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力量
2013-04-29何劭玥
何劭玥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与手段。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报告中特别提到,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
事实上,微博已经成为近两年来最为时尚并被人津津乐道的网络现象。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随后便是“井喷”式的快速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户万户微博开。”因为一条微博在半天之内可以传到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微博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征:开放性是指微博的低准入门槛使得普通民众可以随时进入并书写自己的观点,进行没有边界的广泛传播;互动性是指微博除了可以单向地了解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进行便捷的交流与互动,并且这一互动并不限于熟人朋友圈子,而是可以创立新的网友交际圈,扩大互动的空间与平台;即时性是指博主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上传至微博进行现场直播,尤其是3G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更便利了这一活动。
有人说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家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如果有1000万个粉丝,你就像电视播音员一样,可以很容易地让全国人民听到自己的声音。”截止到2013年2月1日,演员姚晨拥有3534万新浪微博粉丝,这一粉丝数已经追上了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总量,或者三个葡萄牙、四个瑞士人口。数字背后所隐含的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影响力是我们难以量化的。
但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微博并没有显示出在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力,这是为什么呢?
微博在中国社会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社会中的安全阀可以充当社会情绪的发泄出口,让民众的一些不满情绪和意见找到一个表达和传递的窗口与平台,避免了积怨太深导致冲突的爆发;另一方面执政者也获得了真实的社会信息,如果能够进一步体察民情,及时跟进与处理将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应微博力量的案例: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年轻、名车、豪宅与慈善组织联系在一起。立刻引发了网友们
疯狂的转发、质疑和批判,并引来了警方的介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调查,而此事件引发的对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至今仍未解除。
近一段时间来微博在反腐领域的“蝴蝶效应”更是愈演愈烈,“艳照门”、“不雅视频门”揭露了一批官员的腐败行径。
诸多的微博反腐门事件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赋予公民的权力,这是一种信息权力,是网民们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网民们热衷于使用这种权力揭露腐败,一是因为它的匿名性,增强了人们揭露腐败的胆量,减少了人们的顾忌;二是因为信息不可删除性,保持了言路的畅通,任何发布在微博上的信息瞬间就被转发复制无数,即便删帖,也无法清除干净,它不仅能够影响横向的社会成员,还能直接影响社会上层,颠覆了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意见表达的力量。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网络的便捷性和广阔性,很多政府部门与领导高度重视网络交流,纷纷开通了政务微博,同网友热情对话,实行网络问政,在中国引领了一场网络亲民、网络执政的新潮。
此外,根据新浪微博统计,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罕见的大暴雨,当时关于北京暴雨的微博讨论量超过880万条,不计其数的网友参与了爱心互助,扩散求助信息、传递爱心现场。
与北京暴雨夜的爱心行动类似,驴友旅途失踪发微博求助,经网友联系当地救援人员而获救;病人送进急救室缺少库存血液输血,家属在微博发布求助消息经网友传播后获得好心人供血,如此等等,微博成为很多人在危急时刻的救命稻草,“微博救助”也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中,微博救助的力量更加强大,如今,登陆中国各大知名微博网站,救助困难群体的行为每天都在上演,爱心一次次通过网络体现,而像这种爱心求助的微博,往往能得到带V用户的转发,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用户关注,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凡此种种,微博在社会救助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弥补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机构设置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不足,填补了一些真空地带,也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其次,微博为社会的救助增加了更多横向的渠道,这样就比单纯由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反应更加灵活,也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困苦和危急时刻人们的燃眉之急;最后,它让公众的爱心得到了释放,让社会的正面情感得以抒发,在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团结友爱、互助互爱的社会共享价值观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力量。
综上所述,微博的蓬勃兴起,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和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并在公共生活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过,我们在强调微博的正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微博这把双刃剑并非十全十美。
一方面,微博的虚拟化使它充斥着大量虚假欺骗信息,让人难辨真伪,这些虚假信息一方面传递着错误的内容,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欺骗了大众,或者骗取钱财,或者激起他们的愤怒,挑拨社会矛盾,如此种种都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另一方面,微博的碎片化使得人们对微博的阅读与沟通仅仅停留在简单信息的传送。曾有传媒机构做了一个题为:“微博时代你还读书吗?”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学者们认为这种“碎碎念”的阅读方式会使人的内心世界变得浮躁,缺乏深层阅读将不利于身处都市文明中的人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由于每条140字的限制,微博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碎片化传播性质。而随意转载的功能又让这些零星的思想迅速蔓延,读者们只能获得对社会“表层文化”的领悟与知晓,无法传递深层的社会文化。所以说,微博只是一种思维的信息展现,而不是思想和文化的深层展现。它代替不了书籍等纸媒的深度阅读,承载不了文化的深度感悟,产生不了文化的创造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微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责任编辑】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