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及防治方法探析
2013-04-29李静
李静
近年来,我国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森林属于生物群落,生活着除了乔木与灌木等主流植物外,还生活着许多其他动植物及微生物。森林不是简单的数目集合,而是有其独特的结构,彼此间互相制约。森林在环境管理中的功能不可替代,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功能,同时还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的副产品,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森林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除了人为因素外,就是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的健康,导致数目大量死亡,所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何谓森林病虫害
所谓的森林病虫害就是指其在生长发育阶段或者其产品与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或环境条件无法适应的情况,干扰甚至破坏了生理程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组织上与形态上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植物死亡,引起其他的损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森林病虫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侵染型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与螨虫等侵染的病害,其最大特征是传染性较强。
其次是非侵染性病害。就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环境中的水分、温度、光照等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病害,没有传染性。
再次是衰退病,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林木最终会死亡的一种病症。
总之,森林发生病害必须要由植物與引发植物发病的因素,缺乏任何一个都不会发生,森林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我们将直接引发病害的原因称为病源,间接的因素我们称其为诱因,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病源分为生物性病源与非生物性病源两种。
森林病害属于一种十分常见且较为普遍的自然灾害,在昆虫繁殖生长阶段,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使林木生长所需的养料供给不充分,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木材及副产品的产量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林木的死亡,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防治森林病害的方法
森林病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在管理中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时候除了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原则及采取的方案外,海必须要考虑到生物性因素、经济因素与生态因素。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杜绝与铲除病虫害;提高植物的免疫与抗病能力;加强保护;提高治疗水平。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都是防治森林病害曾采用的方法,最初,化学防治方法十分普遍,而且效率很好。当初,化学药品的种类较少,剂量较小,但是效果十分理想,一次治理后较长时间不会复发,费用较低。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林木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间隔时间缩短,使得林业管理人员开始加大化学药品剂量,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成本也在逐渐增加,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损害林木的生长。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者抑制的生物技术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利用生物技术达到防治森林病害的目的方法十分普遍,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化学方法尽管效果好、收效快,而且使用便利,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就可能引发大面积的中毒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威胁到人的健康,同时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长期使用会使林木产生抗药性。而生物防治则不会出现这些缺点,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消灭害虫,而且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对人、畜、植物的安全都有积极意义,也不会杀伤害虫的天敌及其他生物,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不会使害虫再次猖獗,可以实现长期控制害虫的优势,在林区内使用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实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但这一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其效率较慢,人工繁殖技术复杂,效果受到自然环境及使用技术的影响,难以预料。
过去,防治森林病虫害多采用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来实现目标,最初,可以在小投入的情况下获得大的收益,这也使得这一方法在全国都十分普遍,但是后期,植物的抗药性提高,化学药剂成本增加,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无法达到除虫的目的。人们开始研究心得防治方法,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成为较为认可的方法。所谓的物理防治就是运用射线、热处理、机械阻隔等方式达到治理病虫害的目的。生物防治则是运用动植物自然的生长规律,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等,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防治森林病虫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而且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充分了解当地森林的特征,对其生长的动植物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制定合理的方案,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水平,改善森林的环境,促进我国环境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