语都是小朋友平时的生活语言,亲切、朴实,把它们运用到说话中,妙趣横生,更富有感染力,人物形象有声有色。
4.想象开头,让事情向前扩展
一般来说,一幅图画显示的是一个关键情节,有其独立性,也有一定的跳跃性。在画面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往往没有表现出来,只有故事中的一个情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这幅图出发,引导想象开头,让事情向前发展。如教学《尊师爱生》这幅图,图上画了下雨天,老师在马路上为小红披雨衣,至于小红怎样会在下雨天没带雨具冒雨回家的,图上并没有反映出来。为此,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象,思索这种事情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推想出故事开头。我提问:小红为什么没带伞?她怎么冒雨回家呢?可见,通过想象事情的开头,扩展内容浑然一体,对叙述画面内容也有一个交代。
5.想象细节,让事情变得鲜活
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是鲜明的、生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所要反映的主旨,抓住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排列、重组,独立构思,创造出某种别出心裁的新形象。这些新形象点缀于学生看图说话中,让事情发展过程尤为鲜活。如教学《学游泳》这幅图,图中反映教师教游泳只有一个“托”的动作,表现学生学游泳只是两手向前伸,后脚伸直。难道在学游泳的过程中,只有这个动作吗?这就需要老师启发学生具体想象是怎么教的?我提问:“老师是怎样教小丽的,请用上一些动作的词说一说?”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游泳的知识说说老师会向学生讲些什么?小丽听了,是不是试了一遍就成动了,她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老师又会怎样教?后来练得怎样?加上补充的细节后,情节起伏,思想更饱满。
6.想象结尾,让事情向后延伸
往往一个好的结尾能耐人寻味,引发人们无限的思索,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小鸭得救了》这幅图,图上画了小鸭子掉进坑中。小猴拿着一根细细的竹竿,小熊手里提着小水桶,大象把鼻子伸向坑中。从图上看,并没有反映小鸭子怎么被救出来的?而这正是故事的结尾。如何指引学生让故事向后延伸呢?我提问:“小猴子是怎样救小鸭子的?(他把竿伸进坑里,用竹竿把小鸭拉上来。)小鸭子一下子被拉上来了吗?为什么?(竹竿那么细那么滑小鸭子抓不住)小熊是怎么救小鸭子的?(他把满满的一桶水倒进坑里,让小鸭子浮上来。)小熊一下子能把小鸭子救上来吗?为什么?(小熊往坑里倒几桶水,可坑太深,小鸭子怎么也浮不上来。)大象会怎么救?(他把长长的鼻子伸进坑里。大象的鼻子真长啊,一直伸到坑底。一下就把小鸭卷上来了。)刚才同学们说的小猴、小熊、大象救小鸭子的办法那种最好,最合情合理?为什么?”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在习作教学中,我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