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现状分析与研究
2013-04-29张祖军
张祖军
一
任教初中多年,我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升入初中后就大不一样了。家长觉得纳闷: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那么出色,到了初中竟然很快就落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学数学老师常埋怨:小学数学内容少,学生练习常常机械重复,到了初中需要很长的磨合期。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学确实需要加强衔接。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实现平稳过渡?这一问题值得数学教师认真探究。
现在,学校常利用教研会数学教师集中分析、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加以归纳,认为衔接不好有以下原因。
1.从教学内容方面分析:进入中学,教学内容猛增,学习难度加大,部分学生渐渐掉队。从新课标可看出:初中课程比小学课程内容多,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比较通俗易懂,难度不大,且大多研究的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初中数学教材较多研究的是变量,不但注意定量计算,而且注重定性研究,与小学相比教材难度较大。如果在小学中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操作不够,升入初中就必然产生学习内容上的裂缝,一些学生将难以平稳过渡。
2.从教学教法上分析:中小学教师各自从教,缺乏交流,学生难以适应。长期以来,中小学因各自为政,关注和研究的都是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了解。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容量小,速度慢,对学生逐个过关,因而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再加上教师常常采用新异、刺激和有趣的事物,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啟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不强,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中学教师多半注重抽象逻辑思维,教学风格相对简略。初中教师一般授课较快,思维跨度大,习题类型多,且比较灵活。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学生,将无所适从,困难可想而知。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缺少沟通与交流,这一现状导致小学和中学在教学方式衔接上出现脱节,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从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上分析:小学教师为了让从小依赖父母的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管理细致、周到,“扶”得多。进入中学后,教师采取的是半开放的管理方式,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搞好预习、笔记及复习,自己归纳小结,独立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使学生自律自强。自觉性不够强的学生很难在各方面约束好自己,问题越积越多,久而久之,造成一批学生成绩滑坡,有的完全失去了学习信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二
面对如此现状,中小学教师应及时研究应对措施,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关键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小学数学内容,设法与相关的中学学习内容建立联系,适时渗透,让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生成。针对以上导致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不好的因素,实现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是直观而简单的,初中数学内容比小学数学内容抽象和复杂得多。小学数学是基础,有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特例;初中数学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的拓展与延伸,而绝大部分内容是全新的。我们应认真研究中小学教材内容,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如小学高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采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尽力避免使学生产生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定势。有的小学教师、学生对教材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很不理解,总觉得还是依据四则运算的关系解方程便于教和学。为实现小学与初中的平稳过渡,使学生感知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教师可先安排一些口算练习,让学生逐步熟悉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思路。其次,教学解方程时,可先通过复习,让学生再现、复述等式基问题,消除不理解,在交流、探讨、行动中缩小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差距。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大飞跃,也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积极采取过渡措施,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沟通,教师可以了解彼此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下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的教学,善于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引导学生说出依据,引导学生逻辑地思考问题,理顺思路。结合知识教学,采取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如: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增强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养成积极思考、遇事说理的习惯等,适应初中教学的要求。这样长期坚持,潜移默化,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能自己解决的就尽量放手,这些能力方面的渗透与训练,从某个角度来讲比知识的渗透更重要。如小学阶段,对于属于动手实践范畴的动手操作,无论在计算教学中,还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都很重视。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材上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果不用,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即使教材上没有,也千方百计设法运用。一些动手操作存在误区,有顾此失彼的现象,有时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小学教材中动手实践内容的教学,应因材施教,一般先让学生独立思维,再分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操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强。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因此,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多提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多采取变式、一题多解等形式,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能灵活解题,逐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3.长远设计管理方式。学生发展具有连续性,一个小学生不可能在升入初中的那一天,突然完全失去小学生的特点。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发展和教育的连续性,通过教育教学使得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中学阶段的特点不断增强,做好管理与教学的衔接。相邻两段共同关照,做好过渡工作。小学教师要尽快改变“扶得过多,管得过细”的管理方式,重视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放手让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促使他们由教师包办向学生自律过渡和转化,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应不断加强衔接,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尽量挖掘中小学数学知识及管理上的衔接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