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东的“白菜情结”
2013-04-29吕迎旭
今日文摘 2013年9期
吕迎旭
腐乳、木耳、香菇、白菜,这种在国内司空见惯、稀松平常的食品,到了国外可就身价倍增了。因为在当地买不到,许多在国外生活过多年的人都对这些吃的有了一种情结。
在4年前的埃及,没有中国商品超市,因为当地人不吃,白菜很难买到,只有一两家菜店提供。那里的白菜按棵卖给中国人,一般一棵4埃镑(当时约合人民币6元)。买回来后,每片葉子都要节约着用,比如会用菜叶炖个鸡汤、用白菜心做个糖醋菜心什么的。但由于货源有限,白菜也不是天天有。路过菜店偶尔发现来了白菜,大家会竞相转告,“白菜来了,要不要?”这时一般都会有人要求给他捎上两棵。有从科威特、沙特、叙利亚等地来的同事到埃及出差,买白菜成了必修课,因为这些国家根本不产白菜。买回后,他们会细致地用报纸把白菜一棵棵地包起来,放进纸箱打包,托运回去。虽然每次只能带几棵白菜,但一般棵棵都有主了,这个要送谁,那个要送谁,一次同事指着其中一棵大个儿的说是给大使的。
在国外,吃上韭菜也同样是让人向往的事。在埃及的时候,苏丹的同事每次开会出差都会带些韭菜给我们。因为那里有中国人开的农场,种有韭菜。所以这个同事到的当晚,餐桌上就会有韭菜饺子或者韭菜馅饼,大家兴高采烈,像过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