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速败的原因
2013-04-29博尔克曼·博佩尔
博尔克曼·博佩尔
在整个德波战争中,波兰军队共死亡6万人,伤13.3万人,69.4万人被俘。而德军方面,仅有1.1万人死亡,伤3万余人,3400人失踪。这一系列数字听上去确实有点儿难以理解,而实际上,在德波战争尚未打响前,这一场战争的结局,即由其领导者导演出来了。
波兰的败亡,首先是因为其失误的结盟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原来属于德国的一部分土地被划给了波兰,于是波兰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波兰走廊”,并且成为了波兰的出海口。这一项决定,不但分割了德国的领土,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做法把自古以来属于德国的港口但泽从德国那里分割出去,这使德国人怨恨不已。在当时的德国人看来,波兰人的行为是不可容忍的,波兰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而奇怪的是,波兰人并不为此而担忧,他们对于纳粹德国一直没有什么戒心。德国进军莱茵,摧毁独立的奥地利和捷克的时候,贝克和波兰的统治集团一直作壁上观,以为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甚至还参加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
在捷克被吞并之后,德国将波兰作为自己的下一目标,而波兰政府依然奉行片面的结盟政策,满足于英法的一纸保证。而对于自己的另一个强邻苏联,却采取愚不可及又顽固不化的排斥态度。于是,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大大孤立了波兰,而战争就这样不可避免了。
而与这种麻痹大意相并行的,是波兰政府对于其自身的战略问题的态度。在德波战前,波兰拥有3400万人口,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军事潜力,但因波兰的领导人一直对当时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德国和波兰之间的问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导致其在战前总动员的问题上犯下严重的错误。
正当德国的军队从1939年的6月即开始进行战略进攻部署的时候,波兰政府却担心会由于自己进行战备引起国际争端,从而把发动战争的责任引到自己身上,所以他们迟迟也没有动手。就这样,8月25日,德国的军队已经完成了全部用来进攻波兰的部署,波兰却是到了当年的8月23日才开始进行秘密的动员,到了8月26日才下命令进行局部动员。
在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波兰在战略态势上也处于不利的境地。波兰虽说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德国军队的坦克、飞机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在数量上大大的超过了波兰军队。双方坦克数量的对比为3.5:1,而飞机数量的对比约为5:1。
在戰争人员的数量上,德国当时投入波兰战场的兵力有54个师,其中有15个装甲和摩托化师、37个步兵师、1个山地师、1个骑兵师;而他们的对手波兰却只有49个师,其中有1个装甲摩托化旅、37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德国军队配备有3600辆装甲车、1929架飞机,而波兰只有750辆装甲车、900架飞机。另一方面,德国军队在训练水平上也普遍高于波兰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也大大优于波兰。德国的军事家找到了合理使用现代化兵器的方法,从而兵力、兵器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组合。
而在战争部署上,波兰当局不愿意放弃所谓的上西里西亚工业区、波兰西部的大部分的兵工厂和罗兹纺织工业区,因而采取了“掩护一切,寸土不让”的错误做法,因而在大战的部署上,波兰军队的防御正面竟长达1800公里,其70%的兵力完全处于德国军队突击集团的合围之中。
但如果追溯起来,波兰的经济实力落后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战前的波兰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的产值只占营业生产总值的32%,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到了1938年,工业总产值仅及1913年的98%,若按人口平均计算,工业产量仅为英、法、德、意的1/5;而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交通业也很落后,每万人平均拥有铁路里程仅为5.25公里,而其对手德国人均却有11.6公里。
波兰这次战败,用历史事实再次告诉人们,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