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衣御寒始于秋
2013-04-29葛倩倩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年9期
葛倩倩
我国古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自然气候的需要,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起到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气象专家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进行观测分析,并把“室内外温差”作为一种气候指标,进一步佐证了“春捂秋冻”的科学性。春秋季温度虽然都具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是下降。气温过低,人体防御不当,即可受寒致病,这是常理。而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变化(如进出居室)很有关系。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从温暖的室外进入阴凉的室内,如果不添衣,就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气温则高于室外,室内温度相对较高,入室后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这就很容易解释“春捂秋冻”了。
另外,立秋后,冷空气逐渐加强,昼夜温差增大,“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寒”绸缪,注意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也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心脑血管病。
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之后,要正确领会“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民谚“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穿衣感受。但是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很单薄,就没道理了。若是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薄衣御寒”更应该慎重一点。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