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校园
2013-04-29李洋
李洋
笔记本玩变形
每到开学季,我们都会制作一期重返校园专题。在过去几年里,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苹果套装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不过时至今日,苹果的魅力已经没有那么出众。从PAD到笔记本电脑,用户在市场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高端产品供选择。在本期专题里,我们着重介绍了几类产品,其中有7寸平板电脑、变形超极本、游戏笔记本电脑、DIY配件以及打印设备。不管你是想为自己购买学习用机还是娱乐设备,相信都会为你的采购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现在如果选购笔记本电脑,那么可选的品牌、种类都非常多。以我们平时测试接触的产品来看,如果你的预算在4000左右,那么市场上有很多笔记本电脑供选择,如果你的预算稍微充裕一点,5000至8000这个价位就有很多变形超极本非常值得考虑。
随着Windows 8操作系统的逐步普及,很多笔记本电脑、超极本都开始支持触控功能。在英特尔发布了第四代酷睿处理器后,超极本的规范也进行了更新。针对产品的外形、续航以及具体功能三大方面,新的规范要求超极本的机身平均厚度不超过23毫米;至少拥有6小时的高清视频连续播放能力和9小时的开机续航时间;待机时间不少于7天;计算机从睡眠状态下的唤醒时间控制在3秒左右;必须支持触摸及语音指令操作;鼓励采用平板+键盘底座的分体式混合设计;支持Intel WiDi无线高清显示技术;预装安全软件,支持Intel防盗及身份认证技术。新规范下的超极本将进一步的提升续航时间并为用户提供更为轻薄小巧的机身,而分体混合设计类型的产品则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平板+键盘底座的分体式混合设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形本。在Windows 8系统的支持下,触控方式无疑是最为方便的。随着酷睿处理器在功耗控制和性能方面的提升,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平板电脑也配备了酷睿i3甚至i5处理器。
在以往的评测中,我们一直在说平板电脑属于消费内容的产品,而不是用来创造内容的。但是随着分体混合设计的超极本出现,平板电脑在软硬件的支持下也可以变形为超极本使用。
这种可变形的超极本很多厂商都有所涉足,比如广告中常见的联想IdeaPad Yoga系列采用的是360度可反转屏,宏基P3则是提供了外接底座键盘。这些产品都是在提供了平板触控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为用户的键盘操作提供更好的使用感受。由于变形超极本在设计之初还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高性能的移动计算平台,所以这些产品在性能上与可外接键盘的平板电脑有着本质性区别。
首先,酷睿i3、i5处理器的广泛采用,让变形本真正可以作为超极本使用,不会在运算能力上有太多欠缺。而且这些产品都基本采用了SSD,在保证了系统性能的同时,也让变形本在移动应用中可以更好的保护所存储的数据安全。由于酷睿i3、i5处理器都是提供了核心显示卡功能,变形本的显卡性能与普通平板电脑相比要强劲很多,即便是一些3D游戏也可以在英特尔核心显卡的支持下顺畅运行。
当你需要一台超极本来进行文字处理或者其他数据操作时,变形本手感良好的键盘以及较长的电池续航能力都可以满足需求。如果你只是想进行简单的网络浏览、QQ聊天,那么手捧一个平板卧在床上要比在桌子前坐着舒服的多。
变形本产品推荐
联想 IdeaPad Yoga
Yoga从概念提出到成品出炉耗时长达八年之久,它是联想首款使用了Windows 8操作系统的超极本,是联想平板超极本的开山之作。这是全球首款可360度自由旋转的笔记本,Yoga通过双转轴结构可以实现四种形态的转换,包括笔记本形态、平板电脑形态、站立模式、帐篷模式。这四种模式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办公桌前,使用笔记本电脑式高效完成工作;沙滩上,采用平板电脑式随心玩游戏看照片;飞机上,应用帐篷式徜徉电影的海洋;视频聊天时,使用立式实现完美互动。日光橙和皓月银这两种色彩设计,让用户在模式转换时更加时尚有型。不仅时尚,而且实用。Yoga提供了十点触控,任何模式下都支持同时10指触摸,操作灵活,支持双指缩放、移动等动作。
宏基 Aspire P3
与联想Yoga不同,宏基的这款Aspire P3是一款可分离平板超极本,这种新形态标志着它在工作之余还能成为只需指尖触控的便携平板,带来全新工作、休闲的数码体验。Aspire P3最高配置第三代英特尔酷睿i5双核处理器,让数据的运算更加高效,应用程序运行流畅无碍,配合最新英特尔525系列的SSD固态硬盘。
作为一台高性能的超极本,触控界面提升了传统以键鼠操作为主的电脑操作效率,让人机互动更直接;配备全尺寸的物理键盘保留消费者原有的输入习惯,适度键程让手指敲打感觉舒适。USB 3.0接口和微型HDMI接口更是考虑到工作中需要的拓展性,实现资料高速传输以及分享。可拆卸的蓝牙键盘皮套,可将P3-171机身设置为呈120度的工作状态,和0度的休闲平板状态;将蓝牙键盘套装合上,P3就犹如一本皮质封面笔记本,体现时尚品质感。
华硕VivoTab Smart ME400C
华硕VivoTab Smart ME400C搭载英特尔专门面向平板电脑的最新一代处理器——Intel Atom Z2760,主频为1.8GHz,采用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以及超线程技术,搭配2GB内存,内部存储器采用的是64GB的 SSD固态硬盘。屏幕为1366 x768高分辨率10.1英寸Super IPS屏幕可视角度和显示效果都不错,厚度9.7mm,机身重量580g超便携设计,背部为一枚800万像素、F2.2大光圈的摄像头。简易连接NFC 装置及接口设备,便于读取或分享信息。具有超长的9.5小时电池续航力。
宏基ICONIA W510
ICONIA W510是宏基第二款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该机和华硕ME400C的配置基本相同,同样采用10.1英寸的触摸屏,英特尔双核Atom Z2760处理器,2GB的运行内存,属于同等的市场定位,不过价格比华硕ME400C高了一点。
这款平板电脑在机身尺寸方面比华硕ME400C更具有优势,整个小了一圈,厚度仅为8.8毫米,机身正面为200万像素的摄像头,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录制,背面是800万像素主摄像头和LED补光灯,支持自动对焦功能。有32GB和64GB两个版本,都支持Micro SD卡扩展。
宏基ICONIA W510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支持Micro USB以及Micro HDMI,内部配有重力感应器、电子罗盘以及陀螺仪。另外,宏基还为这款平板搭配了一款可拆卸的键盘底座,可喜的是底座还提供额外的电量支持,可以使ICONIA W510平板的续航时间提升到18个小时,对于经常忘记充电的同学也可以放心使用了。
三星ATIV Tab 5(XE500T1C-K04CN)
三星ATIV Tab 5是今年五月上市的Windows 8平板电脑,与前两款不同的是它的屏幕为11.6英寸的触摸屏,显示效果更为突出,性能方面应用最新的英特尔处理器技术,外观设计应该更讨女生的喜爱,内置了丰富而实用的软件,整机操作感受还是不错的, 对于三星品牌的拥护者值得考虑。
三星ATIV Tab 5分辨率为1366×768像素,支持五点触控,内置了两个高像素的摄像头,正面为200万像素摄像头,背面为800万像素主摄像头和闪光灯,同时搭载英特尔双核Atom Z2760处理器,运行内存为2GB,存储空间为64GB,运行Windows 8(32bit)操作系统。
作为三星推出的平板电脑,ATIV Tab 5当然少不了三星独有的S Pen手写操作,它采用了Wacom的专业级硬件,支持1024级超高精度压感力度,达到普通铅笔一样的笔迹效果,还配备一个全尺寸键盘底座,可以体验到笔记本模式的高效与性能。让大家有更新的使用感受。
凌动的芯
如果你已经有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机,现在只是想在有限的预算内购买一款便于携带的变形本,而又不会对性能有太多的苛求,那么市场上很多配备了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平板电脑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现在市场上基于凌动处理器的平板电脑基本是采用的Z2760双核处理器。这款处理器是Intel为进军平板市场而推出的新一代X86架构的CPU,它是Atom处理器的新方向,已经完全走向了SOC集成化,拥有更低的功耗,更长的续航时间。Atom Z2760开发代号Clover Trail,32nm工艺制造,FC-MB4760封装面积14×14毫米,双核心四线程,主频1.8GHz,并支持Intel Burst技术,二级缓存1MB,内存支持双通道LPDDR2-800,最大容量2GB,最大带宽6.4GB/s,图形核心升级为PowerVR SGX545,频率也提升到频率533MHz,热设计功耗仅为1.7W。
Atom Z2760在性能上肯定是无法与酷睿相比,但是它的功耗要远远低于酷睿。如果你想购买的是一款可以运行Windows 8的平板电脑,但是偶尔也会使用它做点文字录入,那么市场上很多配备了键盘的Windows 8平板电脑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产品比变形超极本更为轻薄小巧,而且待机时间上也更长。
笔记本玩游戏
开学了,买个新笔记本来帮助学习。别开玩笑了!豪迈点吧,如果你不差钱又是公会里的主力,弄个游戏笔记本才是正路。
现如今正经做游戏笔记本电脑的尝试并不多,除了传统的DELL、ROG、MSI以外,最新的品牌也就是RAZER了。游戏笔记本称得上是各厂商笔记本电脑中的旗舰系列。与超极本不同的是,游戏笔记本电脑大多数都以提供极致性能为前提,至于重量、厚度等影响便携性的参数通常会被忽略。
由于需要在各方面满足主流游戏的运行需求,市场上的游戏笔记本电脑都是价格不菲。得益于较为宽大的机身散热环境,在游戏笔记本电脑中i7处理器以及高端显卡都很常见。随着SSD的逐步普及,现在很多产品都会以SSD+HDD的方式来兼顾性能和存储容量。
如果你想稍微兼顾一下便携性,那么14或者15英寸屏幕的游戏笔记本电脑是比较好的选择。在能真正称之为游戏笔记本电脑的产品中,只有RAZER Blade系列是能够跟轻薄沾边的。以其14英寸型号为例,这款Razer Blade游戏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只有16.8毫米,而同屏幕尺寸的Alienware厚度接近42毫米。对于想要获得最好游戏体验的玩家,17英寸屏幕的游戏笔记本电脑则是最好的选择。至于一些11英寸屏幕的产品,除非你是要用它外接显示器、键鼠使用,否则11英寸屏幕玩游戏实在太痛苦了。
在对处理器和显示卡都有着同等苛刻要求的游戏笔记本电脑平台上,处理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我们能够买到的游戏笔记本电脑几乎都是基于英特尔酷睿系列处理器,目前i7-4700MQ是高端产品中较为常见的配置,而显示卡则肯定是NVIDIA。
目前NVIDIA的移动版主流显卡是GeForce GT 700系列,在游戏笔记本电脑中常见的是GT 750M、GTX 765M和顶级的GTX 780M。不过熟悉NVIDIA显示卡的朋友都知道,并不是型号越新标号越高的产品性能就越好,NVIDIA推新品时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换个马甲重新包装。
在不超频的情况下,目前市场上Nvidia移动版显示卡的性能从低到高应该是以下顺序:GT 740M、GT 650M、GT 745M、GTX 660M、GT 750M、GTX 760M、GTX 765M、GT 650M SLI、GT 750M SLI、GTX 770M、GTX 680M、GTX 780M。不过GT750M SLI在跟GTX770M相比时较为接近,并不是GTX 770M在所有游戏中帧数都会高于GT 750M SLI。理论上SLI可以提升至少30FPS的3D性能,不过根据游戏引擎优化程度的不同,有时SLI会给一些游戏带来极大的提升。
在目前的市场上,联想的Y400、Y500、Y510是少数提供了可选SLI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借助UltraBay功能,用户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原本安装光驱的扩展舱内安装另外一款显示卡,从而实现SLI功能。Y510P可以实现的是GT 750M SLI,可以在用户需要更高的3D性能时,通过SLI来增强显卡系统的3D性能,不过在安装了额外显卡以后,笔记本电脑的电源也要更换为大功率版本。
一款游戏笔记本电脑的价格至少在6000元以上,很多高端型号的价格都接近20000元。在6000到8000元的价位上,可选的游戏笔记本电脑并不太多,只有微星、神舟和未来人类(Terrans Force)的几款可供选择。
游戏笔记本产品推荐
神舟战神K750S
神舟的笔记本电脑总能有一些让人吃惊的价格,战神K750S是一台彻头彻尾的游戏笔记本电脑,但是它的价格却只有8000元。花费8000元,你得到的是配备了17.3英寸(1920×1080)屏幕、i7-4700MQ、8GB内存的豪华配置。为了让游戏的运行更为顺畅,战神K750S配备了一块NVIDIA GTX 7650M(2GB DDR5)显示卡,存储方面也选择了128GB SSD+1TB HDD的配置。对于笔记本电脑,在SSD没有普及之前,磁盘系统往往成为拖累系统整体性能的软肋。借助SSD出色的读取速度,你只需将系统和必备的游戏放在SSD上,就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游戏载入的时间。
微星GE60 20C -051XCN
微星的这款GE60游戏笔记本电脑有很多配置供选择,在7000元的价位上配备的是i7-4700MQ、8GB内存和750GB硬盘,显示卡则是NVIDIA GT750M。这款15.6英寸屏幕的游戏笔记本电脑,携带起来比17英寸的产品要容易一些。如果你觉得7000元的价格超过了预算,GE60也有配备了i5-4200M的版本供选择,其价格也降低到6000元。游戏笔记本电脑在全速运行时都会对散热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温度不成为影响系统温度的负面因素,GE60还提供了一键降温功能,只需要按下键盘上方的快捷键,系统就会加大散热能力。
对于预算在1万到2万元的同学,你基本可以在挑选游戏笔记本电脑时横着走了。如果希望笔记本能稍微兼顾一下体积、重量,那么就在Razer Blade系列产品中选择。如果想要获得极致性能,那么在这个价格区间内你可以买到配备了NVIDIA GTX 780M的游戏笔记本电脑。
Alienware ALW17R
Alienware配备了GTX 780M的型号价格是19999元,很不便宜,但是也算是物有所值。Alienware的做工、设计一向不错,而且这个为游戏而生的品牌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ALW17R的外壳都是采用阳极氧化铝,内衬则采用了镁合金,在笔记本电脑中属于坦克类型。在这个价位上,ALW17R所提供的基本就是顶级配置了,i7-4700MQ 、16GB内存,存储则是64GB SSD+1.5TB HDD。
神舟 战神K680S
想要获得顶级的游戏体验,又不想花费太多?那还是找神舟吧。神舟战神K680S配备的是NVIDIA GTX 780M顶级显卡,处理器也是目前最高端的i7-4700MQ,内存则达到了16GB的容量。为了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K680S配备了一块128GB容量的SSD,而且还有一块1TB容量的HDD供数据存储使用。如果你是个下载狂人,那么K680S还预留了硬盘仓供用户扩展使用。
平板电脑随身带
我们之所以选择7-8英寸作为平板电脑中的推荐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10英寸的产品的确太大了,甚至比11.6英寸的PC平板小不到哪去;作为普通的使用者,我周围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在拥有了iPad的前提下又额外购买了iPad mini,他们的反应如出一辙—这才是平板应该有的样子;最后,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自从iPad mini面市之后iPad系列的销量便大打折扣,用同门产品的真实表现来说明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iPad mini是我认为平板电脑中最值得购买的产品,绝对一些说得甚至可以加上“没有之一”的修饰语。之所以这么说并非因为我是苹果的死忠,事实上我使用的手机也是Android阵营中的一员,这种观点的根本出发点在于:iPad mini是能够将软硬件和第三方应用综合到一起,提供给用户一致性体验的设备,并且其应用的精致和丰富程度是其他设备完全无法与之相比的。
那么是否Android平板就毫无价值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然我们做此专题的目的何在?iPad mini固然出色,但2000元左右的价格也是明摆着的。Android平板鲜有售价在此区间的产品—从我们测试的情况来看,Android系统的7英寸平板以1000元为界限被划分为清晰的两类:以联想、三星和华硕为代表的,从传统PC或家电厂商转战此领域的品牌,他们的产品售价往往在1000-1500元之间;以台电、昂达和原道为代表的,从MID或MP3设备转战而来的品牌,他们的产品则更加便宜,往往在800元以下—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知名度的品牌很有默契地选择了不同的竞争领域,这其中只有联想ideatab A1000是个特例,这款产品推出伊始着实令其他品牌紧张了一阵,因为它的售价仅有799元。
Android平板的生存空间并非只有低价领域,事实上就算iPad mini的价格在对比之后能够超过其他品牌2倍甚至更多,但看价差的绝对值也就没这么恐怖了—一共才2000元的售价能多到哪去呢?因此不难看出,Android相对便宜的价格是能够受到欢迎的因素,但绝不是唯一。不知消费者是否注意到:在手机领域,基于iOS的iPhone和基于WP系统的Windows Phone是没有双卡机型的;在平板领域,基于iOS的iPad系列和基于Windows系统的所有产品都没有通话功能,这也是现实。
iOS和Windows体系的产品出身于消费心态足够成熟的地区,消费者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而不会因为另一个产品具备更多的功能,从而会对本来就该是基础的应用体验做出让步。举例来说,如果一款平板能够有很快的响应速度,也许我们会对散热进行让步;如果一款平板有了通话功能,我们也许会对响应速度做出让步,而这是iPad不会涉及的底线,在苹果看来,通话是iPhone的事情,更好的享受是iPad的事情,而提供完整一致的体验则是所有iOS设备的事情。
我们有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消费理念并不成熟,以我自己为例,也许我在买笔记本时很清楚要什么,并不会因为没有独立显卡而嫌弃一款产品的价格太高,我会因为便于携带和够用的性能而买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买车时也有同样的心态,在那个我并不熟悉的领域,我依旧希望以尽量低的价格买到大而全的产品,它最好空间大、油耗低、通过性强的同时还出身大品牌—这就是不成熟消费市场的典型心态。
Android平板充分抓住了消费者的类似心理,7英寸通话平板营运而生。在这个手机屏幕越来越大的年代,5英寸似乎都成了标配,若是你的手机没有个5.5、5.7、5.9、6.44英寸的屏幕,都不好意思要求厂商提供单手操作的设计。但是,要真的只比屏幕大小,有哪款产品能比得过7英寸平板?ASUS FonePad、Lenovo A3000等产品均属于此类,就算是三星都有了可用耳机连接拨打电话的Galaxy Note 8.0。
请不要误会,我并没有判断是非的意思,无论何种消费心态都不是由简单的因素决定的,这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我想表达的仅仅是“存在即合理”,既然有这一类产品,那么它们一定符合我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无论看中价格优势还是通话功能,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在。
最后,有必要提及Windows系统的产品:目前来看,基于Windows RT系统的产品我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推荐给读者们,其价格并不便宜,应用数量和商用特性还不及Windows 8平板;而基于Windows 8 32bit系统的平板产品,现实的情况是只有Acer W3能够满足此次测试的限制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Windows 8系统的平板价格都着实不低,即便是最便宜的Acer W3其价格也足以让消费者买到一台iPad mini+Android平板。因此,对这类产品我们的意见是,它们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出色的商用计算体验,其软硬件的兼容性、完整的PC功能和有限的PC性能都堪称独门武器,但如果你买平板只是用来娱乐和消磨时光,还是放弃这个阵营吧。
霸主对垒
—iPad mini VS. Nexus 7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谈及使用体验恐怕没有一个品牌能够与苹果相提并论——这是唯一一家提供了软件、硬件、系统和附件等一系列完整、一致的解决方案的品牌。这句话有些拗口,但却是事实。苹果有自己的Ax处理器,有自己的iOS系统,有自己严格的品质控制体系和应用审核机制。最为重要的是,对普通消费者来讲,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去设计产品的思路让苹果的使用者们根本不必关心什么后台程序、内存占用、处理器核心数量等晦涩的术语——这是以计算机思路设计的Android设备无法相比的优势。
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产品均有不足之处,对iPad mini来说,较低的屏幕分辨率、略高的定价和价格相当高昂的附件都是其软肋所在,这些都是Android阵营攻击的突破口。但铁打的现实也摆在眼前,那就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体验最佳的7英寸平板产品毫无疑问是iPad mini——请注意我们说的综合体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事实上如果你的绝大部分应用只是用来阅读,那么Kindle Fire HD更适合你;如果你只想买个便宜的产品看看电影,那肯定从Android阵营选择一个是最合适的;但如果你真的想让平板电脑能够胜任自己随机的,不确定的娱乐和消遣需求,甚至大部分时间用来打游戏的话,还是踏踏实实买个iPad mini吧。
之所以将由华硕代工的第二代Google Nexus 7单独以插文的方式体现,是因为首先这是Google的“亲儿子”,那自然是应当有专属的待遇;其次这款产品也是我认为最与众不同的Android平板——其系统优化的出色程度远非其他产品能及,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完美的外形设计也足以让它具备那种“脱俗”的气质。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东西,在以前类似Nexus 7这种产品我们即便测试完毕恐怕也不会刊登,因为读者朋友们可能不会看到与其他产品类似的咨询信息和购买渠道。现在的情况是,消费者根本不用通过什么电商网站,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就可立即查询到购买途径和实时价格,因此即便Nexus 7并未在国内正式销售,我们也可以将其推荐给读者。
细心的读者朋友们可能发现了一点,在通篇的文章中我们仅以插文的形式介绍了不同处理器之间的差异,而对每一款产品具体的硬件配置避而不谈,甚至在单独介绍iPad mini和Nexus 7时也是如此。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不希望这种应该重视最终体验的产品被硬件配置的宣传误导,只有产品本身乏善可陈才会在无奈之下以配置信息代替功能特色。
参数派 or 优化派?泾渭分明排排站
—7&8英寸主流安卓平板电脑产品处理器分析
比起在安卓手机处理器战场上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核战争”,似乎安卓平板领域或多或少显得有一些波澜不惊。因为已经被市场证明安卓的高端平板(大尺寸及高配产品)市场因为操作系统优化及生态系统原因已经无任何击败iPad的可能性,安卓平板在当下大量集中的指向廉价入门型便携及可通话3G型产品的市场。因此,当下的安卓平板产品处理器采用的思路比较偏向“主流够用”型,核战争还尚未从手机延烧至此。
不过在处理器的规格及特性使用上,两派厂商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区隔:以三星、联想、华硕为代表的老牌PC(抑或是通信产品)大厂普遍选择在处理器行业里的“老字号”抑或是“大品牌”以保证自身产品的良好稳定性与兼容性,而且并不是那么的注重处理器的规格体现。这其间,联发科军团可谓是最醒目的一族:联想的全线产品、华硕memo Pad HD7均是联发科处理器加持。在手机领域顺风顺水的联发科采用了“一招鲜吃遍天”的策略,将同档次手机处理器进行了功耗控制的“缩水”减配之后,由MT65XX系列直接变更为MT83XX应用在平板领域,诸如手机才会有的双卡双待特性也被完整移植,同时也提供了TD/WCDMA多种网络支援特性。三星对自己处理器的采用也是驾轻就熟,4212/4412在Tab3及Note3里的采用与其GalaxyS系手机硬件搭配完全吻合。而在入门型产品Tab3 7英寸产品中采用了少见的Marvell PXA988处理器,很大一部分考量是基于该处理器异常小众的GPU单元Vivante GC1000对视频画面硬解码的优秀性能——这是一种对于平板的视频应用的重点考量,同时PXA988也是目前智能电视最多采用的处理器型号,似乎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作为传统PC的华硕还很有趣的和英特尔站在了一起,分别采用Z2420及Z2460单核双线程处理器搭配起Fonepad产品,同样看重其x86架构下胜过ARM的多媒体性能,搭载英特尔自家基带产品后形成了完整的通话3G平板平台。而至于谷歌亲儿子也是大热门第二代Nexus7,又回归到移动平台中兼容性最佳的处理器厂商高通的产品:经典的被市场公认的高性能移动处理器产品APQ8064,这颗本来就是为平板设计的处理器在经过了小米2“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采用后在手机界大红大紫同时因功耗和发热量而饱受争议之后,终于回到了它本应该存在的地方:平板电脑里。因为平板电脑电池容量和内部空间的差异,APQ8064在手机上普遍存在的续航水平低下及发热量高企终于在它应该存在的地方回归了它的正常水平,或许这就是个“美丽的错误”。
而至于非一线品牌的传统数码品牌厂商,他们的选择则一众的偏向国内IC设计厂的ARM处理器产品。因为ARM的开放式授权,使得实际生产制造ARM兼容处理器的门槛比x86要简单得多,这也造就了国内瑞芯微、珠海炬力、晶晨半导体、全志、北京君正、新岸线……众多品牌混战的局面。这些处理器在宣传过程中经常使用“四核八显”之类可以让小白用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宣传话术吸引其购买,但实际的兼容性上未见得有前列高通三星联发科抑或是x86架构下的英特尔兼容性良好—实际上这也是考验方案商优化能力的一种。重点集中在两家品牌的处理器上,全志A31及瑞芯微RK3188。相比较而言,RK3188 CortexA9架构及最高达1.8GHz的主频在处理器效能上好过A31 1GHz CortexA7四核不少,但在GPU方面。RK3188的Mail400MP4@533MHz大约仅有A31八个处理器单元的SGX544MP2@300MHz效能的80%,因此也算各有所长。不过这两家从移动影音设备发家的公司在处理器对视频的兼容支持上好不吝惜,甚至直接提供4K视频的硬编解码支持令前面的国际大厂产品望尘莫及—这也算是本土厂牌的一个别样的优势所在。但必须承认,因为配套软件优化体系的匮乏,即时有很好的配置和不错的理论性能,比如拥有Turnkey或QRD这种成熟开发平台的联发科及高通的处理器方案,全志、瑞芯微这样的处理器厂商在产品完整度及整体配套优化上,还有不小的距离。
ASUS Fonepad ME371MG
尽管真正意义上上市的第一款英特尔x86安卓平板并不算成功,但英特尔很快找到了更好的合作伙伴和产品方向:这就是华硕的Fonepad。得到谷歌垂青的华硕携自己成熟的平板设计及制造工艺推出了这款平价型的优秀产品,现在又将处理器从Z2420升级至Z2460,继承华硕平板优秀的做工及优良的工业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和用户体验。在平价3G通话平板里,Fonepad可谓是一个精良设计和做工兼备的标杆性产品。
ASUS Memo Pad HD7 ME173
Memo Pad HD 7的处理器是手机上经典的MT6589的平板衍生品MT8125,基本上完全相同的性能,不过是对功耗进行了少许的调整。不过这款产品在同档上的竞争优势还来自于相对越级的硬件配备,例如1280×800的IPS屏幕以及16GB ROM的存储空间,还有丰富选择的七彩背板以及华硕的美声大师等多媒体性能优化,是多媒体入门7寸平板的优质之选。
Lenovo ideatab A2207A
联想在去年推出了A2107千元3G通话平板,尝到甜头后一发而不可收,A2207便是这个思路下的升级产品。从A2107的单核处理器升级至双核处理器,异常标准的7英寸入门型平板配置。不过得益于联发科优秀的TurnKey平台优化,其MobileXPRT的UX用户体验指数高达97。联想从这一代产品开始放弃早前的平板型四叶草界面而开始突出新的“格调UI”的乐桌面,算是一种设计风格的进化。而顺着这一思路的产品,联想的后续7英寸平板几乎全部都是3G通话平板产品。
Lenovo ideatab A1000
A1000是2013年联想平板电脑的新产品,同样也是3G通话设计,不过价格破天荒的做到了799元。如此低价令不少山寨及华强北品牌惊出一身冷汗,其在天猫和线下的销量也是相当可观,再次证明低价策略在中国市场的屡试不爽。A1000的配置与去年的A2207基本相似,不过正面立体声扬声器加上Dolby Digital Plus认证可以看出其影音型产品的定位。受限成本,其屏幕材质及观感不尽人意,不过具备移动TD网络支持的3G通话功能也算是意外惊喜。如果你希望花不多钱买一个不错的3G通话平板,A1000会是不错选择。
Lenovo ideatab A3000
看型号就知道A3000应该是A1000的进阶款,因此其配置更为主流:MT8389四核处理器搭配1GB RAM和这一价位档的安卓手机都差不多,配置未见多么富有亮点,但系统运行顺畅优化不错。同样是1024×600的屏幕但用上IPS技术令其显示效果较A1000有了很大的长进,提供了对WCDAM/GSM双卡双待的支持也算是其一大卖点。不过联想在其身上倾注了更多的“情感营销”的心血,电视荧幕上热播的倪妮冯绍峰“爱在线”电视广告及联想特意定制的酷库熊Cover也算是一种同质化市场中的“差异化”思路。
SAMSUNG Galaxy Tab3 T210
作为7英寸安卓平板产品的始作俑者,三星还是进一步参透了安卓平板真正的含义——不以配置定位其产品,而以诸多的创新功能打开市场,例如其高端手机上具备的GroupPlay、分屏显示等可轻松利用大屏优势做更多的场景应用,这可能是其它厂商所缺乏的产品思路。T210的处理器采用了少见的Marvell PXA988,这是在智能电视上非常常见的处理器,由此可见其对影音功能的偏重,而初上市就打出1500左右的低价也一反三星常态。
SAMSUNG Galaxy Tab3 T310
作为Galaxy Tab 3的8英寸进阶型产品,T310比T210拥有更为先进的配置:采用了三星自家的Exynos 4212这颗实际性能直追入门型四核的双核处理器, 8英寸的屏幕也升级至1280 ×800的分辨率,同时保有Tab3系列的特色功能。相较于其他安卓平板更窄的边框设计和Galaxy式的FamilyID令其能够从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安卓平板中脱颖而出。新加入的诸多手势和智能感应以及电视红外遥控功能令其适用性较其他品牌的平板更为丰富,对功能的拓展和应用场景的多元适用目前看起来已经成为三星平板的优势所在。
SAMSUNG Galaxy Tab2 P3110
有着7英寸屏幕的GT-P3110定位更加平民化,其处理器选择了Ti OMAP 4430,以硬件配置和系统体验的差异化来明确与Tab3 T210的差异所在,从这一点看似乎也能证实三星对7寸安卓平板充满信心。这款产品的外形远大于售价略高的tab3 T210,从“眼缘”来看我相信P3110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毫无疑问的是,三星的品牌优势为其增色不少。对并不在意硬件配置,对系统流畅度并不敏感的使用者来说,P3110有着更具诱惑力的价格。
国产平板产品
比起传统意义上的PC或移动通信大厂,从MP3等数码产品起家的品牌在平板电脑产品上体现出了更多的共性:在基本上都不具备自主设计能力的当下,选取的方案无一例外的无限接近于iPad Mini的设计—哪怕是屏幕规格也要尽可能的相似。在硬件上看似异常高端配置,诸如“四核八显”的宣传口号遍地都是。而实际上这四款产品采用的两个型号全志A31及瑞芯微RK3188都不能算是市场上的主流ARM处理器。广告宣称“四核八显”的全志A31采用1GHz主频的A7架构处理器,SGX544MP GPU单元,其性能不如同为A7架构的联发科MT6589/8389/8125系列,而优化和兼容性就更不是强项了。较为老牌的瑞芯微RK3188稍靠谱一些,其1.6GHz A9架构为其获得了不错的理论性能,但优化依然不能跟大品牌相提并论—哪怕是三星这样仅采用了Marvell双核的产品也会比它系统优化体验更佳。这里考验的就不止是处理器,而是产品方的设计优化技术实力了,这对于这些几乎全数依靠ODM的公司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所幸这类产品的视频解码能力相当优秀,沿袭这些品牌早前MP4产品一贯强悍的视频能力,直接拷贝的RMVB\MKV\MP4等格式文件几乎没有任何播放压力,完胜主流品牌平板产品。因此,如果你把它们看待成兼具智能应用能力的优秀智能视频播放器,或许会更好一点。
明明白白平板“芯”
——谈四核平板电脑计算平台
如果你马上就要购买平板电脑,那么在购买之前先了解一下平板电脑的市场状况还是很有必要的。进入2013年以来,平板电脑的硬件升级仍然没有减速,四核产品已经逐渐取代双核机型成为新主流。虽然平板产品的实际体验不是直接由CPU核心数量决定,但四核相比双核的提升也并非只是噱头,因此现在消费者往往更加青睐新一代的产品。如果面对不同芯片方案感觉无从选择的话,来看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针对当应用比较广泛的四核芯片进行对比。
在具体说到处理器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平板电脑使用的处理器类型:ARM、X86。
从占有率来看,ARM构架的处理器在平板电脑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而X86处理器在平板电脑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很低,直到新的凌动处理器(Clover Trail)以及Windows 8出现后市场占有率才有小幅上升。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此不深究ARM与X86的具体细节而是直接总结一下两者的特点。
占有率的王者:ARM
ARM是一家公司名称,其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出售IP(技术知识产权)的公司,在它的授权下,芯片厂商成为授权客户,生产基于ARM构架的处理器。在目前,五年前问世的Crotex-A9核心的ARM构架处理器是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高端手机、智能平板电脑使用的最主流的处理器。
ARM架构在手机处理器领域占有9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目前主流的处理器芯片厂商几乎都是采用了ARM架构,比如,高通、德州仪器、英伟达、三星及苹果等。目前千元级的低端的平板电脑处理器一般还在采用比较陈旧的ARM-A8架构,而现在主流的中端平板处理器基本上都采用了ARM Cortex-A9架构,速率可以在1GHz到1.5GHz的范围内调节,同频下,比ARM-A8性能提升3倍以上,而功耗却大大降低。
现在最先进的处理器架构是ARM Cortex-A15,相对于ARM Cortex-A9,最大的区别在于支持多核心和乱序执行,并且性能继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的大部分四核处理器都采用了ARM Cortex-A15架构,比如Tegra 4、三星的5250以及苹果的A6处理器,高通最新的600/800系列处理器则是采用最新的Krait 400架构。而高通这一处理器的架构性能能和ARM Cortex-A15性能相媲美,但800系列的处理器还没有开始大量出货,市场上很难看到。
后起之秀:X86构架?
Intel/AMD都推出了基于X86构架的SoC芯片,但鉴于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平板,就先不讨论AMD处理器了(AMD Hondo处理器不支持Android)。既然排除了AMD,那么X86构架的SoC处理器制造商就仅剩Intel一家了。Intel目前的当红手持系统芯片为Z2760 Clover Trail,但在2013年春季IDF上又发布了Clover Trail+,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的Atom系列处理器加入到平板、手持设备市场。
主流平板四核处理器介绍
“5”个核心的Tegra 3
虽然Tegra4现在已经开始少量出货,2013年内Tegra3依然会是NVIDIA出货量最大的处理器,因此本文中仅讨论Tegra 3。Tegra 3处理器基于40nm制造工艺,采用了自家的可变对称式专利技术(vSMP)的核心架构设计,拥有四个基于Cortex -A9的主核心和一个协助处理器,四个Cortex-A9处理器频率最高可达1.5GHz,而协处理器的频率则保持在500MHz以下。
除了在核心处理器架构上的全新设计外,在显示核心方面,NVIDIA也将GeForce核心升级到了12核心ULP超低功耗GPU。在这方面NVIDIA可以说是熟门熟路,Tegra 3的GeForce ULP处理单元从上一代的8个提升到了这一代的12个,同时性能提升了100%以上。更为关键的是Tegra 3开始支持诸如PhysX、CUDA等原本是电脑平台上才有的高级功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关Tegra 3的专属游戏在实际体验的效果上十分出色。
NVIDIA的Tegra 3是最早上市的四核心处理器,目前Tegra 3也是目前四核心处理器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器,平板包括了Google Nexus 7、华硕EeePad Transformer Prime以及刚刚发布的微软Surface RT等等。
“自家造”三星Exynos4412
和Tegra 3一样,三星Exynos4412同样采用的是Cortex-A9架构,核心最高频率均为1.4GHz。制程工艺方面,Exynos 4412突破了Tegra 3 40nm大关,而三星Exynos 4412是全球第二款出货的四核心处理器,从性能上相比Tegra 3有着一定的提高。而32nm带来的最显著的提高是能耗方面,在之前45nm的4210时代,待机能耗成为了三星的致命伤,但是将架构更新到32nm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按照官方的说法,功耗被减小20%。而4412支持的内存是双通道LPDDR2 1066。
在处理器性能方面,三星绝对是目前四核处理器当中的佼佼者,从当年的Exynos 4210改良而来的Exynos 4412凭借着更先进的工艺让功耗得到了控制,而四核心的出色性能表现也让手机以及平板的性能得到了最大提升。目前国内很多手机以及平板厂商都采用了此款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也不再是三星一家独大。
在图形处理器方面,三星Exynos 4412搭载的是经过“超频”的Mali-400MP,相比双核上的Mali-400MP,4412上已经将原先的核心频率从之前的266MHz升级为400MHz,从而实现了图形处理能力大约50%的提升。不过这颗图形处理器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兼容性一般,这主要是由于支持的纹理单一,并且不兼容许多主流特效造成的。而兼容性问题会在一些大型游戏中得到体现。
“兼容出色”高通Snapdragon S4
高通骁龙Snapdragon S4采用28nm制程工艺,最高达2.5GHz的全新四核、双核及单核芯片组。此系列包括单核MSM8930、双核MSM8960和四核APQ8064,每个内核最高运行速度可达2.5GHz,较当前基于ARM的CPU内核全面性能提高150%,并将功耗降低65%。目前高通S3处理器在平板上应用较多,而其S4系列的处理器目前只在少数Windows 8平板上应用,这些平板的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因此市场上采用高通处理器的平板并不多见。
国产四核处理器介绍
图形性能出众:全志A31
早先在单核产品大行其道时,全志A10方案应用曾颇为广泛。也许是看到了双核时代好景不常,全志并未推出相应的处理芯片,而是发力酝酿四核处理器。如今,四核成为2013年平板市场新的热点,全志四核A7架构的A31平台也终于推向市场。
不同于上面两个芯片,A31采用的是四核Cortex A7架构,更加注重功耗和尺寸控制,加之主频不算高,相关产品基本都是运行在1GHz的档位(可设定到1.2GHz)。单从理论性能上来说,A31的CPU处理性能显然不是上两款芯片的对手。不过,目前CPU核心发展速度飞快的同时,性能过剩已经是常被提及的话题,全志之所以选择A7架构应该也是更多考虑到功耗与发热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可运行到300MHz的PowerVR SGX544MP2图形核心配置是其最大的看点(拥有8个显示引擎),在屏幕分辨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规格的GPU能够提供更佳的体验。而除去CPU架构和40nm的工艺不算领先外,A31的1MB二级缓存、2GB DDR3 64bit双通道内存、4K级视频硬解码等规格也都不弱。
中规中矩:炬力ATM7029
炬力集成在MP3时代曾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不过MP4兴起后它所带来的方案性能一般,逐渐淡出主流视野。当平板电脑成为市场新宠之时,炬力曾带来过MIPS架构的低成本方案,但一直未能普及开来。
现如今,炬力也赶上了四核大潮,于1月中旬高调发布OWL猫头鹰系列首款四核芯片——ATM7029。由于国产芯片商的信息公布不够全面,对于ATM7029的很多参数都不是来自官方数据,从测试结果和了解到的数据来看,它可能也是采用40nm制程,基于四核Cortex A5架构,虽然理论性能和A7特别是A9架构相比有些差距,但在功耗控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设计主频1.2GHz,现有产品内存都是1GB,二级缓存为256KB,GPU是相对比较少见的Vivante GC1000。总的来看,这个方案的功耗比较低,发热也明显更小。而经过炬力深度修改后,在性能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诸如支持快速开机、智能背光、4K解码等等。
综合优势最突出:瑞芯微RK3188
福州瑞芯微推出的RK3188处理器是继高通APQ8064之后第二款、国内首款采用28nm工艺的四核移动芯片,主要面向平板产品。带来了更低的功耗,相比45nm LP SoC低功耗工艺,新工艺性能提升55%的,功耗节省60%。虽然和高通APQ8064同为28nm,但瑞芯微表示RK3188使用了HKMG(高K金属栅栏)技术,在防漏电方面更加出色。此外,对于4G LTE网络支持方面,RK3188也支持到位,支持高达480Mbps的数据传输率,而且功耗更低。此次,瑞芯微RK3188宣告了国产移动四核芯片首次迈向28nm。
RK3188所采用的图形系统为ARM Mali-400MP,该款图形系统支持采用多核GPU,所以瑞芯微为其搭载了4个GPU。支持1080P多格式视频解码,并且支持立体3D H.264 MCV视频编码。嵌入式HDMI 1.4a,支持3D显示。如今该款处理主要应用在国内一些平板厂商的产品中如原道、台电等。由于其成本较低,因此应用在平板产品上价格不会很高。
国产主流四核处理器谁的使用感觉更好?
我们并不想具体对比处理器的各项参数,因为参数这些问题是方案商应该考虑的,作为消费者而言我们只需知道最终产品:平板电脑的流畅度和稳定性,因此我们归纳了之前测试过的相应平板电脑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希望对各位选购平板电脑有所帮助。
全志A31(包括A31s),在系统流畅度方面来看,感觉不出和RK3066双核的区别,游戏方面找对对应的数据包后感觉比RK3066要流畅(视网膜屏除外),但整个系统感觉不够稳定,优化的不是很到位,有点滞顿的感觉。(不排除以后固件优化好了性能提升和流畅的情况。)
炬力猫头鹰四核处理器最开始使用的固件,感觉在性能上的表现还不如AML 8726-MX双核,但最近一批使用炬力处理器平板例如蓝魔X10的时候发现固件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系统流畅度上可以全面超越掉A31s(游戏方面还是赶不上,不过也能玩一些大型游戏了)。
RK3188,无疑性能是这3款里面最强的,不过由于出来的晚,固件优化也还是不够好,不过也比上面两款要流畅的多,游戏在加载速度方面感觉比之前的双核有明显的提升。
总的来说,使用RK3188处理器平板电脑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最为出色,其次则是炬力猫头鹰最然后是A31处理器,但由于3款芯片的价格不一样,而价格也是主导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大利器,所以建议这么选择:纯粹缺钱,往最便宜的选(A31和炬力杀价都厉害,但是IPS屏是前提;另外RK3066双核IPS的机子如果有便宜的也可以考虑);谈不上缺钱不缺钱,那就主要看电影考虑A31和炬力,主要玩游戏考虑RK3188(不缺钱优先考虑安装RK3188处理器的产品)。
选择Android平板的误区
平板电脑使用的处理器核心数量多通常会带来性能的提升,但多核心平板电脑所带来的使用体验未必会超越单核平板电脑所带来的使用体验,就如同使用单核心的iPad至今仍然比流行的大多数Android平板电脑有更好的使用体验一样,因此在我们在此针对Android平板谈一下选购中的几个不为人关注的地方。
1、跑分重于一切,忽略实机(际)体验:
这在炬力的ATM7029方案平板上表现尤为突出,要知道很多购买平板的消费者对平板电脑的软硬件并不十分了解,他们更相信厂商所宣传的四核要比双核强,但要知道最重要的并不是平板的核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使用体验中,在笔者所使用过的平板中就出现了采用ATM7029四核方案的平板其性能与体验均不如采用RK3066双核方案的情况,由此可见,核数并不能决定一切,不要刻意夸大跑分和核数,注意用户体验才是根本和厂商们得以长远发展的目标;当然,这并不表示核心数量多不好,在跑分软件横行的当下,这是衡量平板电脑硬件性能的一个基本手段,它能相对客观衡量手机的硬件性能的优劣。只是跑分高的手机用户体验未必好,但是跑分很低的手机用户体验想达到很高水准也不太现实。
2、性能潜力发挥不足,尚需进一步优化:
国产本土四核方案的崛起,对于向来受制于人的大陆芯片制造业而言是个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就目前所使用的体验而言,国内的四核处理器方案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尤其固件有着很多BUG,尚需进一步优化。虽然有些方案商已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加快了固件更新速度,但在求快求跑分的基础上,一定要求稳定和务实,否则就是华而不实或纸上谈兵之举。可以看到有很多的新功能只是一个噱头,并没有多大使用价值,比如超级画中画,六个视频窗口一字排开,个人觉得除了乱,并没多大实用价值。只需一个窗口即可,另外就是要多在实用功能和方便用户上多下功夫,真实发挥四核应用的实力;
3、注重价格,不追求品质和差异
现在平板市场的产品跟风与同质化严重(尤以国产平板为甚),同质化严重,大家都去杀价格,而忽略了平板的内在品质和质量。个人建议今后要多在质量和平板内在(如兼顾美观和方便用户的定制UI和实用性功能等)要更好。一句话,可以学习水果的iPad品质,但切勿模仿其外在。
4、视网膜屏未必之最优之选
视网膜的屏幕显示效果确实比非视网膜的要细腻,很多厂家的广告都说和iPad4有一拼,实际上和iPad4的屏幕还是有差别的,只不过比普通的IPS显示效果要清晰不少。但是,目前的处理器来说,带动视网膜的机子谈不上流畅,只能说基本不卡,如果拿一台处理器一样,屏幕一个是IPS屏,一个是视网膜屏,两台机子对比,肯定是IPS的比视网膜的要流畅。其次有些用户认为常见的1024×768和1280×800分辨率的屏幕不够细腻有颗粒感,但实际上大多数应用都无法显示出视网膜屏幕的优势所在。因此除了少数情况下视网膜屏幕的显示效果更好外,会给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以及能耗方面带来更大压力,如果不能平衡整体系统,视网膜屏幕可能成为影响平板电脑使用感受根源所在。
平板电脑屏幕技术详解
俗话说,没有两块屏幕是一模一样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助于你选择屏幕的参考。从屏幕的分辨率、像素密度、屏幕的类型甚至是尺寸等,决定屏幕好坏的参数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别担心,继续往下读,我们将解释如何挑选智能手机和平板上的屏幕。
对于你的屏幕而言,你可能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便是它的分辨率和像素密度(PPI,像素每英寸)。由于安卓设备拥有着庞大的规模和价格范围屏幕的分辨率有很多种,因此我们不具体讨论某一种分辨率,只讨论屏幕技术。
像素密度与屏幕素质成正比
当谈及屏幕分辨率是有很多参数可以考虑。手机的价格越便宜、屏幕越小,自然分辨率也就越小;相反,高端设备中屏幕越大,分辨率也就越大。
对于屏幕的整体清晰度而言,像素密度尤其的重要,这影响到网页和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像素密度的高低由屏幕分辨率和尺寸共同决定。如果屏幕很大,但是分辨率很低,那么PPI(像素每英寸)就会很低。高于300PPI意味着极佳的显示效果,低于100PPI就会显得尤其模糊,在100~300PPI之间的屏幕清晰度还算马马虎虎。
目前主流的观点是,300PPI以上的屏幕显示效果极佳,在这样的屏幕中你将看不到任何锯齿线和像素点。低于200PPI的屏幕显示效果很差,通常用于低端设备中。200~300PPI之间的屏幕主要是中端设备的首选。
什么是LCD屏幕?
LCD就是液晶屏幕(Liquid Crystal Display),也是手机设备中最流行的一种屏幕。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它的耗电量低,图片成像效果很棒。
TFT屏幕
最为流行的LCD屏幕就是TFT屏幕,也叫薄膜晶体管屏幕(Thin Film Transistor)。这种规格在手机上日益流行。它的每个像素就是一个晶体管,因此可以控制每个像素独立的开闭。这样的设计提升了传统LCD屏幕的响应时间和更高的对比度,然而也因此耗电量很大、价格更贵。
IPS 面板
一些高端手机和平板中使用IPS(平面转换)面板,也就是TFT面板的一种,但是此面板克服了某些传统TFT LCD 面板的缺点。IPS 面板从各个角度都能显示一致和准确的色彩。因此,它比一般的TFT屏幕要有更广的视角,对于一群人围在一起看视频时尤其的重要。
超级LCD
三星制造,用的最多的还是HTC,超级LCD是一种移除了外玻璃和屏幕元件之间的空气间隙的技术。此技术比起一般的LCD屏幕减少了强光,同样意味着耗电量的降低和和更好的户外视觉效果。
什么是 OLED 屏幕?
OLED 就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意思,OLED屏幕由有机聚合物组成,通电时便会发光。它比起传统LCD屏幕提供了更多的优势,比如更薄、更亮、更省电并且视角更广。它提供了更好的对比度和更快的响应时间
手机设备中最流行的OLED面板就是AMOLED技术。AMOLED意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比起标准的OLED屏幕要更省电。
AMOLED最大的工厂是三星,市场将它的屏幕冠名为超级AMOLED。大多数三星的高端、旗舰设备使用AMOLED屏幕,然而还是有一些使用的是LCD屏幕。
三星已经在它的屏幕中使用PenTile矩阵排列了,此种技术使用两种主要的像素间隔一个像素的结构,我们叫它RGBG(红-绿-蓝-绿,Red-Green-Blue-Green)结构。有些人批评说PenTile屏幕会整体模糊,但是大部分人在高像素密度的屏幕中模糊不是那么明显。三星使用的PenTile矩阵排列可以使屏幕的寿命更长,OLED面板上的三大主像素中,蓝色像素是损耗最快的像素。
AMOLED大战LCD:哪一个适合你?
两个屏幕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劣之处。AMOLED屏幕有更好的视角和深度,真正的黑色。但是LCD屏幕提供更准确的色彩显示。虽然眼睛看起来AMOLED屏幕更亮,但是在阳光直射下LCD屏幕看起来更好。
AMOLED屏幕整体上趋于节能,但是LCD屏幕在显示网页时更加省电。AMOLED有更棒的可视视角,但是LCD屏幕在低像素屏幕上显示效果更清晰。这是因为LCD使用RGB结构而不是PenTile RGBG。
新学年的新打印装备
每逢新学年来临我们总可以为添置新装备找到无数的理由,大屏智能手机或是平板电脑能提供更便利的沟通方式,并且也更便于获取最新的资讯;一副高品质的耳机也不能错过,若是搭配一些优秀的播放设备绝对能带给你焕然一新的听音体验;而笔记本电脑也许没有前两年那么引人注目,但它仍然是内容创作的主角,指望用平板电脑编程或是图形编辑并不一定顺手,甚至根本无法实现。等一等,我们介绍了一大堆好玩的电子产品,却似乎忘记了打印设备,你可能会说,去校园内的打印店打印就很好了,价格便宜量也足。但为此又“牺牲”了便利性,偶尔翻到一篇好文章,或是临时需要打印几页讲义和资料,手边没个打印机多少有些不便,从宿舍出去专门跑一趟耽误功夫不说,何况打印店也不一定24小时都敞开大门为你服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不差钱的同学考虑将打印机列入采购清单之中。
一旦锁定了打印机,很显然就要面对如何选择的难题,对于个人打印而言喷墨和小型激光打印机都可以是潜在的选择对象,它们均可以满足以文字为主的输出任务,它们的体积小巧易于摆放,同时,两者的打印成本也相对低廉,诸多优秀的特性十分贴合个人文档打印的输出需求。当然,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笼统来说,喷墨打印具有彩色输出能力,可以打印照片或彩色文档,这是黑白激光打印机所无法实现的。但相对而言,彩色打印的成本更高,且喷墨打印机需要更为精心地“伺候”,例如校准个墨头、清洗下喷嘴之类都会牵扯你不少的精力。而激光打印则在打印性能和使用的可靠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激光引擎的输出速度快,尤其是对于文字类型的文档,它们的表现更为突出。另外,激光打印机在使用时也比喷墨省心多了,除了更换硒鼓或墨粉盒外,你几乎不需要额外的维护措施。只是,选择了个人激光打印也就“放弃”了彩色输出,若只是打印文字类型文档,这自然毫不相干,激光甚至是相对喷墨更适合的选择,但前提是你确定不会打印照片或彩色图形,这些细节的小“问题”还需要你在购机前考虑清楚。
只要使用打印机,就需要消耗各种耗材,除了纸张本身外,最大的成本支出就是墨盒、硒鼓之类的打印耗材了。打印设备的使用成本应该是每个打印机用户都很关心的指标。好消息是,无论是喷墨还是激光,它们的单页打印成本在近两年来都有了较大幅度地下降。以喷墨机型为例,爱普生的墨仓式打印系统可谓是低价打印的典范作品,墨仓式打印机虽然在性能方面略微乏善可陈,但不到2分钱的超低打印成本绝对令人震憾,不仅大幅低于市面上价位相同的同类喷墨机型,而且也远低于很多采用鼓粉分离式耗材的激光产品,是那些大印量用户的不二之选。佳能的E系列和惠普的超级惠省系列也同样是低价打印的代表,它们在降低打印成本的幅度上虽不及爱普生的墨仓式打印系统,但0.1元左右的单页打印成本已经很低了,而且两者的性能也相对墨仓式打印机更均衡一些,其打印速度和输出质量都更为出色,对于印量不是很大,且对打印效果有一定要求的用户来说也是很好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喷墨打印机的单页成本都会有如此幅度的降低,那些“经典”系列的产品依然在耗材成本方面令人望而却步,比如不少售价只有两、三百元的入门机型,单看价格似乎十分便宜,但打印不了多少页就可能需要更换墨盒,一套(黑色墨盒和彩色墨盒)墨盒动辄将近300元的支出可不是笔小数──几乎可以再购买一台全新的打印机了,这使得打印机的应用范畴只能限定在印量十分有限的作业环境中。因此,我们强烈建议考虑入门级喷墨打印机的用户,将目光投向那些经济性打印机,例如前面提到的爱普生墨仓式打印机以及佳能的E系列和惠普的超级惠省系列,它们也许会比性能接近的同类机型略贵一点,但增加的这些投资显然是物超所值的,随着打印量的增长,它无疑会给你带来长期、稳定地“回报”。
若选择的是激光打印机,耗材的问题就显得轻松多了,这一方面是由于黑白激光打印的单页成本普遍较喷墨打印更低一点,另外,激光打印的耗材结构较为单一,选择时自然相对简单了不少。其中,一个业内基本认同的观点是,采用鼓粉分离式耗材的机型通常比采用鼓粉一体式耗材的机型具有更低一些的单页打印成本,这一结果很好理解,鼓粉分离式耗材能够尽可能发挥出感光鼓和墨粉的最大潜能,避免了浪费,做到物尽其用。在我们的推荐机型中,兄弟HL-1118、联想S1801以及三星Xpress M2626均采用的是鼓粉分离式耗材。而鼓粉一体式耗材则是将感光鼓和墨粉集成在一起,每次更换耗材时同时也更换了可能还尚有余力的感光鼓器件,在单页成本上自然会略高于鼓粉分离结构的耗材。值得一提的是,富士施乐的LED打印机中还引入了“不更换感光鼓”这一全新的概念,根据厂商的说法,打印机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只需更换墨粉盒,感光鼓则不再属于常规耗材的范畴,感光鼓的设计使用周期大致等同于打印机的寿命,也就是说,在打印机的正常使用年限内,感光鼓均能可靠地运作终身无需更换。理论上,由于只需更换掉用尽的墨粉盒,而无需考虑感光鼓的消耗情况,“耗材”数量的减少,维护的费用也会相应降低,从而达到降低单页打印成本的效果。以本次专题中的富士施乐DocuPrint P158b为例,它仅配有墨粉盒一种耗材,而不用更换感光鼓,根据我们在网上商城了解到的价格,2200页容量粉盒的零售价格大致在340元左右,由此我们不难推算出富士施乐DocuPrint P158b的单页打印成本仅为0.15元,这个价格已经相当低了,甚至低过鼓粉分离式耗材的单页打印成本,对希望一省再省的用户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
打印机如何连接进行使用同样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只是个人使用,USB连接也就够了,但若是希望多人共享使用(宿舍中很常见的应用方式),普通的个人激光打印机或是前面提到的经济性低价打印机型就很“悲剧”了,它们通常只配有USB连接,别说是新潮的移动打印了,即便是几个人共享使用就很麻烦。你需要有一台长期连接打印机的PC,并且为其准备好网络连接,当然,安装打印驱动、设置共享打印机也是必不可少的。完成了上述工作也只是具备了简单的局域网共享,它有不少的局限性,至少你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就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打印。为了打印一份在平板电脑上看到的资料,你可能需要先复制信息,再把资料传送到安装打印机的PC上进行打印,如此繁琐的操作显然不符合时下日趋流行的智能化体验。为此,你可以增加点预算购买那些标配网络的机型,即解决了多人共享,也能实现基本的移动打印功能,当然,更多的费用支出对于尚无收入来源的学生朋友并不太现实。其实,利用一款免费的软件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联想乐打印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孕育而生,它通过一个客户端同时实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打印(局域网打印以及广域网打印),而需要准备的只是在连接(USB或网络均可)打印机的PC上安装“联想乐打印中心”,并注册一个联想通行证帐户。从架构来看,联想乐打印很像是我们所熟悉的PC共享打印方式,只不过,乐打印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均更加强大,它不仅仅是打印机的简单共享,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拓展了应用方式,从简单的局域网PC共享进化到移动设备共享使用。
Brother HL-1118
提到兄弟公司的激光打印机,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其鼓粉分离的耗材设计以及较快的文档打印速度,但在机器的小型化上却总有点一成不变的感觉。不过,在兄弟的新机型HL-1118上,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些迥然不同的风格转换,由于采用了新型的托盘式进纸机构,打印机的体积有了大幅下降,小巧的机身对空间占用十分有限,这无疑更贴合了个人或家庭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同时,HL-1118依然具有较快的引擎速度,并采用了兄弟传统的鼓粉分离式打印耗材,在性能和成本控制方面延续了其固有的优势。
由于体积的缩小,HL-1118自然无法再使用全尺寸的标准纸盒,而采用的折叠托纸盘的结构,这也是在小型激光一体机中十分通行的设计方法。打开HL-1118的前盖板即可形成150页的进纸托盘,供纸量虽不算大,但用于日常办公打印也完全够用。
HL-1118的引擎速度不错,20ppm的指标在目前的小型激光打印机中处于中游偏上,实测6分39秒的总成绩令人满意,用于日常个人打印应该完全够用。HL-1118的文档打印质量一般,其文字打印效果不错,文字清晰锐利,笔画边缘也很平滑,文字的字型好,常用的5号的文字在目测距离能保持较好的辨识率。HL-1118的图形质量可以接受,画面的对比度不错,细节特征也较为清晰,不过画面上的横向条带较为明显,并且层次过渡也不够自然。HL-1118具有良好的引擎性能,并保持了在打印成本控制上的传统优势,在此基础上,机身体积还有了显著缩小,不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个人或家庭用户的关注,毫无疑问,小型化是HL-1118的最大亮点。
Canon E518
PIXMA E518是佳能E系列经济型产品中的第二代机型,它是一款具备打印、复印和扫描的三功能一体机。在打印成本这个焦点问题上,E518不会让你失望,尽管它更换了一套全新型号的耗材,但墨水容量和耗材价格都与老款机型没有发生变化,黑色的单页打印成本应该能保持在0.1元左右。这个价格虽不是经济型喷墨产品中最低的,但对比普通的入门级喷墨一体机也要便宜很多了,用于个人或家庭打印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E518的照片打印质量不错,整体性能更为均衡。
E518的控制面板较为简单,除了一个单字符(7段LED)的显示屏外,它只有9个按键和6组必要的指示灯,能提供的信息提示和可实现的功能都比较有限。打开前面板,即可形成100页的进纸托盘,供纸量虽不算大,但可以应付个人用户的小批量输出需求。
E518采用与E500完全相同的4色打印引擎,其主要更换的耗材仅为2个墨盒,日常的维护工作很简单。从测试结果来看,E518打印黑色文档时的单页打印成本只有0.11元,这个价格本身已经很低了,甚至低过不少采用鼓粉分离式耗材的激光打印机,但与定位相同的墨仓式喷墨一体机相比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测试中,E518完成全部商业应用的测试项目用时15分钟,文档打印速度很快,在我们的推荐喷墨机型中算得上是位速度高手,对于小批量打印完全够用。采用最佳质量模式时,E518的速度表现仍然不错,打印一张4×6英寸的照片只需1分49秒。E518的打印质量不错,黑色文本清晰,字型规整,8号的小字体文字在目测距离易于识别。图形的色彩和明暗度都很适中,纯色填充较为均匀,层次过渡也较为平滑。虽然只是一款低价机型,但E518的照片打印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画面清晰,精度较高,照片也比较细腻,接近普通冲印照片的输出效果。
E518在测试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比较均衡,它既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也没有明显不足。比如在打印成本方面,E518与定位相同的其它对手相比优势并不大,但它的打印速度更快一点,且打印质量也更为出色,综合来看,E518的总体实力并不处于下风。
Canon LBP6018
体积小巧、响应速度快是佳能小型激光打印机的显著特点。我们所测试的LBP6018是佳能新一代小型激光打印机的代表作品,它可以看作是 LBP3018的升级型号,新旧两款机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引擎速度的提升,LBP6018由LBP3018的14ppm提高至18ppm,文档打印速度明显了快了不少。与此同时,LBP6018依然保持了小巧玲珑的“身材”以及出众的打印效果,只要你的日常打印量不是很大,选择LBP6018作为个人文档打印之用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LBP6018的供纸量一般,150页的进纸容量应付一般的办公应用还算尚可,如果印量较大则很难避免频繁添加纸张的繁琐操作。出纸托盘的设计非常实用,它的尺寸要比一般机型大很多,可对纸张提供更好的支撑,非常有助于保持打印纸张的平整。
LBP6018只配有1600页(CRG925)容量一种规格的硒鼓,没有高容量耗材可供选择。不过,鼓粉一体式打印耗材在控制打印成本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根据硒鼓的标称容量以及网上商城的相关报价,我们不难估算出LBP6018大致的单页打印成本为0.25元,这个价格不算便宜,如果日常印量较大的话,负担起来恐怕并不轻松。
在所有推荐机型中,LBP6018的引擎速度并不算快,18ppm的输出能力在小型激光打印机中也就是起步标准,不过LBP6018在测试中的良好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它完成全部的测试项目用时6分56秒,测试成绩甚至要略高于有些20ppm的机型。
LBP6018的文字打印效果相当出色,文字不仅清晰锐利,而且笔画坚实、浓度很高,这使得那些字号很小的文字也能非常鲜明地呈现出来。默认设置下,LBP6018对半色调的处理一般,画面上能较为明显地看到使用简化的抖动算法表现出的网点,但纯色填充的效果不错,可见横向条带非常轻微,而且画面的反差也很好,很多阴影处的细节都能细致地刻画出来。
LBP6018在性能和机身设计方面都为个人用户考虑得十分周到,它的体积小巧,操作简单易用,使用时还很安静,只是鼓粉一体式的耗材在单页成本上的优势不大,当然,如果你的日常印量并不是很大的话,这也不是非常要紧的问题。
EPSON L211
来自爱普生的墨仓式一体机L211毫无疑问是低价打印中的明星机型,它具有外置大容量墨仓的独特外观,拥有无人可及的超低打印成本。不过,需要你留心的是,除了耗材便宜外,L211在其它方面就显得乏善可陈了,它的打印质量一般,输出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可实现的功能也十分有限。当然,这点“小”问题在耀眼的打印成本优势面前就不足挂齿了,如果在你的购机意向中,打印成本占据着首要地位,我们毫不怀疑你会被墨仓式打印系统具有的超低单页成本所深深吸引。
L211采用了全黑配色,它的体积小巧,机身紧凑,十分便于摆放。L211的进纸机构采用的是传统的后部垂直进纸,其50页的供纸量虽然和同价位的其它机型大致相当,但仍不算充裕,也难以与大批量打印相对应,而且它也无法添加扩展纸盒,可以想见,当你连续打印大量文档时,经常性地为一体机添加纸张将不可避免。
L211采用4色打印系统,。测试结果显示,L211打印彩色文档的单页打印成本只有4分钱,而仅打印黑色文档时,单页打印成本甚至低至2分钱以下,如此低廉的价格的确非常令人震撼,为桌面喷墨打印系统的最低单页成本树立了标杆。从测试成绩来看,L211完成全部商业应用的测试项目用时将近18分钟,整体速度较慢,只适合小批量打印的作业环境。L211的文字打印质量一般,这主要表现在文字的边缘不够锐利,小字体文字的表现力较差。不过,L211的照片打印效果还是不错的,照片的色彩自然,细节表现到位,反差好,接近普通冲印的输出效果,但在表现一些浅色调时可以看到较为明显的墨滴,细腻程度稍差。
在性能测试环节中,L211并没有太多的亮点让人记忆犹新,但毫无疑问,L211是一款特点鲜明的喷墨一体机,了解一下它超低的打印成本就足以令你震撼不已,不到2分钱的黑色打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强大的单页成本优势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在所有推荐机型中独一无二。
Fujixerox DocuPrint P158b
在所有推荐机型中,富士施乐的DocuPrint P158b是唯一一款使用LED技术的打印机,在它身上自然汇集了非常多的新潮特性,LED引擎、EA聚合碳粉、低温定影、低能耗、低噪音、单一式耗材设计等等,无一不是耀眼的闪光点,而低廉的打印成本更是令人欲罢不能。除非你对激光引擎情有独钟,否则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这种新的尝试。
P158b的体积十分小巧,不到20厘米的纵深明显要小于绝大多数同类产品,它看上去更接近我们记忆中的家用喷墨打印机,摆放时只占用很小的桌面空间。另外,P158b的进纸托盘也可以折叠收纳以减小空间占用,打开后可则可形成一个150页容量的进纸器,供纸量不算充裕,只适合小印量的作业环境。
打开前面板,可以看到P158b小巧的圆形碳粉盒。除了碳粉外,P158b没有其它需要更换的耗材,也就是说,在打印机的正常使用年限内,感光鼓均能可靠地运作。这不仅简化了操作,更重要的是,由于减少了耗材更换组件,使得打印机的打印成本大幅下降,根据网上商城的报价,我们不难推算出P158b的单页打印成本仅为0.15元,这个价格已经非常低了,对印量较大的用户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P158b的标称引擎速度为20ppm,仅从指标上看已经十分理想了,实际测试中,它完成全部商业应用测试用时6分53秒,输出速度不错。
P158b的文本打印质量出色,文字的边缘平滑锐利,字型规整,即便是8号的小字体文字也可以保持很好的辨识率。默认设置下,画面的灰度层次过渡平滑,纯色填充也很均匀,而且P158b的边缘控制良好,套色准确,深色背景下的文字表述清晰。
P158b的文档打印速度够快,输出效果也很不错。除此以外,P158b还具有很多LED引擎自身的独门绝技,比如打印时的异味更小,单一式耗材所带来的打印成本更低,拥有更小巧的机身体积等等,这些优秀的特质进一步巩固了它的优势地位。如果你希望获得激光级别的输出能力,但又不想被难闻的异味打扰,那么选择P158b会是个很好的尝试。
HP deskjet Ink Advantage2520hc
在喷墨产品的推荐机型中,能在单页打印成本方面与墨仓式打印系统一争高下的,恐怕只有惠普的这款超级惠省2520hc了,超级惠省的确十分会省,黑色仅5分钱的单页打印成本着实令人难以抗拒。或许,2520hc并不是目前市场上打印成本最低的机型,但两者之间的距离已经很近了,况且2520hc维护起来还十分方便,将成本、使用以及性能更为出色地平衡在一起。
2520hc的控制面板十分简洁,它配有一块小型LCD显示屏,能提示复印份数以及一体机的简单状态信息,另外,屏幕上还提供了两个墨量指示灯,可以较为直观的显示墨水的使用情况。由于控制面板上的按键较少,想实现特别复杂的操作或进行详细的设置调整可能并不现实。
2520hc采用惠普经典的4色双墨盒打印引擎,其主要更换的耗材仅为2个墨盒,打开一体机的前盖,安装上两个墨盒,1分钟不到你就可以开始使用了,无论是设备的初始化还是日常的维护工作都非常简单。测试结果显示,2520hc仅打印黑色文档时,它的单页成本只有5分钱,这个价格无疑非常震撼-仅次于使用墨仓式打印系统的L211,是目前相同价位中数得上的“省钱”高手;而0.16元的彩色打印成本也相当便宜了,足以满足较大印量的应用需求。
对于2520hc这样的低价机型,我们通常不会对它的性能表现有太高预期,从测试情况来看,17分钟的总成绩也的确较慢,但与参测产品中定位相同的机型相比也基本相当。2520hc的文本打印质量一般,文字清晰,字型良好,只是文字的边缘还不够平滑,影响了小号文字的字型。图形方面,层次过渡较为平滑,但颜色填充稍欠均匀,且深色背景下的浅色细线条也交待得不是特别充分。尽管2520hc使用的是4色打印引擎,但它的照片打印质量还是很不错的,照片的精度高、细节丰富,画面也较为细腻,接近普通冲印照片的输出效果。
或许,2520hc的打印速度还不是很快,它提供的功能也比较简单,但仅凭其超低的打印成本就足以令人心动了,黑色不到5分钱的单页成本无疑极具诱惑力,而一个墨盒78元的售价也着实不贵。而且,2520hc的操作还十分便利,维护工作更是简单易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Lenovo S1801
联想在去年很有想象力地提出了家用激光打印机的概念,它将激光打印机这类很商务的产品与家庭用户联系在一起,为那些日常文字打印量较大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购机思路。新系列的S1801不仅保持了小巧紧凑的造型设计,而且它还回归了联想标志性的鼓粉分离式耗材,在单页打印成本上更具优势。同时,联想还在服务的宽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通过联想最新推出的“乐打印”应用所提供的云打印服务,你还能在简单的个人激光打印机上体验到无与伦比的移动打印功能,S1801带来的提升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功能的强化更是可谓是软硬兼施。
S1801的体积十分小巧,机身线条也很流畅,全白的配色看上去清新、素雅,摆放在家中丝毫不会有突兀的感觉。将打印机的前面板打开即可形成进纸器,总共150页的纸张供应量虽不算充裕,但对于日常印量并不算很大的个人用户来说也完全够用。
S1801重新用回了具有联想特色的鼓粉分离式耗材,其感光鼓的使用寿命很长,可对应使用6套标准容量的碳粉盒。由于感光鼓单元和碳粉单元可根据实际消耗情况分别更换,最大限度地发挥感光组件的潜能,从而有效减少了浪费,起到降低打印成本的效果。
若仅看参数,S1801所配的18ppm引擎并不算快,但在实际测试中,它的表现显然更加出色。S1801完成全部测试项目只需6分40秒,良好的打印速度甚至不亚于一些引擎指标更高的机型,在目前的同价位产品中具有突出的速度优势。S1801的文本质量良好,文字清晰,字型规整,常用的小5号中文文字在目视距离能保持很好的识别率。图形的打印质量也完全可以接受,纯色填充比较均匀,页面的浓度也算适中。只是,S1801对半色调的处理不够理想,灰度的层次过渡较为生硬。或许S1801的图形打印效果还不那么出色,但用作以文字输出为主的个人文档打印也完全可以接受,况且,S1801的文档打印速度还很快,并具有相当低廉的单页打印成本,如果你的日常打印量很大,那么性能强劲的S1801就是很好的选择。
SAMSUNG Xpress M2626
在去年,三星的小型激光打印机还是以ML-2161为代表的小型化产品。但在一年后,三星引入了全新的Xpress系列机型,两者的设计风格可谓是大相径庭,Xpress M2626的体积非但没有减小,反而增加了不少,当然,它的打印速度也有了大幅提升,达到了惊人的26ppm,而更具魅力的当属三星对于打印耗材的革新,它放弃了一贯使用的鼓粉一体式打印耗材,将目光转向至经济性更好的鼓粉分离式打印耗材,自然而然,其打印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
M2626的“个头”明显要比一般的小型激光打印机大了不少,这主要是由于它配置了完整尺寸的纸盒。M2626的控制面板也很丰富,除了基本的电源开关和取消键外,它还提供了“Eco(经济打印)”和“屏幕打印”两个快捷功能键。
M2626的供纸能力相当不错, 250页的进纸量应该是十分充裕了,满足小型办公室的典型用度不成问题;而1页的多功能进纸器则算得上锦上添花了,有效加强了打印机的纸张处理能力,同时还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卡纸情形。
采用鼓粉分离式耗材是M2626区别于老款三星激光打印机的显著区别,根据耗材的标称规格和网络商城的参考价格,我们不难得到M2626大致的单页打印成本,0.15元左右的价格可谓是相当低廉,比起ML-2161(采用鼓粉一体式耗材)更是下降了50%以上,应对较大的印量水平也完全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M2626的引擎速度高达26ppm,它在实际测试中的表现自然不会太差,完成全部测试项目,M2626用时仅5分41秒,是所有推荐机型中打印速度最快的选手,可以出色的满足大印量的作业需求。M2626的文档打印质量出色,文本清晰,比划坚实,8号的小字体文字在目测距离清晰可见。图形打印方面,它的灰度层次过渡较为平滑,纯色填充也比较均匀,但默认设置下的打印精度一般。
M2626的打印速度飞快,打印质量也说得过去,加之鼓粉分离式耗材带来的低廉打印成本,用于个人文档打印无疑是非常适合的选择。略感遗憾的是,M2626的体积稍大,摆放起来不够灵活,但它配有250页的标准纸盒,面对大印量的作业任务更为得心应手。
返璞归真玩升级
曾几何时,《个人电脑》制作重返校园的选题,还是以攒机升级为主要内容;如今,“苹果三件套”已经成为一部分新生入学的标准配置,即便不是特别贪慕虚荣的孩子,也难免会向家长提出购买一台笔记本或平板电脑的要求。以我个人的经验(稍显久远,也许不具参考价值)来看,除了做毕业设计写论文的时候,在四年的本科生涯里电脑并没给我的学习带来任何帮助。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我离开大学校园都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如今人们对于电脑和网络的依赖肯定是远远高于十几年前的。你让现在的孩子不碰电脑游戏、不沾社交网络,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会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家长、认可电脑和网络能带来的正能量,总之身处信息社会,要想不和社会脱节,电脑和网络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了。
扯得太远了,这个版块我要介绍的是升级和攒机,主角是配件产品,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以现在的电脑价格和平均消费能力来看,父母给自己的独生子女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作为开学礼物,对于大中型城市里的很多家庭来说都没有困难。不像我上大学那会,宿舍里几个同学为了集资攒一台入门级配置的电脑,都要费很大口舌向家里多讨要点生活费或是自己节衣缩食。既然现在笔记本电脑已经相当便宜了,我们为什么还要介绍DIY攒机呢?这理由其实也很充分,且不说这是我们制作重返校园选题的传统内容,只是从游戏娱乐的需求来说,台式机也仍然有它的立足之本。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沉迷于游戏会影响学业。这种话说起来当然是容易的,可是又有几个十几、二十岁上下的孩子不热衷于电脑游戏,尤其是一些不喜欢户外运动的男生。笔记本电脑固然也有面向游戏应用的选择,但是价格则过于昂贵,而且买一台游戏笔记本的话,其心昭然若揭,是难以说服家长进行投资的。选择台式机一般来说可以走两个极端——或者图便宜,或者追求高配置,这恰恰是笔记本产品难以覆盖的两个区域,即便是在同样四五千元这种主流价位下,台式机的娱乐能力也要胜过相同价格的笔记本电脑。说了这么多的铺垫,无非就是要表明台式机在娱乐中依然有其不可替代性,从而证明我们在重返校园的专题中依然要保留DIY内容的必要性,消费者具体选择哪种类型的平台,当然还是由其自己的需求类型和经济承受能力来决定的。
说起DIY,看似要关注很多种配件、很多复杂的技术规格,让非专业人士顿时头大了好几圈;实际上任何领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选择好PC的芯,就等于是提纲挈领的效果,其它部件也就不难选择了。那我们接下来就从CPU部分来展开话题,在DIY市场你只需要知道两个名字——Intel和AMD,就等于是涵盖了全部的CPU品牌。
关于Intel Haswell
英特尔(Intel)的名字想必早已是妇孺皆知了——什么?还有人不知道?“等灯等灯”总听过吧!很多年前,AMD的粉丝会抨击英特尔阵营的DIY用户不是真正的硬件玩家、缺乏个性,现在恐怕再也没有这种声音了。一旦你选择了英特尔的阵营,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用哪一代的CPU了,目前英特尔已经推出了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同时第三代酷睿智能处理器也还没退出主流市场,你需要先在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一般来说,普通家庭中一台PC的使用寿命大约是四到五年,当然也有两种例外,一种是坚持使用十年前的Windows XP系统、平时只上上网看看新闻,不玩PC游戏不看高清,甚至有可能还没跨入酷睿的时代;另一种则是走另一个极端的发烧友用户,电脑的配置始终要和最新一代的技术规格保持同步,按照英特尔的Tick-Tock战略,他们几乎一年就要升级一次PC。对于游戏发烧友来说,不需要别人去说服他升级或更换PC,只要他觉得自己的电脑在运行热门游戏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就会主动萌生这个想法。而对于那些在PC的投资上特别保守的人来说,你很难用技术规格的进步、性能提升的比例来打动他;当然,这里还包括受购买能力的限制和对PC依赖程度很低(靠笔记本或平板电脑来实现娱乐功能)这两种可能。所以,我们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关注核心技术进步、日常生活中对PC有依赖性(纵然不热衷于高负载的3D游戏,起码也是以PC为常用的多媒体娱乐工具)的人群。如果你的电脑还停留在Sandy Bridge以前的规格,确实应该考虑考虑更新一下配置了。
在介绍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Haswell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Tick-Tock战略发布以来的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展历程。Tick-Tock这个名称源于钟表上秒针行走时所发出的嘀嗒声,英特尔公司在2007年正式提出了以此命名的发展战略模式,为其芯片设计制造业务规划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框架——将处理器微架构的更新和芯片制造工艺升级的时机错开,Tick代表着制造工艺的进步,例如从32纳米的Sandy Bridge到22纳米的Ivy Bridge,架构没有发生变化,性能提升不大,只是缩小了芯片面积、降低功耗和发热量;而Tock则意味着微架构的变化,例如同样32纳米的Sandy Bridge就采用了与Westmere不同的架构,还有这次专题的主角——Haswell,它和同样基于22纳米制造工艺的Ivy Bridge也是两种不同的架构。也就是说,英特尔公司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在Tick年提升制造工艺,在Tock年改变处理器的微架构,从而让自己的芯片设计制造业务有规划、有效率地发展下去。
既然定义为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那在命名方式上也毫无悬念,一定是符合Core i7-4770、Core i5-4670/4570的规则。至于字母后缀的含义,K表示未锁倍频版;S和T都是低功耗版(DIY用户可以直接忽略);R表示集成锐炬显卡的版本(实际上只有i7-4770R这么一款型号,据称是特供给苹果iMac的,DIY用户也不用惦记了)。所以说你只需要在K后缀和无后缀之间做出选择,是多花点钱买一颗可超频的CPU,还是节省点资金买一颗无法超频的型号。
关于处理器的运算性能部分,并没有太多可以诉之于笔墨的文字。简单一句话,22纳米工艺下更成熟的架构以及新指令(AVX2)的扩展,让Haswell具备明显优于Ivy Bridge的性能。所谓更成熟的架构,就是指环形总线的设计,它可以更容易地实现各个单元之间的连接;而升级到256位的AVX2指令集则是让CPU的浮点运算性能提升了一倍。除了基本性能提升之外,第四代酷睿处理器在超频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以往的主板电路中,必须设计不同的VR(电压调节器)来分别控制CPU、GPU、I/O等不同部件的电压,用户通过微调这些参数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或超频性能。但是在Haswell架构中,这些调节器全部整合到了CPU之中,主板只需要设计一个VR,其他的微调交给CPU完成,大大降低了主板的供电设计难度,同时也大大简化了超频的操作。
与其细抠那些枯燥晦涩的专业词汇,去探询Haswell性能提升的理论依据,倒不如用事实说话,从下面三组数据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高端的Core i7-4770K、还是主流的Core i5-4670,运算性能都要比与之对应的Ivy Bridge处理器提高了10% 左右。
如果你是一个游戏爱好者,坚决要购置一块中高端的独立显卡,可以自动忽略以下俩自然段关于核芯显卡的介绍;如果你只是偶尔玩一玩负载不太高的3D游戏,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以高清娱乐为主,那么英特尔第四代酷睿处理器的核芯显卡就是很不错的选择了。尽管Haswell的架构变化,给处理器的运算性能带来了明显的提升,不过这还不是最令人激动的环节,核芯显卡的变化才是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中的最大亮点。英特尔第一款集成图形单元的处理器是32纳米的Clarkdale Core i3,其中运算单元基于32纳米的制造工艺,而图形单元还停留在45纳米工艺的阶段,在一些第三方的硬件检测工具中,它就被识别成HD Graphics 1000;从Sandy Bridge开始,英特尔正式提出了核芯显卡的概念,包括代号为GT1和GT2的两种规格,对应的正式名称分别为HD Graphics 2000和HD Graphics 3000,前者包含6个执行单元,后者为12个执行单元;到了Ivy Bridge这一代,仍然是分为GT1和GT2两种规格,只不过命名变成了HD Graphics 2500和HD Graphics 4000,前者的执行单元数量没有变化还是6个,后者的执行单元数量提升到16个。具体到处理器型号与图形核心的搭配上,规律性不是很强,尤其是桌面级处理器的规格更是略显混乱——在第二代酷睿处理器家族中,只有以K结尾的不锁频型号以及以5结尾的型号会采用GT2核芯显卡(即HD Graphics 3000),而其他产品则提供GT1核芯显卡(HD Graphics 2000)。但是在第三代台式机酷睿处理器家族中,这一政策并未完全延续下来。因为从目前英特尔已经公布的规格来看,所有酷睿i7产品,无论其是以K结尾的不锁频版本,还是以T或S结尾的低功耗版本,搭载的都是GT2核芯显卡(即HD Graphics 4000);只有酷睿i5处理器保持了与二代酷睿相同的组合——不锁频版本搭载HD Graphics 4000,其它搭载HD Graphics 2500。在笔记本平台上,与第二代一样,所有第三代酷睿处理器搭配的都是GT2核芯显卡(即HD Graphics 4000)。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够绕的吧?到了Haswell这一代产品,图形单元的分类就更加复杂且无规律可循了。Haswell的图形单元包含GT1、GT2和GT3三种核心代号,其中GT3又分为15瓦、28瓦和GT3e这三个版本,GT3(15瓦)对应的正规命名为Intel HD Graphics 5000,而GT3(28瓦)和GT3e对应的正规命名为Intel Iris 5100和Intel Iris Pro 5200。Iris是英特尔公司为其图形芯片注册的一个新商标,其中文名叫锐炬(Iris Pro翻译为锐炬Pro——居然还是中英文混搭)。从英特尔官方给出的对比数据来看,以3DMark11的Performance模式为测试脚本,锐炬5100显卡(Core i7-4558U)相对于核芯显卡4000(Core i7-3687U)的性能提升基本是翻了一番,已经超过了目前入门级独立显卡的水平,也就是说下一代超极本中部分产品的3D性能应该能达到GeForce GT 640的水平。对于台式机用户来说,目前已知的桌面级处理器绝大多数都采用GT2的核心,只有一款特供苹果iMac的型号——Core i7-4770R集成了锐炬Pro的显示核心,恐怕大部分消费者是无从体验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有多少肯花两千元买颗CPU的人,不搭配个中高端的独立显卡,只用它的核芯显卡呢,所以说英特尔为Core i7/i5级别的桌面级处理器搭配GT2显示核心也算是明智的;至于未来的Haswell架构Core i3处理器搭配哪种核显,现在还不得而知)。至于GT1核心,我们只知道它的正规名称叫Intel HD Graphics(没有任何数字序号),其它细节目前还不得而知,据推测应该是应用于下一代的奔腾和赛扬处理器中。在移动平台中,据说会增加一种H后缀的四核处理器,热设计功耗为47瓦,就是采用了GT3e显示核心、也就是核芯显卡里的最高规格——锐炬Pro,至于这类处理器会被应用到什么样的笔记本中,现在还难以判断。从技术规格来说, Haswell核芯显卡也有很多进步,例如支持DirectX 11.1、OpenGL 4.0、OpenCL 1.2的接口规范,支持4K×2K的分辨率,另外在三屏输出的操作上也更加简单——选择任意三个视频输出接口即可实现,比起Ivy Bridge核芯显卡必须要依靠两个DisplayPort接口才能实现三屏输出的解决方案,显然是靠谱多了。
关于主板的选择,我们就把它合在CPU的板块中一起介绍了。之所以要花这么大篇幅来介绍英特尔处理器的变迁过程,是因为架构的变化导致了针脚的变化——第三代酷睿Ivy Bridge处理器是LGA 1155的封装,到了第四代酷睿Haswell就变成了LGA 1150,支持它的芯片组自然也要随之而变化。选择主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选择合适的芯片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挑选品牌。如果你选择了Haswell酷睿处理器,那毫无疑问就盯着8系列的芯片组平台来选择就好了,如果是采用不锁频版本的处理器,那最好搭配Z87的平台;如果只是选用无后缀的普通型号处理器,那么选择一个基于H87芯片组的主板就足够了,它能让你节省一定的攒机成本。至于第四代酷睿家族中的中低端产品——酷睿i3、奔腾、赛扬处理器,我其实并不推荐,为了这种规格的处理器就不得不选择价格偏高的8系列主板,却不能带给你明显的性能提升,还不如从节省投资的角度出发,选用第三代酷睿家族的中低端型号,去搭配一块廉价得多的H61主板。
关于AMD APU
在高端桌面平台上,尽管AMD也一直努力地推出新品——推土机、打桩机的名字看起来也相当给力,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它无法撼动英特尔顶级酷睿i7处理器的地位。如果要让我评价AMD处理器的长项,那显然是APU这条产品线。英特尔虽然也在核芯显卡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不过AMD在这方面毕竟还是有很强的技术积累,同样是集成在CPU里的核芯显卡,3D性能明显更胜一筹,从第一代Llano APU到第二代Trinity APU都备受好评。如今,第三代Richland APU又已经悄悄问世,势必会对中低端的桌面平台带来明显的冲击。
几乎没有任何的前期铺垫,AMD就悄悄地推出了新一代的APU产品,其中的主打产品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这款A10-6800K。从核心代号为Llano的第一代产品至今,AMD APU处理器也已经有三年的发展历程了,尤其是代号为Trinity的第二代APU为其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时隔八个月,AMD又推出了第三代APU产品,其中最高规格的A10-6800K,直接将竞争对象锁定为英特尔第三代酷睿i5-3470处理器。
AMD A10-6800K依然采用Socket FM2的接口规格,这一点显然是很受消费者欢迎的,如果你的电脑本来就是基于A85X的芯片组平台,那就可以省下更新主板的这部分投资了。第三代Richland APU仍然还是采用32纳米的制造工艺,这一点仍然滞后于老对手英特尔,再加上A10-6800K处理器中集成了Radeon HD 8670D的显示核心,因此热设计功耗仍然是居高不下——TDP达到了100瓦;而盒装产品中附带的散热器看上去则显得有些单薄,不知道能否扛得住超频后的A10-6800K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反正我们在测试中是更换了一个热管式的铜片散热器。
A10-6800K处理器的主频突破了4GHz大关,达到了4.1GHz,比前一代旗舰产品A10-5800K又提高了300MHz,在智能超频3.0技术的支持下,最高可达4.4GHz,这样一款四核处理器显然不是“省油的灯”。A10-6800K支持的内存规格也从DDR3-1866升级为DDR3-2133,如果你还热衷于超频体验,千万不要在内存上抠门,那样会大大限制系统的整体性能。APU处理器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其混合交火功能,可以和一块独立的Radeon HD显卡组成CrossFire模式,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第二代APU A10-5800K集成了Radeon HD 7660D显示核心,只能和一些Radeon HD 6000系列的独立显卡进行交火,如果你觉得这种显卡规格过于老化,那也是升级到A10-6800K的一个充分理由——它集成的显示核心为Radeon HD 8670D,未来也许会开放对Radeon HD 7000系列独立显卡的交火支持,这显然是一种颇具诱惑力的升级方案。
显示卡
对于坚持选择台式机的消费者来说,基本上都是割舍不掉独立显示卡、或者说是割舍不掉3D游戏的用户。不用提醒我很多笔记本也都采用了双显卡的配置,可以切换到独立显卡来玩游戏,事实上多数笔记本采用的双显卡配置方案都有些鸡肋,其独立显卡的3D性能并没有超出核芯显卡太多,而真正配备了超强独立显卡的笔记本又不是多数人能买得起的,所以说很多热爱PC游戏的用户仍然坚定地站在台式机的阵营里。
至于显卡芯片类型的选择,那就只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来决定了,反正我的态度是至少选择一款GeForce GTX 650或Radeon HD 7750以上规格的产品,低于这个档次的独立显卡也并非不如核芯显卡,只是作为一笔单独的投资来说有些鸡肋。在显示芯片的阵营选择上,我是偏爱于AMD的,虽然单卡六屏输出的技术特性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有条件来体验的,毕竟还是领先于NVIDIA的3+1解决方案;更何况近期有多个品牌的基于AMD高端显示芯片的显卡产品,价格都有很大的跳水,是一个不错的攒机机会。如果你选择了一个AMD APU的平台,那就更没理由不选AMD芯片的显卡了,用APU中的核显于一块符合规格要求的AMD独立显卡来构成CrossFire,显然是一种高性价比的配置方案。如果你既不喜欢AMD平台,又没有六连屏输出的需求,只想选择一块规格高、性能好的显卡,那就不妨把目光锁定在NVIDIA GeForce GTX 760这款产品上,它是目前中高端N卡中最佳比最出色的一款产品。
至于具体选择哪个品牌,就由消费者根据市场状况和自己的偏爱来决定吧,总体来说,我个人偏向于买大品牌的便宜货,尽量回避小品牌的高端货。另外我感觉在显卡市场上淘到宝贝的几率也不是很大,除非AMD、NVIDIA这两个上游厂商降低芯片价格,否则各个品牌之间的价格差距真的不大,多数还是由产品的超频幅度(相对于公版规格来说)决定的,一分钱一分货的规律在这条产品线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内存
目前市场上的内存主流规格是DDR3-1600,恰好与英特尔第四代酷睿处理器所支持的内存规格相匹配,如果你选择了英特尔平台,也就不需要考虑更多了,直接瞄准这一频率的产品就好;而AMD平台最新一代的APU产品标称支持的内存规格为DDR3-2133,又该如何选择呢?我的意见是仍然选择DDR3-1600频率的内存即可,从技术规格上看,DDR3-1600内存固然会成为一个瓶颈,但是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电脑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跑分数来获得满足感的。内存市场的特点就是——主流规格的产品价格便宜得像沙子一样,而超频规格的产品价格会随着频率的提升呈指数级的上涨,而APU本身的市场定位又非追求极致性能的旗舰产品,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技术规格上的匹配而做出喧宾夺主的投资。至于容量,4GB基本上属于温饱线,以现在的内存价格来说,配置8GB也毫不夸张;至于继续往上扩容就没什么必要了,此时容量变化所能带来的性能提升已经不如成本增加显著了。
至于品牌的选择,就根据个人的意愿来决定吧。反正以我的经验来说,电脑卖场里几乎是金士顿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其普通内存条价格又非常友善,确实也没必要纠结其他品牌了。对于预算充裕、有意愿尝试超频的用户来说,金士顿也有HyperX版的高端产品可供选择,此外海盗船(Corsair)、芝奇(G.SKILL)等品牌也有对应的选择。
硬盘
毫无疑问,固态硬盘(SSD)是近两年来存储市场上的热门词汇,而且它确实也能够提供远超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同样一个Windows 7系统启动的场景,固态硬盘只需要在微软logo的界面下停留三秒钟即可显示Windows系统桌面,而机械硬盘至少要看着载入进度条走上三五趟、而且在欢迎使用的界面下再等待五秒以上;如果再比较一下启动游戏的速度,固态硬盘下选定《魔兽世界》的游戏人物,载入画面一闪而过,而机械硬盘的数据加载过程,至少需要十几秒的过程,足够你把游戏小贴士的内容反复看上三遍。试想一下,当你心急火燎地想上线和队友一起奋战的时候,这种漫长的等待是否会让你抓狂呢(也许等人的队友比你更加着急,以前我玩魔兽带领团队打副本时,就经常有人在副本boss面前提出重启一下电脑的要求,于是几十个人眼巴巴地等他五分钟)?
对于台式机的配置来说,我建议采取一块固态硬盘(至少60GB)加上500GB乃至1TB机械硬盘的搭配方案;如果预算实在紧张,那只好割舍掉固态硬盘,毕竟容量的需求比性能的要求更为迫切。在民用级的固态硬盘产品中,三星830/840系列的价格是最亲民的,而且其性能表现又在同类产品中处于较高的水平,让我找不到任何对其说不的理由。至于机械硬盘,有个TB级的容量满足存储需求就好,几大传统硬盘厂商——希捷、西数、日立的产品都相差不大,看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就是了。
2006
2006年6月
Core架构的问世堪称是英特尔X86处理器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NetBurst架构的发展已经明显遭遇了瓶颈——尽管制造工艺从90纳米进化到65纳米,但是Pentium D处理器功耗过高的问题却没得到明显的改善,4GHz基本已经成为NetBurst架构的频率极限,10GHz的Nehalem计划只能胎死腹中(老外也喜欢放卫星啊)。Core架构的诞生,彻底解决了英特尔处理器散热量过高的问题,也标志着主频至上的策略从此被“每瓦性能”的策略所取代。第一代Core架构的桌面级处理器核心代号为Conroe,这两个单词的发音对于不懂英语的人来说比较容易混淆,因此在电脑卖场里经常能听到商家称其为“扣肉”。而处理器的正式命名Core 2 Duo也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明明是第一代Core架构的处理器,为什么却叫Core 2 Duo?实际上,Core Duo处理器也确实存在,只不过没有应用在台式机上,而移动平台又是主打迅驰的整体概念,因此不太受人关注。
2007
2007年11月
英特尔将Core架构的制造工艺水平提高到45纳米,以Penryn作为开发代号(实际上就取自这一代移动处理器的核心代号),桌面级双核处理器的核心代号为Wolfdale、四核处理器的核心代号为Yorkfield。相对于前一代产品来说,只是增加了二级缓存的容量,性能有小幅提升,TDP(热功耗)还维持在65W和95W不变。
2008
2008年11月
英特尔推出了基于45纳米工艺的新架构——Nehalem,是不是觉得这个代号有点熟?没错,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那个胎死腹中的10GHz处理器,英特尔难以割舍这个名字,又把它用于新架构的命名了。从这一代产品开始,英特儿放弃了Core 2 Duo的命名方式,改为Core i7/5/3的商标,也就是第一代酷睿智能处理器。Nehalem处理器在接口规格方面比较混乱,既有LGA 1366的规格——对应Bloomfield核心的Core i7 9xx(姑且把它看作是Core 2 Extreme至尊版的延续也未尝不可),也有LGA 1156的规格——对应Lynnfield核心的Core i7 8xx以及Core i5处理器。Nehalem架构的诞生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用QPI(Quick Path Interconnect)取代了使用多年的前端总线(FSB),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到CPU中,支持三通道DDR3规格的内存,北桥芯片的传统功能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由于Bloomfield Core i7处理器 + X58芯片组主板 + 三通道DDR3内存的整体成本太高,不利于新平台的推广,于是英特尔公司才推出了“缩水版”的Lynnfield——集成双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搭配价格相对低廉的P55芯片组平台,取代Core 2 Quad四核处理器的位置。
2010
2010年1月
Nehalem架构迈入了32纳米的制造工艺,英特尔称其为Westmere。按照Tick-Tock战略的规划,这次Tick变化本应发生在2009这一奇数年,英特尔公司这次的动作略有些迟缓,在2010年1月才正式发布,从自然年来看好像是滞后了一年,实际上距离上一次Tock变化也就是13个月多一点。这一代产品的技术进步并不仅限于制造工艺方面,将显示单元从北桥芯片中挪到处理器封装内,也是一项创举;只不过运算单元和图形单元的工艺并不同步——前者已经跨入32纳米时代,后者还停留在45纳米阶段,它们只是被一起封装在处理器的散热外壳下,彼此相对独立。英特尔平台的集成显示方案从主板上的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变成了处理器内部的HD Graphics。
2011
2011年1月
第二代酷睿智能处理器——Sandy Bridge问世,虽然这属于一次架构的变化,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图形芯片的工艺改进,达到了与CPU运算单元同步的32纳米工艺,同时还获得了一个“核芯显卡”的新称谓。此外,Sandy Bridge架构中还引入了全新的AVX(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指令集,英特尔公司宣称在AVX指令集的帮助下,矩阵运算的速度远远高于SSE指令集,并且其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演算单元的位宽也从128bit提升为256bit,这对于缩减核心面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处理器的命名方式上,Sandy Bridge依然沿用Core i7/i5/i3的商标,只是将数字编号由三位数调整为2开头的四位数,以表明其第二代酷睿智能处理器的身份。架构的变化,自然就意味着芯片组平台的变迁,虽然只是从LGA 1156到LGA 1155这么“一pin之差”,但是Sandy Bridge处理器已经无法再兼容5系列芯片组平台,英特尔推出了Z68、Q67、P67、H67、H61等一系列平台与之匹配。
2012
2012年4月
核心代号为Ivy Bridge的英特尔X86处理器迈入了22纳米制造工艺的阶段,也宣布了第三代酷睿智能处理器的问世。伴随着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Ivy Bridge核心还引入了创新的3D晶体管技术,从二维到三维的演变无疑会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下的数据流通行效率,就好比修建了高架桥和隧道的道路,要比单一的地面道路通行效率更高。虽然第三代酷睿和第二代酷睿之间并没有发生架构的变化,也可以兼容6系列的芯片组平台;不过英特尔还是推出了涵盖原生USB 3.0、SATA 6Gbps、PCI-E 3.0等先进规格的7系列芯片组,下文介绍8系列芯片组平台时我们就以Z77和Z87作为比较对象。有一点需要单独说明,在这个阶段代表着英特尔桌面级处理器最高性能的产品并不是Ivy Bridge核心的Core i7-3770K,而是基于32纳米工艺的Sandy Bridge-E处理器(相当于至尊版或者Bloomfield的延续),它采用LGA 2011的封装方式,只能搭配Intel X79芯片组平台来使用;而22纳米的至尊版产品(Ivy Bridge-E)则是在Haswell的产品周期内才会上市。
2013
2013年6月
英特尔发布Haswell架构的第四代酷睿智能处理器平台,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说到正题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新特性吧。