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说与儒家文艺思想的共同点

2013-04-29李丽

青年文学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柏拉图儒家政治

摘 要:文艺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不同时间,地域,中国儒家的文艺思想重视道德教化和服务政治的社会功用,与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说有很大的共同点。

关键词:儒家;柏拉图;道德教化;政治

作者简介:李丽,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81年6月生,任职于陕西蒲城县兴镇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1

在中西方世界中,虽然时间、地域有所不同,但是在文章的内容题材上却有极大的相同处,这些相同处也表现在出现了思想较为相似的理论。在柏拉图与儒家之间,关于文艺的社会功能上就有其共通之处。无论在政治作用还是道德修养方面都有其共同点。

首先,在文艺的道德教育上,尤其在阐述音乐对人的巨大教育感染作用方面颇为相似。

中西文论都强调文艺对人的道德修养的作用。《论语·泰伯》篇记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理”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式》)“兴于诗”,就是说,修身必先学诗;“立于礼”从道德修养过程来说是比“兴于诗”更要深入的阶段。然而,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到这里并没有完,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性情,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成于乐”,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完成于学乐。他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去做悖理违义的事情。这些都体现了孔子重视诗教与乐教的重要作用。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如同玉需要被加工琢磨一样,人只有经过文艺的教化,改造,人性才能变得美而善,荀子强调文艺对人性修养的作用。荀子强调人为,希望通过礼的约束来使得人们向善,而乐同样具有引导人们向善的功能,比如荀子曾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在他的《乐论》中还深刻论述了音乐的巨大感染教化作用。他指出:“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能移风易俗固主张用音乐感化人心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他说音乐是人的感情之自然流露,所以具有特殊的能陶冶人心灵的作用。

同样,在西方柏拉图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他看来音乐的教育要比其他的教育重要得多。柏拉图的《国家篇》中提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之也就因而美化。”他还认为“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他们会吸收美的东西“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成了高尚优美。”“到了理智发达之后,他就亲密地接近理智,”从而掌握真理。这就是柏拉图关于音乐教育功能的阐述,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哲学家也非常看中音乐对人的向善的巨大作用。

其次,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中西方,柏拉图与儒家都认为文艺必须为人类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

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纯正,无过无不及,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无邪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但‘思无邪还有表示思想纯正的意思。“思无邪”就成了文学评论的标准,有其社会道德和美学内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一个阶级也有不同于其他阶级的道德标准。在奴隶主于奴隶的“邪”与“正”的标准是截然对立的。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是要求文学作品要表现出符合奴隶主统治阶级所制定的周礼的道德准则。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无邪”的主张实际上反映了文艺是服务于政治的。

这一文艺思想,到荀子,便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在《乐论》中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于政治的关系作出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这样就把音乐的作用提到了极端的地位。他认为乐有正声和奸声之不同,人情亦有顺气与逆气之差别。“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治生焉。”正声能够促使社会安宁,政治清明。荀子提出的这一模式反映了儒家有关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基本思想,成为儒家正统文艺思想的核心。

与中国文论相同的,柏拉图的最大功绩也是肯定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作品。在他看来,无论作品写得多么优秀,只要它不符合其政治标准,就是不好的。他强调文艺作品要“有益”,合于规范。柏拉图认为文艺不但要有快感,而且要对国家人生有用,如能达到这两点,则达到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文艺思想的出发点。他根据建立“理想国”的要求来看待文艺的社会功用。一要有益城邦,二要合乎城邦制度的规范。要有益,须合乎规范,只有合乎规范,才能有益。基于这个规范,柏拉图采取“非诗”,他之所以贬斥文艺,不过是因为他不为其政治服务罢了,倘使文艺知识歌功颂德,替他培养他心目中的贵族保卫者,文艺便是有地位的。所以,他说“除掉送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这些完全体现了他的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理论观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文论在某些地方有巨大的相似之处。在柏拉图与儒家的文艺理论中:一,都提倡文艺要为政治服务;二,都重视文艺对人的道德教化的巨大作用。虽然本文论述的是 其主要方面共同点,但不可掩盖其存在的不同之处,如中国文论注重文艺的经世治用,而西方则较多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对于同中有异,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对待,要求同存异。

参考文献:

1、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6月

2、王滋源 《论语新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3、金志明,《乐教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4、孟庆枢,杨守森《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柏拉图儒家政治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