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自主读书实践的构建

2013-04-29孙卫东

考试周刊 2013年82期
关键词:读书文本课文

孙卫东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既不是个人独立的阅读行为,又不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文本文章,或讲解阅读知识与方法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建立信息通道,进行信息沟通,产生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在这三者中,学生的自主实践、读书探究是阅读的中心。对于构建新的自主读书实践过程,我试举如下实践课例。

—、让文本“开口说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重头戏。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扎实地开展,让学生自读探究。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以读为手段在文中“踩几个来回”。

这样,文本才会“开口”说话,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也是动用多种器官,使文字符号“言语化”、信息化的加工过程。

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针对一些学生不能体悟文章情感基调的现象,我引导:“同学们,课文开头只说‘宋庆龄上海的故居有两棵树,而不直接说‘两棵樟树,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又读课文,终于体会到课文描写樟树的高贵,是借此表现宋庆龄的品质。学生再读课文时,自然更具感染力,直至豁然明白以树比人的文章主旨,其效果不言而喻。

再如蘇教版第十册的《望月》是赵丽宏先生文质兼美的小品文。我先让学生试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把握“夜深人静”的基调,再反复练读直至达到“文通字/顷”。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读一读,交流喜欢的原因,释放初步的情感体验,再现画面,体会意境。最后,让学生配上悠远的乐曲,图文结合从容地赏读,在赏读中进一步受到心灵的洗礼和美的熏陶,形成语感,似乎那空灵的月光也投射在孩子那稚嫩的心田上。这些都是学生在潜读的基础上,让文本“开口说话”,而领会的内容。

再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应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开始我精心导入:1.听刮北风的录音。让学生联想说说听到什么?有什么感觉?2.喜欢小鱼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初读课文学生弄清内容后,我再让他们带着两个问题朗读全文:1.你想读哪一个自然段?2.你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太明白?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观察实物,看挂图投影,演示表演等,有所侧重地理解。我问:“北风开始为什么‘得意?后来又为什么‘非常得意?它得意时的口气与动作和我们平常‘得意时的表现一样吗?”学生边读边在脑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我还引导学生把读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小鱼不怕冷?”……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自读,或齐读,或默读,或分组读,或引读。通过“得意”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通过“非常得意”感悟强暴者的过度自信和对强暴者的嘲弄;通过“捉迷藏”感悟弱小战胜强暴后的快活和对它的赞扬。这样两课时不到,学生“潜”入字里行间,就让“文本说话”,领会了课文丰满的整体图像。

二、用心灵倾听,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口诵心想。

倾听需要一种定力,心浮气躁不行。不仅要听清同学的话语,更要听清自己的话语。只有既会读,又会听——倾听自己读出的话,就像倾听知心朋友的娓娓诉说,才能从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作出积极的心灵反应。如果只是傻读,那么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效果自然不佳。必须静下心,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朗朗上口。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教学《西门豹》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支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问题提得巧,而这个“包袱”抖落的分寸更是恰到好处。几个问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用心地倾听,使学生不再是冷漠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激起了学生对话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这样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索、感觉、体会的空间,创造了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充分感知,自主倾听”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其次,开展积极的对话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倾听,听自己、听同伴、听文本的。师生和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能够再现文本内容。我教学苏教版十二册《真情的回报》一课时,设计了一张投影片:a.“……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应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b.“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你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好的送报人。”c.“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提问:“1.我们读这三处课文,哪一处最打动自己,你能表演一下打动同学们吗?2.如果任选一处提问题,你最想提哪一个?你还有什么补充吗?3.哪句让你觉得惊心动魄?从中你学会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亲眼看见特殊品格的人物展示的心路历程,似乎人物的形象随苦难而增大,随人物一起增长,看见人物的情感是那么伟大崇高,自己也感到情感的伟大崇高。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倾听”使阅读过程的空间向对话三方中师生的情感内核拓展。

三、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

文本是作者生活和生命活动的结晶,阅读文本时,读者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都要向文本的聚光点奔涌,与其意义发生碰撞,读者将在碰撞与沟通的过程中升华精神。

以教学众所熟诵的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两个动态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两幅静态画面,诗意明如白话,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诵读代替讲解,学生对天空明丽清新情态的理解,无需教师繁琐的注解翻译。诗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这是生活经历的碰撞,是见闻的沟通。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想象“黄、翠、白、青”丰富的颜色对比,从“两十、一行”这些数字理解诗文简约清新的意境,领会杜甫的内心世界。最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诗人写春天可用的素材很多,为什么第一行写鸟,第二行还写鸟呢?”“为什么是写千秋雪呢,为什么是万里船呢?”学生再读诗歌发表感受。回答说写黄莺是突出叫声,写白鹭是突出自由自在地飞固然很正确,说诗人是看见什么写什么,信手拈来也应该予以肯定;说写千秋雪在远处,写万里船是在近处是有合理性的,说看窗外的雪想起岁月流逝,看门外的船想起生活漂泊也应该予以赞许。诗人通过这四个并列横向性艺术剪影,创造了一个有动有静、从天上到地下的富有多层次性和立体感的审美空间。这是观感的碰撞与沟通,学生在与师生、文本的对话中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

构建新的自主读书实践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既有梯度,又是互相融合的,不能简单地将一个过程割裂开来。总之,新课改下,新阅读教学理念已经日益显著,课堂阅读过程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读书活动己在我县轰轰烈烈地展开,学生将在此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开阔视野,读书成风。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对此作出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来关注,把握契机,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并把学习语文与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读书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