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2013-04-29
每到暑假,各大卫视便上演“夏日大作战”。孩子们放暑假了,整天在家能干嘛?虽说当今社会的娱乐方式愈加多元化和多样化,虽说网络分散和占据了他们不少的注意力和时间,但对于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青少年来说,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仍是看电视。
小时候,父母怕我由于耽溺于看电视而忽略了学习,于是给电视柜上了锁。虽然我表面乖巧顺从,可是父母一旦上班离开,尤其听到客厅的锁舌发出清脆的咔哒声,整个人在一秒钟变成疯猴子。站在板凳上去够钢精锅里深藏的钥匙,用毛巾包裹着冰块搁在电视机机箱的后壳降温,免得老奸巨猾的母亲回家之后先摸电视机的散热器。可是啊!小孩怎么会斗得过大人呢?更滑头的父亲会抄下电表的数字,减去每日正常消耗,剩下一笔呆账便少不了横眉冷对,竹笋炒肉。
冒着如此大的风险,能看什么呢?也无非是些播了又播看了又看早已经烂熟于心的电视剧。彼时我以为是整个时代的娱乐不发达导致,时至今日,在每年都有2000多集电视剧无缘观众的今天,一到暑假,依然有脸熟的钉子剧成为漫长午后的座上宾。
在微博,我看到网友吐槽,“我家的小妹妹从6岁看《还珠格格》,到17岁,11年了她还在看,我快崩溃啦!” 有心网友还列出了“暑假必重播的十部电视剧”,《西游记》《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武林外传》《家有儿女》《喜洋洋与灰太狼》《三国演义》《情深深雨濛濛》《我爱我家》……任何一部,几乎都是那种随便从哪一集看起都能马上预知演员下一个动作,下一句台词的“钉子剧”。
今年照旧有钉子剧。但却有些寂寞,毕竟“真人秀”的珠玉在前,一遍遍烫剩饭的“钉子剧”便不得不式微。真人秀发展到今天,最显著的有两个变化:一是各大卫视都有钱了,于是到了提高版权意识的时候, 购买海外热播节目版权、原创本土综艺节目、制作新剧、翻拍旧剧……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在考虑如何脱颖而出。面对网络对年轻受众的分流以及人们收视习惯和审美趣味的改变,无论电视内容制作商还是卫视渠道都必须以变求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收视节目是由专门的制作公司生产出来,其中很多都是购买海外版权进而本土化落地的产物。2013年的暑期档更是加剧了这一模式的应运。二来,便是节目设计的精细化,以前的选秀看选手,现在的选秀看导师。举例《中国好声音》,在抢夺优秀学员的过程中,四位导师的表演功夫看,绝对都是实力派的老戏骨。他们根据各自的特色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求贤若渴”。舞台上是小情歌;导师们是长恨歌。这种反差一改以往选秀节目导师高高在上的面孔,所有的权威都被颠覆和消融。作为草根的屌丝观众,看到这一幕必定大呼过瘾。
表面看,真人秀全胜钉子剧,但在我看来两者还是一回事:都俗!但俗得热辣好看,人间烟火,百态众生,瞬间收至眼底。我想俗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制造出了一个不易改变的世界,一切都在我们的预料和掌握之中。小燕子一定会冒冒失失闯出了祸;选手们在谈梦想或功败垂成之际一定会黯然流泪。这就像是一条走了十年,永远也不会走错的路,像是摸了二十年,也不会摸错的门后的电灯开关,像不用吃就知道是酸是甜的水果。我想这也是那些粤语陈片和长寿电视剧存在的合理性之一——有时并非电视台缺乏创新,而是我们观众集体
培育出了这种俗,然而它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想象与审美。那些还没有投入时代的孩子和已经被时代抛弃的老人,面对岁月流逝和生命无常的同时,听着外面的车水马龙和拆迁队的轰鸣声,守着方寸间的一点点屏幕,和忽明忽暗的声色光影,不失为一种微弱却温暖的小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