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
2013-04-29杨文强姚茂华
杨文强 姚茂华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注意集中思维的培养,又要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把这两种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多侧面的观察和联想,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多角度选材,多角度构思布局,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那么学生作文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固定的“套式”,不再人云亦云,就会使学生逐渐把握主题的准确性,立意的深刻性,选材的新鲜奇巧,用语的灵活多变。
【关 键 词】 作文;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教学
思维在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作文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当然离不开思维的高度参与。作文教学的实践表明,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和发散思维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作用
所谓思维,是客观实体在头脑中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过程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过程。思维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则是语言的精神内核。
对思维的划分,目前尚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从思维的趋向、结果来划分,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基本类型。集中思维即辐合型思维,指大家的思维向同一目标前进,以求获得相同的见解或答案,便于接受已有的结论和书本知识。发散思维则是发散型的,这种思维不是凝固在一点上,而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多角度多侧面地探讨问题。它具有多向性、逆向性两个特点,不受定势约束,能提出新奇的、超乎寻常的见解,甚至从相反的方向否定已有的结论,摆出与原有观点完全不同的崭新观点。
学生的作文是运用语言系统反映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的脑力劳动过程。思维必然参与其中,并起着最高的调节作用。无论是在观察积累材料阶段,还是在表达阶段,哪一步都离不开思维,并且思维的品质还直接影响着作文能力的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必须发展学生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并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目前,作文教学模式化倾向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集中与发散的关系,只是强调集中,在主题、题材、结构、具体写法上都有机械的规定,限制过死。其结果是学生作文缺乏创造因素,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在写作基本规律集中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具体写法上发散,逐渐发展作文创造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二、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进行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训练
(一)作文教学中的集中思维训练
集中思维训练是为了使学生作文符合规矩、法度,也就是在宏观上符合文章自身的法则。训练时主要包括规律集中、审题集中、指令集中及模仿集中等几种形式。
1. 规律集中。不同的文章体裁,其写作的基本手法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如记叙文主要通过记人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它要求记叙要素明确无误,人称角度清楚,记叙顺序灵活安排,文章线索合理贯穿。说明文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条理分明,话言准确简明,适当运用说明方法。而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文,则要求观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有力,论述符合逻辑。倘若学生连这些基本的规律都没掌握,起码的常识都不懂,即使拿到一个再简单的作文题目,他们也无从下笔。
2. 审题集中。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反映了出题者的意图与要求,因此审题时自当郑重其事,不可等闲视之。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下笔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三个“什么”——什么体裁,什么要求,什么写法。审题集中,正是为了让学生的构思符合题目要求:题旨、体裁和范围。
3. 指令集中。给学生提出指令性要求,学生作文必须按这个要求完成,这在命题作文和作文考试竞赛时常常用到。命题作文中的指令集中,不仅有利于按教学计划严格训练学生,而且有利于对学生情况作深入了解。而作文考试,竞赛时的指令集中,则更有利于在相同条件下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下。
4. 模仿集中。结合文本给学生提供范例,学习其表达形式,领悟其写作方法,再进行模仿,这是培养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让学生模仿文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造句——仿文句;读了《变色龙》,学生又可模仿其前后对比的写法——仿文笔:读了《理想的阶梯》,学生又可以学它“总一分一总”的文章结构——仿章法;而剖析了一件小事之后,学生则可以跟着写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仿立意之法。有了这些智力技能的模仿,实际上也就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慢慢地就会由形似到神似,从模仿到创造,正所谓“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二)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主要包括主题发散、题材发散、结构章法发散及语言运用发散等几个方面。
1. 主题发散。主题即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立意。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主题角度的选择关系着文章艺术性的高下。同一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不同属性,如果能找出这些不同侧面的不同属性,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来表现,就既能切中要害,又显得独特新颖,不仅有说服力,还能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
2. 题材发散。所谓题材,是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同一文体、同一主题,由于选择的材料不同或选材的角度不同,文章的格调和感染力也会完全两样。古往今来,写父母之爱的作品可谓多矣,大多都从正面着笔;而朱自清写父爱,却从背部落墨,以父亲临别前为儿子买桔而在月台上费力地爬上爬下的背影来表现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以及“我”这时所获得的特殊感受。依依亲情,感人至深!这背影所透出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也就刻骨铭心地烙在了读者的心里。新颖独特的选材方式,不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显露了作者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3. 结构章法发散。文似看山不喜平,见头能知尾,则了无新意。力避平实,巧妙布局,也是作文成功的关键。现在学生的作文往往存在想一句写一句,结果层次不清,思维紊乱,更多的是注意到了章法结构,但由于对写作的各种结构方法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结构雷同,起因经过结果,流水账一般道来。
4. 语言运用发散。语言运用发散,就是要求运用语言时要有新鲜感,有自己的特色,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特感受,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学生习作中,在语言运用上容易出现用语缺少变化,没有新意,脱离生活实际,满口学生腔。如写人物对话,总脱不了这种句子——我和小华把大娘送到了家,大娘感激地说:“孩子,谢谢你们了。告诉我,你们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学校的?”我们回答:“我们是红领巾,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娘你别问了。”“你们真是好孩子啊!”——叙述语言平直乏味,人物对证显不出性格身份。要纠正这些毛病,就要引导学生虚心学习名家名作的语言,吸取众多养料,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以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注意集中思维的培养,又要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把这两种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多侧面的观察和联想,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多角度选材,多角度构思布局,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那么学生作文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固定的“套式”,不再人云亦云,就会使学生逐渐把握主题的准确性,立意的深刻性,选材的新鲜奇巧,用语的灵活多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鉴别,存优汰劣,使其既善于变通,更具有识别能力。长此下去,学生就会练就“吐纳珠玉”、“卷舒风云”、随意挥笔皆成佳作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钟建平. 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6).
[2] 韩敏娟.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4).
[3] 廖永贤. 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