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外交或被公共外交

2013-04-29倪玮

大学生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使馆外交

倪玮

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说,公共外交就是表达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中国故事,不必特地去“整容”,只要洗干净脸就可以了。

这几年,“公共外交”逐渐变成一个热词,相关课程也悄然走进了高校课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钟新教授专门研究公共外交,从2009年开始,她给研究生开设《公共外交》课,介绍该领域前沿话题,很受学生欢迎。

“新型公共外交,不一定要政府之间官方往来,可以是国际行为主体(international actor)之间进行沟通,达到跨国界的理解。”别以为我们的课程是枯燥无味的概念解释。通过实地实践、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我对公共外交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每个人都是国家发言人

对公共外交的研究热度,和新媒体的发展一脉相承。过去我们常认为,外交离自己很远,个人只是“庶民”,怎么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外交呢?现在不一样了。网络无国界,在网络上的言论轻而易举地漂洋过海,达到另一个终端,得到不一样的解读,有时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推手和利益集团的操控。比如,2012年9月掀起了全世界的反美浪潮,起因是一个美国人上传了一部讽刺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到视频网站。完全的个人行为,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骚乱。你还能说个人和外交没关系吗?

在《公共外交》的课堂上,我们曾经七嘴八舌地谈自己对公共外交的理解。虽然观点各异,有一点大家都很赞同,那就是中国大学生的接触面广、新媒体使用度高,相较于其他群体,在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上的影响力格外大。

同学赵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感受。

2009年,赵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代表团的代表,参加当年的哈佛模拟联合国大会。她参加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历史分会场讨论,主题是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时间设定在战争发生后不久。大家需要根据主题,讨论停火的条件和必要性。学生们抽签代表不同的国家,然后自由组成阵营来讨论、辩论。

赵抽到的国家是黎巴嫩。她犹豫不定要加入哪一个阵营来讨论,当她走过美国阵营时不自觉地张望,没想到美国和以色列的代表对她说:“Oh,Lebanon,we dont like you。(黎巴嫩,我们不喜欢你。)” 赵识趣地走开了,和阿拉伯的一些国家组成了阵营。

这份轻视,让赵憋着一肚子气,她翻阅了大量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件事情上,美国需要听听其他声音!”在讨论会上,她从难民的角度,说明停火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非常详尽地描述了巴以战争发生后,巴勒斯坦难民逃到黎巴嫩的边境,住在帐篷里,不时被流弹所伤,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难民营里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绝望。赵积极地争取了几次发言,关注黎巴嫩的人多了起来,其他人的发言也开始关注难民问题。后来,赵发言后收到了很多小纸条,有的是邀请她一起自由讨论,有的是希望会议结束后一起聊聊,还有的是赞美她的高跟鞋……最后,代表们起草和签字了一个决议案。赵没有想到,美国代表友好主动地找到她,微笑地问,黎巴嫩是否愿意成为他们草案的签字国之一。

“在跨国界的人际交往中,会影响到国家形象的因素特别多,往往大家不将你看成个人,而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正是这次体验,让赵深刻地意识到,个人对于公共外交的巨大影响力。“至少我的努力让他们有了想要了解和倾听的欲望。”此后,赵在美国担任口译职员的一年时间里,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她会积极地向感兴趣的老外介绍中国。

留学生出国,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中国留学生人数居全世界首位,足迹遍布各大洲。“如果这些同学都能在日常交往中,呈现出真实的国家形象,那么外国人对中国的无知状况会不会好一些?”

当然,并不是说因为公共外交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在微博或者其他跨文化交往中,我们就得“隐藏”自己,故意表现出一派和气。“不用藏着。”钟新老师点评,“但至少该入乡随俗,懂游戏规则。”

没有意识到的巨大影响力

2012年12月,中央电视台双语主持人杨锐来到课堂与我们交流。杨锐的微博粉丝有137万,他却说不太想玩微博了,因为受挫。

原来,2012年5月,杨锐曾在其加V账号上发了一条微博,表达了他对当时北京市公安局发起的清理“三非”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和非法工作)行动的支持。他在微博上说,公安部要清扫洋垃圾:抓洋流氓,保护无知少女,五道口和三里屯是重灾区;斩首洋蛇头,美欧失业者来中国圈钱,贩卖人口,妖言惑众鼓励移民;识别洋间谍,找个中国女人同居,职业是搜集情报,以游客为名义测绘地图,完善GPS;赶走洋泼妇,关闭半岛电视台驻京办。杨锐的这条微博视角单一,打击面广,容易让敏感的在华外国人误读,尤其是那些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国人,于是很快引发巨大争议。

杨锐叫苦不迭:“我没有意识到微博的巨大影响力。我的微博其实没有恶意,只是给人提供了误读的可能。”比如,杨锐所说的“泼妇”一词该被翻译成“shrew”,但有些人翻译成“bitch”(贱人),从而引发很多外国人的反感。“有人跟我说,你这一条微博,就毁了几年的外交努力。”杨锐随后发了道歉声明:“这篇微博是我看过网上视频(指当时一英国醉酒男子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猥亵中国女孩的视频)后的情绪的反应,我使用了一个不成功的例子,在我看来,最近被逐离境的这个群体对中国和中国人充满敌意。这条微博表达的只是当时的反应,仅此而已。”然而误读和影响已然成形。

在国际化的时代下,讨论涉外议题时,尤其要考虑到一些跨文化的因素,言论尽量做到公正、客观,尽量不造成误读。比如,外国人特别尊重自己的隐私,不喜欢不太熟的朋友打探家庭情况、收入,同时讲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对种族歧视基本上持零容忍(zero tolerance)态度。类似的禁区还有不少。在评论涉外话题时,首先要理解我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禁区,其次语言要避免冲动,最后要尽量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再做评论。

精心的随意

仔细想来,我也被公关外交过呢!

北京美国中心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分支,负责大使馆的文化、教育内容传播,常举办演讲、电影之夜、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2012年11月7日,是美国大选开票日的当天,这里邀请感兴趣的中国人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美国政治。我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一次公共外交的实践。

当天,我一踏入会场,就看到很多介绍选举的小册子、美国国旗、选举徽章等精美纪念品,放在桌上供自取。正在直播的ABC大选现场投影在大屏幕上,不少人边看边讨论。餐桌上放着茶点、水果杯和饮料。

选举直播非常漫长。作为一个完全不懂美国政治选举体制的菜鸟,我特别担心看不懂视频。好在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开辟了一小块区域,给我们介绍美国的选举制度。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文化事务官员孔世杰(Jesse S. Curtis)告诉我们,专门请人解释选举制度就是为了让感兴趣的中国观众更好了解美国的选举文化,这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当然,必不可少的茶点和饮料也是给活动加分的亮点。当天,美国大使馆在万豪酒店内还举行了另一场活动,专门做了一个模拟投票点,让大家体验投票。

传统外交注重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严肃外交,新公共外交更强调与外国公民建构良好的关系。所以很多使馆非常注重在中国进行公共外交,还颇会入乡随俗。“美国驻华大使馆”、“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日本国驻华大使馆”、“韩国驻华大使馆”这些新浪认证过的官方微博,粉丝很多,互动不少,还常举办各种线下活动。

钟新老师曾被邀请在10月31日(韩国国庆日)参加三里屯的韩国大使馆举办的线下活动。同去的学生陈晨说:“现场参与后,我对韩国的好感度大大提升。”

他们本以为进大使馆会严格检查邀请函和身份证,不料,上千人的大活动竟然是敞开大门的。使馆工作人员郑女士解释,这是为了让客人们没有拘束感。大门内,公使、穿着韩服的公使夫人与来宾一一握手,表示感谢。使馆的院子里,洁白的餐桌上摆着丰盛的自助餐,有很多我们熟悉的韩国美食,柚子茶、韩式烤肉、米酒、炒年糕等。郑女士说,希望客人吃饱、吃好,绝不饿着肚子回去。现场还不断更新微博,直播国庆招待会。

官邸院子的一角有巨幅的韩国旅游局广告。两小时的国庆日招待会没有任何演讲。“虽然没有官方演讲,但推广旅游、美食等信息在静静地传递着信息。”钟新评价,“他们的公共外交做得很成熟,传达出的信息也很正面。” 后来,钟新一行人见到了韩国驻华大使,大使跟大家打招呼,满足所有人的拍照要求,不停地说谢谢大家来,还一起用骑马舞的造型拍照。活动结束后,钟新评价:“这是一种非常精心的随意。公共外交的效果非常棒。”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大使馆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Myths and legends-South Asia(Thailand)
Writing skills practice: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Writing skills praclice:A postcard from Sco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