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教案那点事儿
2013-04-29黄瑞
黄瑞
【摘 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案是给老师自己看的东西。不检查倒也无妨,要检查的只是课上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很多领导要静下心来,经常深入课堂,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教案的质量和时效性,让教案真正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为学生的学习所虑。
【关 键 词】 教案;教学;教师
提起写教案,每个老师都咬牙切齿。原因很简单:耗时低效。甚至很多人每天照着教案书上现成的东西奋笔疾书纯属应付检查,不仅教案、上课两张皮,更是活生生把一手好字给抄潦草了。难道是我们工作态度不端正吗?作为一个一直在一线工作的老师,我深知,如果每一课时我们都认真备课认真写的话,那么我们也许每天不睡觉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繁琐的工作,除了上课、改作业,还要管理班级,要命的是我们每天还要处理上面布置下来的这样那样的我们认为意义不大的工作。作为教案,即便是不动脑子地抄,如果为了在检查中得个高分,恐怕也要占用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便选择了舍弃钻研,全力抄写。
于是,我们边抄边抱怨:做这样的事情劳力费神,毫无意义,干嘛还非要做?教案是不是可以取消呢?
似乎不行,因为老祖宗早告诉过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更何况,我们毕竟不是名家老手(即便是名家,要想在课堂上很好地生成,恐怕也要很周密地预设吧),上课还远没有达到不备课便可以游刃有余的程度,即便是我们口才好一点,课堂上能够做到侃侃而谈,也难免会出现目标模糊、语言随意、结构散乱的现象。
教案既然不能取消,便只能改革。早些年,很多学校纷纷出台了这样那样的教案改革措施。于是,什么分年龄层写详、简案啦,什么同年级段的老师分单元备啦,什么先一次备课,再二次备课啦,可谓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细细一琢磨,便觉得有些做法也很可笑。
先来看“分年龄层写详简案”式的。是不是年龄大的老师武艺就一定高超,年龄小的上课就一定不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什么年龄段才最合适?是不是一到那个年龄段,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马上就有来一个“质的飞跃”?
更何况,老师这个活,它不是一个熟练活,不像工厂里的车间工人,有些能人巧匠做得久了闭着眼便能做得很好。可是,老师备课写教案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创造的过程。怎么能一概而论分年龄段写教案呢?显然,检查者本身就将写教案看成了一种体力活和负担。既然是负担,何不来个彻底的取消,便一了百了,何苦像套枷锁一样,分年龄层分承受能力套呢?
再来看“分工合作式”的,什么你一个单元,我两个单元,大家弄好一凑完事,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我就很不明白,别人精心备的教案是他的课堂实施方案,他的解读完全等同于我的解读吗?他的方案我用着顺手吗?于是,又有检查者“技高一筹”的规定:用别人的教案时,必须在旁边有二次备课的痕迹。在佩服的同时,我又思索:如果他的整体方案我都不认同呢?如果我这也来一点“二次备课的痕迹”,那也来一点“二次备课的痕迹”,那么多的痕迹罗列在一起,岂不是“伤痕累累”?教案还有完整性可言吗?再或者为了博得检查时能得高分,是不是还可以投机取巧地在教案旁边多来点痕迹,管它有用无用合适不合适呢?
也有人提出:“检查我们的课本,把教案备到课本上。”(估计说这话的多数是语文老师。)客观地讲,“备到书上”较之前“机械地抄教案”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最起码这样做的老师已经深入研读教材了,但仅止于此,够不够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写在书上的基本等同于阅读时的“批注”(这是当下很多语文老师的做法),最多到“深入解读文本”的地步。至于如何实施这一节课,恐怕在书上根本无法体现。这就好比一位想要烹制出一道精美大餐的厨师,仅仅是备好了各种原材料,菜谱都没有研究便操刀上阵,怎么可以呢?怎么配料,配多少料,火候如何掌握,怎么弄才够营养……如果提前没有构思好,他如何能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地烹调出一道营养可口的大餐呢?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读教材相当于准备原材料,而准备教案的过程便相当于研究菜谱。每一道菜要想营养可口,这两个过程缺一不可。
那么,教案到底怎么改革才能收到实效,让老师“既能做出一道好菜”,又能不断地“提高厨艺”呢?
我认为,在当下信息化不断爆炸,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的时代,完全可以让老师取消手写教案,将老师大量抄写的时间解放出来,用以深入钻研教材,用于构思自己的课堂实施方案,对于上网浏览真正好的教案,甚至是名家的实录,选取适合自己的东西,取长补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案。在这种“解读——构思——浏览——甄别——修改——实施——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教案编写能力和课堂实施水平。
其实,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我们往往要浏览大量的资料,电子教案往往一稿又一稿,有时我们还要单独拿一个本子准备手写教案,写了撕,撕了写,经常一写就是满满一整本。没有人检查我们的这个教案,可我们写这一课比任何时候都要用心、认真,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一课教案如果不准备充分,很可能公开课就会上得一塌糊涂。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案是给老师自己看的东西。不检查倒也无妨,要检查的只是课上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很多领导要静下心来,经常深入课堂。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教案的质量和时效性,让教案真正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为学生的学习所虑。
【参考文献】
[1] 王泽龙. 教案的改革与创新[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6).
[2] 段吉蕾. 找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J]. 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0).
[3] 张玉荣. “教案、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 新课程学习(中),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